河北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45696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4.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河北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辛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1.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先天弊病”是指A. 贵族执政B. 层级严密C. 尊卑有秩D. 代远情疏【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是指把土地和人民按血缘关系分封给家族成员,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诸侯对分封者的离心势必也越强,成为分封者的威胁,这是宗法分封的先天弊病,故D正确,贵族执政、层级严密、尊卑有秩都是分封制的特点,排除A、B、C。2. 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

2、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A. 礼乐文明崩坏B. 井田制度瓦解C. 分封制度崩溃D. 铁器牛耕使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可得出,西周的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得到了瓦解,表现是礼乐制度的崩坏,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随着封建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的发展,加速了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礼乐文明崩坏是表现,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井田制瓦解也是经济表现,不是根源,故B项错误;分封制瓦解是政治表现,不是根源,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

3、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3.有学者认为,“省”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但总体说来,“省”经历了“皇宫中央行政机构中央行政派出机构高级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省”的第二个阶段特征的是A. 清朝军机处B. 元朝行省制C. 魏晋以来的三省制D. 秦朝三公九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皇宫里的省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机构是魏晋以来的三省制,属于第二阶段特征,故答案为C。第二阶段的省是宰相机构,而军机处是一个秘书机构,不是宰相机构,A错误。中央派出机构是元朝的行省制,属于第三阶段特征,排除B。D是第一阶段特征,排除。4.下列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评述,正

4、确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已初步体现出主权在民、集体统治和任期制等民主特征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狭隘的民主制十二铜表法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而颁布的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统治,跟罗马法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有效调节有重要关系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十二铜表法从本质上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排除第项。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与史实相符,本题应选C项。5.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

5、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A. “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B. “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D. “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答案】B【解析】“违背自己的意愿”是指迫使中国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故A错误。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B项正确。“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是指英国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商品,因为没有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比较,得不出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故C错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是英国掠夺中国的原

6、料和倾销商品,故D错误。6.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A.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B. 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C. 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D. 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答案】C【解析】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故A项错误;B项“完全”一词说法太绝对,错误,故排除B;回忆录和历史档案都是由人所写,含有个人的主观色彩,所以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故C项正确;回忆录和历史档案都有一定价值,无法判断谁高谁低,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方法

7、。史料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7.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有与谕中原檄的相似表述,1906年12月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批判民族复仇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谕中原檄引领近代的民族革命B. 推翻外族统治是革命的根本目的C. 倡导实现民族平等实现民主共和D. 维护纲常名教借以挽救近世危局【答案】C【解析】中国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引领了近代的民族革命辛亥革命,A错误;B不是材料的主旨;“1906年12月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批判民族复仇论”,体现出民族平等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无

8、法体现D。【名师点睛】准确理解材料是解题关键,根据谕中原檄内容可知明朝是反满清的,“1906年12月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批判民族复仇论”说明孙中山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复仇。8.对下述“修约外交”活动理解正确的有1917年中国对德、奥发表宣战布告,依据国际公法废止与两国订立之条约。1926年依据“到期修约”惯例,中法越南通商章程中比条约期满失效。刀泽元、朱陆民近代中国的修约外交及其历史意义趁“一战”契机依法收回国权国民革命民心所向取得重大成果中止旧约重建新型外交关系利用修约规则谋求维护民族利益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917年,中国对德奥发表宣战布告,依据国际公

9、法废止与两国订立之条约可知正确;依据到期修约惯例,中法越南通商章程中比条约期满失效可知,并不是国民革命所致,错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材料未体现;废除与德奧德奧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条约期满失效这些都能够维护民族利益,正确。综上所述,错误,故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于1931年,后迁都延安,1937年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它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质政权的一次重要尝试。下列理解准确的有成立于领导“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需要经历从被动迁都到北上抗日的转变过程见证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再度合作力图通过政治协商以实现和平建国目的A. B. C. D. 【

10、答案】A【解析】【详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中国由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转化的过程,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据此依据材料“1931年”与“1937年”的时间信息可知均理解正确。“力图通过政治协商以实现和平建国目的”出现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故排除。因此,正确,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依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名称的变更考查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931年”、“1937年”与“它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质政权的一次重要尝试”。10.在共和国政治制度研究评述中提到了中国现今政治制度

11、主要包含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制度、国防制度、外交制度、人口教育干部制度、“一国两制”制度、 10个方面。横线中应填写的是A. 国家主席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户籍管理制度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属于国家民族制度,与其他九项政治制度是并列关系,故答案为B。国家主席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从属于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制度,不能单列,故AC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属于国家政治制度,故D错误。11.当中美两国认同“关系

12、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时,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共同A. 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C. 秉承“求同存异”的理念D. 践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宗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中美两国认同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时,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共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都共同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答案为A。“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B。秉承“求同存异”的理念是万隆会议的精神,排除C。中美都不是“不结盟”成员国,与“不结盟”运动无关,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12.

13、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 有利于政局稳定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答案】A【解析】“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重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说明当时政局不够稳定,“戴高乐就任总统后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就等于不再让议会作为国家的重心,这就有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故选A;总统的元首地位在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时就已经确立了,故B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B;题干并没有提到剥夺议会的权

14、力,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C;法国没有实行两党制,是多党制,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13. 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各称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A. 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 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C.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D. 平等独立的洲权观念【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国会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布局可知,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故C选项正确;A选项不是建筑规划体现的思想;美国是三

15、权分立而不是议会中心,B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4.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这表明了A. 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B. 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C. 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D. 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意味着牛的功用增加,可以用来耕地,这是因为春秋时出现了牛耕,这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选A;齐国本来就是农耕经济,故不存在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的问题,故排除B;宗法和宗庙一直是备受重视的,故C也不符合史实;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刚刚出现,所以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考生根据题干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