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趋同化办学理念的分析与思考.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222843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校趋同化办学理念的分析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高校趋同化办学理念的分析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高校趋同化办学理念的分析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校趋同化办学理念的分析与思考.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高校趋同化办学理念的分析与思考摘 要: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校在办学理念上过于贪大求全,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态势。克服同质化办学的倾向,必须科学定位,合理分层,明确分工,实行分级分类教育,引导高等教育系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高校 趋同化 办学理念考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让人应接不暇,整个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同化现象。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校必须合理分层,找准定位,彰显个性,摆脱趋同化发展的危机。一、马丁?特罗的发展阶段理论在美国高等教育持续扩张的过程中,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马丁?特罗教授,以美国

2、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及规模的扩张为研究对象,创立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当一个国家的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在15%以下时,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当今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呢?以2006年的数据来看,美国毛入学率为82%,加拿大高达9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已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国都在30%以上。而中国的情况如何?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全局,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

3、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经过10年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扩招之前,199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623.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到2002年,在学规模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9年,在学总规模2979万人,是1998年的4.8倍,毛入学率达到24.2%,比1998年增长14.4个百分点。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美国是88%,加拿大是55%,澳大利亚是65%,英、法等欧洲国家均超过50%。而中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有9830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只达到9.9%。下一个十

4、年,中国的发展目标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适度稳定规模,走内涵发展之路。从这组数据看,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较大,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却远低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二、高等教育趋同化发展的态势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趋同化发展的态势。趋同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学目标定位都趋于高层次,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趋同,三是学科设置趋同、特色不明显。首先,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各个学校面临的竞争压力太大,许多高校希望让学校能够跨越式发展,在各自进行办学目标定位时都纷纷争创“一流大学”,不是“国际一流”就是“国内一流”,不是“国内一流”就是“省内一流、区域一流、市内一流、行业一

5、流”。其次,这种定位的趋同性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整齐划一上。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适应各个行业对高等人才的需要,我国高校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与各个行业相适应的办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基本无个性可言。翻开国内各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应该属于不同类别、层次的高校,课程体系差别很小,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统一的“规划教材”、“推荐教材”,学生的知识结构几乎都是“宽口径、厚基础”,毕业后都是既精通理论又熟练掌握技术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需人才”,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教育质量。目前,我国高校中又出现了研究生和专科生培养模式向本科生模式靠拢的新趋势。这种影响具

6、体表现在:研究生的创造能力偏低,专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缺乏,三者之间的可替代性强。最后,这种趋同性还表现在学科设置趋同、特色不明显。理工农医师范,不同名字的学校,争先恐后地设置同样的专业。以某个省的省属院校为例,近90%的本科院校都有7个学科门类: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很难看出哪所学校在哪个学科上有明显优势。“小的就是不好的”似乎成了中国高校的约定俗成。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时代之需,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高校都应该追求“综合性大学”的规格或定位。高等教育源于欧洲,初衷是提供文理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但这种教育模式的背景是精英教育。20世纪下半叶,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渐成为各发达

7、国家的潮流,其教育模式不可避免地落后于时代。以当前美国为例,按学术层次划分,分别有研究性大学、文理学院、一般综合性大学、专业学院和社区大学等不同类型,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智力水平和教育投资意愿,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就读。这种差异化的高等教育市场,优化了人才的配置结构。但中国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并没有呈现分级化,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僵化,不利于受教育意愿不同的学生的分流,而且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教育行政部门管得过多过死。而非差异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每个学校都追逐更大(大学、综合性)、更强(研究型),而忘记了这些定位是不是它们所需要的,这是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当多的专业学院值得深思的地方。三、关于走

8、出趋同化办学误区的对策思考办学理念决定学校定位。每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先进、准确、合理的学校定位。长期以来,对高校进行分类定位,实现高校的分类发展,是走出趋同化办学误区的正确选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目前,我国有1867所高校,情况千差万别,模式复杂交错。各高校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彰显特色发挥个性,摆脱趋同化发展的危机,走出千校一面怪圈呢?1.高等教育要合理分层。高校分

9、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分类分层发展的问题至今仍无权威机构认定,但以教学科研为导向,将学校分成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四个层次的划法有一定代表性。研究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进行的是高深复杂知识的教学、学习与研究,培养理论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本科教育占主要地位,培养直接走向社会的就业人才,同时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合格生源,承担适当的研究生教育和应用研究任务;教学型本科院校侧重教学,传授知识或技能,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培养数所占比重较低,科研能力相对弱小;高职高专

10、强调理论教学,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的教育训练,培养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获得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2.高等学校要科学定位。按照上述四层次的划分,能够进入第一层次的仅首批9所,后来增加到39所的“985”大学,居于第二层次的是112所“211工程”院校,第三层次是数量众多的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第四层次是数量庞大的地市共建的地方性高职院校。研究型大学历史悠久、声名显赫,是被国家确定的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创造知识的基地,更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的标志。教学型本科院校有600余所,这类学校多按行业设置专业,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面向国民经济建

11、设主战场,服务地方的经济与发展是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坚力量。高职高专学校是近年来国家发展的一个重点,受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数量增长很快,已经超过1000所。高职高专学校应努力在区域适应性上做足、做大文章,把贴近国计民生的重要特色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成为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担负起大众化教育的使命。3.各层次高校要分工明确。从以上四个层次高校的数量看,第一、二层次高校很少,只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第三层次的本科院校,占全国高校数量的32;第四层次的高职高专,占全国高校数量的62。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呈现的实际上是金字塔型结构。每所高校在这个系统中,都有自己的坐标

12、,无论位置高低,都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相互替代的组成部分。各层次高校应安于本位,求真务实,不错位,不越位,服务各自的对象,谋求各自的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各自的特色。塔尖的大学,要坚守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着重发展精英教育,秉承探究和教授高深学问的主旨,突出基础研究、科研开发和研究生教育,严格控制办学规模,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塔身和塔基的高校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教学为核心,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立足地方、区域,自觉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为各行各业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的需要。要整合和优化地方高校结构与资源,提倡特色强校,只有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在社会需求与自身特色的紧密结合上做好文章,才能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办学特色。参考文献:1刘延东.高校要努力克服行政化倾向.教育部网站,2010-9-13.2潘懋元.规模速度、分类定位、办学特色.龙岩学院学报,2006,(2).3冯向东.高等学校定位竞争中的抉择.北大教育评论,2004,(2):17.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0bd0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