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漫谈.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9246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学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漫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中历史教学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漫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学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漫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学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漫谈.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漫谈 1995年在全国范围内(除上海考区单独命题外)实施了会考后的高考科目组试验方案(俗称3+2方案)。就 历史学科而言,第一次以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为考查范围(和初中教材脱勾),人教社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也 是第一次纳入考试范围,1995年历史科考试说明关于学科能力要求也作了重要修订,1995年高考历史试题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综观95年试题,它确是依据95年考试说明编制的。命题中坚持了在考查知识的 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科能力的原则;坚持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坚持了既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学习 潜能强的优秀考生,又要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稳定的原则。95

2、年试题在吸取前两年命题经验的基础上 ,本着“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作法,在发掘题型的能力考查功能方面,在坚持注重能力考查的前提下,合 理控制试题难度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 一、试卷的结构 95年试卷的题型结构和知识内容结构保持了相对稳定,但都作了必要的“微调”。 题型结构。95年试卷采用的题型与94年试卷相同,客观性试题(选择、填空)与主观性试题(材料解析、 问答)仍保持约各占50%的分数。但客观性试题中减少了填空题的分数比重(由94年的15分占总分的10%,减少 为95年的10分约占总分的7%),增加选择题的分数比重(由94年的60分占总分的40%,增加为95年的66分占总分 的44%)。作

3、出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当前日益加强的能力考查的需要,因为有关命题专家认为“填空 题,它除了考查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以外,很难发掘其它功能,如果说是为了取得覆盖率,而这项功能其它题 型也可以替代。”1 表1:试卷的题型结构与知识分布 (附图 图) 表2:1995年与1994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结构之比较 (附图 图) 知识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95年试卷与94年试卷相同,均为38分,占总分的25%.但由于95年不考世界古 代史(94年为16分,占总分约10%),其所占分数分别移向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见表3)。这样中外 历史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由94年中国史90分占总分的60%,世界史6

4、0分占总分的40%,变为95年中国史98分占 65%,世界史52分占35%.从知识领域分布看,1994年试卷中,政治、经济、文化为70:15:15,开始改变了文化 史畸轻的状况。但95年对经济、文化的考查有所削弱。 表3:1995年与1994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知识分布之比较 (附图 图) 二、试卷的主要特点 1994年“历史试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考查历史思维 能力的试题在试卷所占分数比重已达2/3左右。“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已经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主导和绝对优 势的地位。”21995年历史试卷依然坚持了这一注重能力考查的大方向,并在发掘题型的能力考查功

5、能,在坚 持思维能力考查的前提下力求控制合理的难度,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等方面,作出了新的努力和探索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在发掘选择题的能力考查功能上取得了显著的新突破 这首先表现在考查思维能力的试题在选择题型中也已占据了主导和绝对优势的地位。据初步统计在单项选 择的20个小题中,有14个小题(第1,4,5,6,7,9,11,12,14,15,16,17,18,20题)考查了历史思维能力,占单选题 的70%;在多项选择的12个小题中,除第23题以外,有11个小题考查了历史思维能力,占多选题的92%.(94年 多选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比重为80%)。 例2(第31题)下列关于亚洲革

6、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的各项表述,正确的有 A.两者都反对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 B.前者缺乏新的斗争纲领,后者是为资本主义前途而斗争 C.前者的领导力量多为农民领袖或王公贵族,后者多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或地主 D.前者反对的侵略势力是殖民主义,后者反对的是帝国主义 分析:该题具有相当大的时空跨度,考查的知识内容相当丰富,旨在考查考生比较历史事件异同的能力。 这是今年12道多选题中唯一一道4个选择全正确的试题。 例3(第24题)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 ,那满洲人不来阴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

7、从颠覆 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 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A.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B.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C.认为推翻清朝的反对统治具有双重意义 D.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分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在读懂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分析材料的内涵和价值的能力 .此题题意明确,题干中“当时”二字用的十分严谨(提醒考生注意材料的时间界定),选项的拟定也颇具匠 心,表现了很高的命题技巧和水平。干扰项A迷惑性很强,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这 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孙中山当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问题,因此也不能正确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只有认识 到这一点,A项才能排除。答案为BCD. 2.材料解析题的命题出现新思路 1995年试卷中的三道材料解析题的命题坚持了论从史出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材料解析题重在考查材料辨 析能力的特征,特别是其中第39题体现了命题者新的思路,代表了材料解析题新的模式。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