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导学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pdf

上传人:weil****i173 文档编号:12917025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6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导学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导学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导学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导学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导学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pdf(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班级姓名学号 一 学习目标 1 明确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的概念 2 运用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迁移图 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 主要原因 3 联系实际并运用发展的观点 分析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二 问题与例题 问题 1 什么是人口迁移 什么是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 而发生居住地的或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 指因工作 学习 旅游 探亲等原因或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 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 动现象 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 发展水平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 的两种基本形式 例题 1 关于人口

2、迁移概念的理解 正确的说法是 A 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均称为人口迁移 B 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攻读硕士 博士学位 属人口迁移 D 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 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 千米以上 问题 2 在人类社会早期 地理大发现时期 二战后 世界人口迁移各有何特点 1 人类社会早期 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 古代农业社会 的吸引或逃避 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 1 5 世纪末至 1 6 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后 主流是由 流向 由地区向地区迁移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口由国家流向国家 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 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多 样化 首先 政治性

3、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 其次 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第三 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 第四 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例题 2 在国际人口迁移对照表中 表1 2 1 填出 迁入地 迁出地 地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澳大利亚 15 世纪末至二战前 二战后 问题 3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 民工流 的原因是什么 人口流动的增长会带 来哪些影响 分析把握 民工流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 民工流的出现动因 民工流的发展状况 民工流造成的影响 针对民工流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原因 随着我国和的快速推进 农村大量涌向城市谋求发展 流动人口增长 是市场经济

4、发展的必然产物 影响 积极的影响 不利的影响 问题 4 造成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人口移动的动因 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2 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 国家政策 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原定居地的推力 新定居地的拉力 例题 4 下列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中属于拉力因素的是 适宜的气候 廉价的土地 过多的人口 食品供应短缺 A B C D 问题 5 人口迁移会对地理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1 对环境 产生多种影响 包括对迁出地的影响和迁入地的影响 对迁出地的影响 对迁入地的影响 2 对社会经济 产生深刻影响 促进种族 民族的融合和经济

5、 文化的交流 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如 促进了经济发展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融合与发展 如 中餐 桑巴足球 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南美洲混血人种较多如巴西 例题 5关于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正确的叙述是 A 人口迁移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B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利大于弊 对迁入地恰恰相反 C 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 人口迁出能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D 人口迁移会造成国家政局不稳定 三 目标检测 1 人 El 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 人口迁移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往往受各种因素 的影响 请把下列人口迁移与影响因素连线 1 原始人类迁移a 水源 2 迁

6、移农业b 土地资源 3 欧洲殖民者迁往美洲 大洋洲c 矿产资源 4 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d 政治变革 5 乍得难民向南部的中非迁移e 战争 6 原苏联中亚共和国解体后向俄罗斯迁移f 生态环境 2 读 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 图 1 2 2 完成下列要求 注 图中箭头表示人口迁入或迁出的方向 1 在北美两侧横线上加绘两个箭头 以表示其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2 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分别是 A 是 B 是大洋州 C 是 和亚洲D 是 3 一个国家人口的迁出 对于缓和所在国 有 一定的好处 但也往往造成 对于移入国 则提供了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 从全球来看 目前我国属于人口的 地区 请从下列三组

7、题中任意选择两组题完成 建议选择 A B 或 B C 时间 20 分钟 图 1 2 2 配餐作业 A组题 1 在人类社会早期 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 自然条件B 经济条件C 自然灾害D 河流变迁 2 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B 国家政策 C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D 文化背景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A 欧洲B 拉丁美洲C 北美D 非洲 4 美国很多老人退休以后向南方环境优美地区迁移主要是因为 A 淡水B 土壤C 政策D 气候 5 21 世纪初 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影响B 战争的影响 C 自然灾害的影响

8、D 开发国外资源 6 下列现象属于人口流动的是 A 三峡库区移民B 安史之乱 引发我国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 C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 民工流 D 老城区的拆迁户乔迁新居 7 被称为 人种大熔炉 的国家是 A 乌克兰B 澳大利亚C 加拿大D 巴西 8 我国 五一黄金周 大批山东游客前往青岛旅游 这种现象属于 A 国际人口迁移 B 国内人口迁移 C 省内人口迁移 D 人口流动 9 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环境因素 B 婚姻家庭因素 C 经济因素 D 政治因素 10 近年来 我国出现 民工潮 的主要原因是 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东南部劳动力不足 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 我国农村

9、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A B C D 11 下列国家中 基本上是近几百年来由移民建立起来的是 美国 加拿大 新加坡 新西兰 A B C D 12 关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我国人口迁移的正确叙述是 A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 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 流动人口的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 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北方到南方 13 大批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等邻国 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战争的影响 C 自然灾害的影响 D 开发国外资源 14 为开发克拉玛依油田所形成的人口迁移属于 A 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 B 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基地的人口迁移 C 支援新开发工

10、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 D 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15 下列现象与人口迁移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 华人餐馆遍布全球 B 巴西几乎拥有世界所有种族 C 中东石油生产国的崛起 D 道教的起源 B组题 1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流是 双选 A 旧大陆流向新大陆B 新大陆流向旧大陆 C 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D 未开发地区流向已开发地区 2 造成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最直接的原因是 双选 A 城市化B 开发国土 C 战争和自然灾害D 工程移民和气候变迁 3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正确的说法是 双选 A 人口迁移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B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可能会给城市

11、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 C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必然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改善城市的综合环境 D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来说会造成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破坏 C组题 下图是 我国80 年代中后期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80 年以后人口迁入最多的地区是经济较发达的 和等地区 2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人口移动形成一种特殊的 主要原因有哪些 3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A 经济发展水平高B 开发资源C 发展边境贸易D 自然环境优美 4 四川人口大量外出对本省产生的影响是 5 结合你所了解的生产生活实际 分析大量人口迁入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目标检测 1 2 1 画箭头略 提示 北美在战前和战后都为人口迁入地区 2 拉丁美洲非洲欧洲 3 人口过多造成的压力人才外流廉价劳动力 4 净迁出 A组 1 5ACCDB 106CDDCD 11 15DABCD B组 1AC 2BC 3AB C组 1 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2 民工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 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3 BC 4 缓解了本区人地矛盾 加强与外地联系 增加了收入 促进了经济发展 5 一方面增强社会活力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 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 带来社会治安 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