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因艺术追求而美好.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00922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因艺术追求而美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生因艺术追求而美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生因艺术追求而美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因艺术追求而美好.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生因艺术追求而美好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85年以来,可谓孕育中国画人才最有效率的摇篮,任凭社会政治、各种意识形态以及来自经济的波动,教学也几经颠簸,但她的母性不变,在这里毕业的学生总是接受了比其他院校和场所更多的传统中国画的奶汁。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在潘天寿先生执掌期间,潘天寿、吴?之、诸乐三、顾坤伯、陆抑非、陆俨少、陆维钊等名教授亲自执教,学生于绘画思想、笔墨技法、创作理念打下的全面基础和正规训练,足以让后来者欣羡。历数如今的名画家那几届毕业生最多,即使回到小县城教中学美术或者搞文化馆群众美术,他们也表现得与众不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他们在各地美术界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诚非小觑。王秉

2、初先生就是“回到小县城教中学美术或者搞文化馆群众美术”颇为低调的中国画家中的一位,不在北京、上海、杭州这样的大城市,也不在美术高等院校任教,当然比不得居高位叱咤风云的大画家,然而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始终不渝,身兼着地方县市的画院院长或仅仅是普通的美术工作者,同样成果斐然让人感佩和敬重。王秉初先生有过高等美术院校任教的机会,那是*后福建泉州华侨大学艺术系缺少传统花鸟画教师,请浙江美院的老师推荐人选。1987年4月7日著名花鸟画家朱颖人老师亲笔修书推荐王秉初前往就职,并发信通知在嵊县乡村教中学的王秉初。华侨大学为国务院侨办直属的副部级大学,各方面条件都很好。艺术系江松老师5月29日专函告知,除朱老师以

3、外,还有曾宓、陆秀竞等先生也推荐他,认为其“作品质量很高,留在中学教可惜了”“不能再拖了”“华大气候等条件均很好”,很欢迎他去。然而,当时王秉初担心自己离开家乡老母亲无人照料放不下心,婉言谢绝正式调动,只是去教过两个月的课。就这样44岁的王秉初与高等美术教育岗位失之交臂,依然留在了嵊县。王秉初,原名王炳初,1962年入学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当年招的学生很少,一个专业往往只有五六个学生,他与姜宝林、李延声、李子侯、冯运榆、俞建华、徐君陶、陆秀竞、郭志光、王含英等为国画系同学,油画系潘鸿海、王庆裕、顾盼,版画系王兆达等也为同届同学,如今个个名驰艺苑和出版界。1994年书法家俞建华先生曾撰写回忆文章,

4、称赞王秉初入学前已有“娴熟画技”,曾得到美院学长、他的乡贤“商敬诚先生的悉心指点”,来到美院“好像是一条终于欢泳于大海之中的山涧之鱼,在自己的眼前展示了一条腾化之路。那些心高气傲的同窗们,不管出身贫富、不论才具利钝,无不为他一手娴熟的陈白阳笔墨所折服。”甚至比他高一级的同学也知道他基础特别好,花鸟画家徐家昌先生就亲口对我说起过,赞口不绝。在校那些年他们是幸运的,教师力量很强,章培筠教基础课白描,陆抑非教没骨花鸟和兼工带写,诸乐三教大写意花鸟,陆维钊刚从杭州大学调到美院教他们书法。其时“潘天寿画展”在京举办,花鸟画又得到重视,且有“陆志庠、叶浅予、黄胄速写展”和石鲁带长安画派?碓喊旎?展,南京傅

5、抱石先生被请来讲课,李长白先生也来教过一学期他们的工笔课,与全国其他美术院校相比,此时浙江美院的学习氛围是不错的。时至大四,遭遇*,停课闹革命,推迟毕业,他们那届竟然在校度过了7个年头。王秉初生性憨厚,在运动中不善抛头露面,他选择了抄写大字报的任务,又背地里悄悄临摹古帖练书法,俞建华说他当时迷上了苍凉雄健的颜真卿行书,所耗白纸二三百斤。他还从同学冯运榆那里借阅罗曼?罗兰的名著巨人三传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书,所以受到当时进驻美院的工宣队的严厉批评,成了全校有名的逍遥派。毕业后王秉初分配天台县文化馆,4年后调回嵊县(即今嵊州)在乡间中学任教。*结束美院恢复招收研究生,专业老师劝他报名,认为凭他扎实的基

6、础准能考上,可他也是不愿离开老母亲而放弃了。故此,朱颖人先生与我谈起王秉初,第一句话就说他是个孝子,也深为其可惜。王秉初就这样错过考研究生的机会,直到1984年才有了转机。他在当地一手办起了一个工艺美术班,后来又办了木雕班和服装班,后来改为嵊州工艺美校。至今嵊州作为全国根雕之乡,二三百家根雕企业的专业人员绝大多数出自他的那所学校,嵊州的中学美术教师也多数出于此。正因为功不可没,1993年他被调到市教师进修学校,并被选为嵊州市政协副主席,兼职10年,直至退休。步入古稀之年的王秉初现为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艺委会委员、浙江省嵊州市政协书画院院长,与他的老同学一样,他们依然活跃于画坛,联展、

7、个展不断。交谈中我发现每当谈及深入生活和创作,那种一往深情的眼神和天真灿烂的笑容,足以撼动对方。当一个画家是多么快乐,宇宙在于手,幸福便在笔下。早在1973年他的作品六尺整张的工笔花鸟画公社新渠道引起美术界关注,画面六只大白鹅,姿态各异地畅饮抽水机泵出的清泉,以动物的欢快表现公社社员的喜悦。此作后来他与何水法又合作画过一次,发表于工农兵画报,并送北京饭店陈列。有趣的是此件2005年西泠秋拍,收藏者将落款作了挖补,单独以何水法的名义拍出了高价。1994年王秉初的墨梅入选八届全国美展,1998年荷花获浙江省中国画小品展金奖,2000年金银花获浙江省第二届中青年花鸟画展银奖。其个展先后于杭州、广州、

8、萧山、绍兴等地举办,他本人随书画代表团出访日本等国,有王炳初画集中国画二十家?王炳初等专辑多种出版。2011年,他捐献作品数十件,天台博物馆为之特设“王炳初花鸟画陈列室”常年对外开放。对于中国画的发展,百余年来总是争论不断,有“变革者”主张中西融合以“彩墨画”代之,有 “改良者”诉之于“新水墨”拓展,也有“坚守者”重视固本传统而以传承创新为宗旨,当然也不乏全盘否定的“废弃论者”,扬言中国画已气息奄奄穷途末路。相对于作品实践,种种论争必须有所依附,得中国画创作的支撑、印证,否则谁也说服不了谁。当今中国画理论争执尚未到可以引领绘画实践发展而让人信服的时候。 王秉初数十年来一方面从事基础教育,贡献有

9、目共睹,为专业院校输送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他个人的创作亦大有可观之处,当刮目相看。往大处说,中国画之所以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和良好浓郁的氛围,与基层美术工作者关系甚大。王秉初没有写过什么理论讨论的文章,但不等于他不关心这场讨论,他是画家,他是以实际的作品说话,用这种方式参与了中国画发展方向的大讨论。此次出版画册,王秉初执意传统花鸟画的作品一律不收,工笔花鸟以后也不会再画了。倒不是跟传统过不去,而是认为那些作品是自己学习中国画的阶段成果,现在他要拿出后阶段新东西给大家看,听取意见,请老同学和美术界同仁品评。考察王秉初的艺术道路基本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传统绘画,打实国画基础。少年王炳初师承本

10、地商敬诚先生,学陈白阳、周之冕一路。白阳擅水墨大写意,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周之冕则以勾花点叶著世。商敬诚师1946年入学国立艺专,与朱恒有(朱恒)同班,得潘天寿、黄宾虹亲炙,毕业后一直执教于嵊县长乐中学,为家乡培养了许多绘画人才,除了王秉初,曾任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省美协副主席、浙江画院名誉院长的花鸟画家张浩也是他长乐中学的学生,浙江美院曾有意调商敬诚回校任教亦未能成行,其画笔墨老辣,自成风格,其人德高望重,有口皆碑。王秉初1962年考入浙江美院中国画系,那一手娴熟的陈白阳花鸟令同窗欣羡自然不足为奇了。大学里他接受了更加严格的传统国画教学,后来着迷于吴昌硕的大写意笔法,追求气势雄强

11、,古拙浑厚,书法则攻颜真卿一路。所以他既有公社新渠道一类工笔画,也有入选全国美展的墨梅一类传统大写意花鸟作品,至此为王秉初习画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研习民间艺术,染指西方画法。*期间的乡村中学,教师匮乏,课程删减,美术被其他学科挤压,王秉初教语文、又教历史、地理等多门课程,甚至用钢板刻了两年蜡纸,将近11年没有画画。其实一点也不奇怪,那个时期专业人才几乎都有类似的经历。可喜的是,他没有忘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1984年由于市场有需求,他在石璜中学办起了工艺美术班,这在省内尚无先例,招生、考试、录取等均由他一手操办。接着木雕班、服装班一个个都办了起来。经过一些美术训练的学员在社会上尤其是艺术产业

12、中有明显的优势,因而越办越红火,石璜中学也一度更名为嵊州市工艺学校。王秉初为学生设立三门课:素描、色彩和图案。其实王秉初在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当学生时并没有花时间学过素描、色彩和图案,此时促使他开始了边学边教;同时接触了大量民间艺术。没想到这次染指西画和“问津于门神、木雕”却对他自己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当他重新拿起毛笔时,思考如何使传统花鸟画有新的面貌,西方绘画和民间艺术就给了他丰富的养料;而且构图形式和色彩开始有了新的感觉,民间木雕、工艺的装饰因素慢慢呈现于画面。这第二个阶段对于王秉初来说也还是采蜜作茧的阶段,他什么都画,甚至于借鉴西方当代艺术尝试搞些特技,在墨水中加洗衣粉或洗洁精,然后施以泼墨泼

13、水,让墨韵呈现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有新意也有失意,种种尝试展现了他求新的欲望,却并未找到满意的路子,他摸索着踽踽独行,时而向前,时而倒退,依然是迷茫。何时才能觅见希望的曙光,他等待着破茧成蝶。我觉得王秉初自己有一段话也许可以概括其一、二两个阶段,这是他二十年前第一本个人画集扉页寄言:“奔走于老缶门下,问津于门神、木雕。百姓有谚:羊百草。我就是这样一只羊。”王秉初生于1943年,正是癸未羊年,也算得是一头倔强的老公羊了。不满足于传统梅兰竹菊画法的金科玉律,王秉初开始扩展视野,注意审美发现。这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他的荷花系列,用画面记录“藕花深处”之妙。不禁让人联想到李清照的名句,“兴尽晚回舟

14、,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种“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感受,甚至于小舟误入茂密的荷干莲叶下面,忽然间满眼的绿,醒目的荷,白的红的,饱满、娇嫩、水珠欲滴,还有那禽鸟,静栖的、惊飞的。无论是花朵还是想象中静居其间的禽鸟,这画面的主体分明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墨写的荷叶枝干纵横交错,大片的黄色、橘红色是荷丛外面的阳光,有日落的斜辉,也有正午的骄阳,还有阴天莲叶蔽日的石绿色调以及秋风乍起的通透之感。花亦自有含苞待发者,或正值怒放者,同样还有残秋余馥的低头者。林林总总,各有情趣,又取了不同的画题:秋光烂漫莲风遽起翠帷半窥叶底熏风雨润芳姿残秋余馥闹红一舸香韵秋池莲塘霞光,全是人的感觉

15、。同样翠鸟有伺猎扑食者,则取画题深溪伺猎;休憩安详而双双成对者,则取秋波俪影;泛游成双者自然得其名苇塘双泛。这里传统花鸟画的借喻、移情、寓意及拟人化的手法都用上了,但形式是新的,章法上四面出枝、层出不穷,笔墨也颇为丰富,色彩也更艳丽了。所以此类作品不乏形式感、现代感,没有不中不西的感觉,与传统似曾相识,与西画若即若离,十分巧妙。第三阶段,涉足热带雨林,捕捉造化神功。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艺术家必须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寻找生机,捕捉美感。2000年他随商敬诚先生应邀出席海口的“全国二十个城市画家写生暨展览”活动,第一次南行,王秉初立刻被海南岛的植物所吸引。那种热带雨林所特有的植被,茂密浓

16、重,色彩艳丽,摇曳多姿,与他家乡迥然有别。他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努力捕捉热带丛林中的原生态的美感,画了许多写生作品。正是这次南国之行改变了他的画法和题材,看似偶然其中却蕴含着必然的成分。他意识到转机来了,于是接二连三南下采风,福建、云南、海南、泰国、老挝、缅甸,几乎每年去一次,至今已愈13个年头了,退休给他带来了诸多方便。他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奥妙,钻进了遮天蔽日的丛林,寻找各种美的感觉和趣味,妙悟通常难以触摸的神秘,拍摄了上万帧照片,收集了各时间段,各种不同植物的生长图片和资料。在深圳他又买到两本摄影集,在图片时代当然不能拒绝享受时代带来的便捷,他的儿子成了自己最好的助手和搭档,父子俩兴趣相同,浸润其里,乐在其中。 王秉初选择了热带兰、榕树、木棉等作为新的画材。其实这种题材过去也有人画过,譬如赖少其先生晚年在广州就有相当精彩的作品,当时没有展览,也没有出画册,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