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记 2012年第6期.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8937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厨房记 2012年第6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厨房记 2012年第6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厨房记 2012年第6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厨房记 2012年第6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厨房记 2012年第6期左中美,女,彝族,现在漾濞彝族自治县文联工作。曾在民族文学、散文、读者、散文百家、云南日报、大理文化等报刊发表作品。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大理州作家协会理事。个人散文集不见秋天获第七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奖。 一 一直以为,在厨房里,穿,是一件不必提上议程的事。每天早晚入厨,我的第一个动作是系上围裙,第二个动作是卷上袖子。我系着围裙做饭的样子,曾多次被朋友夸说极其贤惠,我为此越发地心安理得,不曾刻意穿得很漂亮地入厨。 穿着漂亮衣服入厨,一来怕不小心弄脏了难洗,二来漂亮的衣服穿在身上往往不适合做事,施展不开手脚。朋友曾对我讲起住在她们院里的一个美丽女子,说那个女子每天

2、要换多次衣服。事情是这样的:那个美丽的女子每天清晨上班,总要穿得很漂亮地出门。中午下班回到家,便见她换上居家便装,开始洗菜做饭。下午上班时,她再换上漂亮衣服,且下午的衣服一般不和上午重复。傍晚下班回到家,再换上居家便装。晚饭后出门散步,又换上漂亮衣服。如此下来,的确是一天要换很多次衣服。美丽的女子往往比一般人更爱美,在保持平常生活张弛有度的节奏的同时,努力地保持着那份优雅和美丽。 直到有一次,我因和一位朋友聊天时自称厨娘,朋友于是笑了起来。“你知道现今这厨娘的内涵吗?”朋友的话问得我有些莫明其妙,我一个日日躬身厨间的女子,那不便是厨娘么?朋友于是传了几贴照片过来。“看看照片里这些厨娘。”那是几

3、贴美女在厨间的照片。一贴是一位美女穿着杏黄色碎花的低胸无袖连衣裙,漂亮的卷发垂在两侧耳边,神情妩媚而甜美地在调鸡蛋。另一贴是一位瘦高个的美女,穿着类似于泳装的黑色连体背心,神情稍稍冷漠而神秘地举着一只炒锅,美腿白皙修长,唇色艳丽夺人。我忽然想起一句话来:食色,性也。中国的古人了不得,一句话出口,贯穿了数千年,仍然还在时尚和潮流的顶端。朋友笑着嘱咐我说,要想牢牢抓住老公的心,除了饭菜要做得可口,记住,下厨的时候要穿得漂亮和性感一些。 我又想起那年元宵节的晚餐,系着围裙和丈夫喝的那半杯红酒,独自哑然。而即便是平日里,因家里的厨房与客厅之间隔着饭厅,我在厨间忙碌时,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的丈夫往往看不见

4、我,还有更多时候则是他不在家。倒是在我们后面的那栋楼,几乎每个阳台上的人,只要拉开窗帘就能看到我们这边。 一天中午,我正在厨房做饭,无意间抬头,看见对面五楼的阳台上,一个女子将身子趴着窗台,用手支着下巴,不知是为烤太阳,还是在看远处的风景。阳光晴暖,她就那样安静地趴在窗台上,用手支着下巴。她穿了一件玫红色的衣衫。 那个女子,我无端地猜想,不知道她下厨的时候,穿的是什么样的衣裙?二 许多肉都有腥味。 牛羊肉不必说了,那种膻味扩散的范围广,绵延的时间久,用一句成语来形容,那叫绵亘不去。我母亲常说一句话:“最怕吃牛羊肉。”母亲怕的就是那膻味。“吃一顿牛羊肉,个把个星期,身上都好像还留着那膻味,还有厨

5、房里,那砧板,那锅灶,那盆勺什么菜做出来,都闻着那味儿。” 平日里上菜市场,离牛羊肉摊老远就闻见那膻味。若是一个新从外地来的人来到这菜市场,别的东西怕找不着,但他绝对不怕找不着卖牛羊肉的摊。有一句俗话叫“吃不着羊肉惹一身膻”,足见这羊膻味之深长久远,只要曾挨近过它,就算没吃过肉也跟这味脱不了干系。 鸡肉其实也有腥味。老家的亲戚广,又都记挂着我们,进城办事或赶集时,常带了鸡来给我们。每一次,有亲戚带了鸡来,我都直接拿到菜市场去杀。我不在家里杀鸡的原因有三:一是自己不会杀鸡,下不去那手;二是杀鸡后往往一地鸡血鸡毛,打扫卫生艰难费力;三就是因为那腥味。比起牛羊肉,鸡的腥味算不得重,只是我的嗅觉却一向

6、敏感。有一次表哥在家里帮我杀鸡,之后从厨房到整个后阳台,那种隐约的腥味弥漫在空气里,久久地挥之不去。 到菜市场去杀鸡时,我也没法待在旁边。在店主人帮我杀鸡的时候,我就离开去旁边的超市逛逛。就算不离开,至少也要站得离杀鸡的地方两三丈远,等鸡弄好了,我付了钱赶紧离开。 我也怕菜市场里卖鱼的摊子。且不说卖鱼的摊子前路面被鱼拍打出的水溅湿,脏污一片,更让人难受的是那一筐筐鱼散发出的腥味,深浓扑鼻。 我平日里因畏惧鱼刺,较少吃鱼。丈夫若要让我吃鱼时,定是那种特大个的鱼头,且一般都到饭店去吃。几日前,老家亲戚带了一条十多斤的大鱼来,我不会弄又不会煮,便请了一位朋友专门来煮鱼头,呼朋唤友,吃了热热闹闹的一大

7、桌。那一整个鱼身子,我给了一位同事。至此,一条大鱼就消灭了形迹。只是,这鱼腥味却没消,浓浓地弥漫在空气里。两三天过去了,丈夫在家里还蹙着鼻子:“这鱼腥味!” 当然,这腥味是要过去的,一个星期,两个星期时间,终将要消弥掉所有的气味。三 家里的碗筷总是越用越少,你却弄不清它们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消失不见的。 记得几年前当我们刚搬进这个家时,厨房里除了一台双灶液化气灶和一只电饭煲,其它所有用具都是重新置办的。当时,我买了十个一扎的碗,一板十双装的筷子,一套勺具,两个大小不一的汤盆,四个中钵,四个盘子,八个碟子,还有两个挑咸菜用的小碟。我们一家四个人:丈夫,我,孩子,还有小姑子,碗和筷子的数量都是十,这其

8、中已留足了来客时的份。四个盘子、四个中钵、两个汤盆,即便来了客人时我在家里做饭,至多也就能做出五六个菜来。还有八个碟子和两个小碟子。一应用具想必已是多多有余。 如今想来,家里第一个少掉的碗,大约是孩子摔的。那时候女儿还小,刚上一年级。小孩子手不稳,又兼不小心,打烂碗碟是常有的事。我看师友余继聪的书时,看他在文章里面写到,小时候家里日子艰难,用的是那种青花的土烧碗,可即便是这样的碗,摔烂了时也是要遭大人责骂的。有一次,这小小的孩子在灶前洗碗,不小心手一滑,掉了一个碗。母亲在外面听见了响动,问是不是打了东西,小男孩赶紧把打烂的碗片丢进灶灰里,母亲进来看时,终于没有发现什么,而孩子却为那没有完全没入

9、灶灰的一小片碗角紧张地提着心。后来,母亲出去了,孩子才终于放下心来。 我的童年记忆,也和余老师在文章里写的是相似的情形。那时候村里家家的碗都少,大家都困难,没有条件多置办碗碟。为此,家里有客来或是哪家办事时,村邻们就要相互借碗,借着借着,一些碗就借丢了,回不来了。而我们现在,邻里之间早已不若在老家乡村,相互借碗这样的事是不会有的。 只是,家里的碗碟还是慢慢慢慢少了下来。不知什么时候,你会发现十个碗变成了六个、五个,更奇怪的是,竟然有两三个碗的花色是不一样的。十双筷子则变成了五双或是五双单。碟子也少了,盘子变成了三个。之后是那两个小碟子彻底不见了踪影。这些碗碟,只一家人吃饭时还勉强对付,来了客人

10、时则全露了底。曾经有一次,我约了朋友来家吃饭,到要吃饭时,丈夫发现碗不够,临时跑去街上新买了一扎碗回来。 相对来说,筷子是消失得最快的,为此,也是我买得最多的。我有一次新买了筷子回来,想把原来的筷子清理出去,发现原来的筷子共有三色、七双单。盘子我新添了三个。碟子、汤碗都重新添过。有一个青花的汤钵是我不小心打的,那天我原本是拿一个碗,不小心,碗底磕在汤钵上,一声脆响,汤钵已一打两半。我于是又买了一个汤钵回来。 碗碟碰在碗碟上有声,而它们消失的过程却往往无形。有声融入无形,无形涵盖着有声。磕磕碰碰,平平常常,日子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过去了。 四 家里的厨房,主体是一个直角形的操作台,每边操作台的

11、下面各有两层放东西的空间。家里几乎所有与厨房有关的种种杂物都放在了里面,那叫一个“收不尽、理还乱”。 左边操作台下面的两层空间,上面一层主要放的是干食材和各种作料,大体上有面条、面粉、糯米粉、干辣椒、蘸水辣、花椒粉、草果面、八角果、盐巴、干洋芋片、干梅、木瓜片、干木耳此外,还放了三个平时不用的口缸,一把平时不用的筷子,还有两个电饭锅头上的蒸屉。东西太杂,具体的品种难以弄清,反正,平日做饭菜时,但凡需要用到里面的什么东西了,就往这地方找。需要用到的作料,若是在这里找不到的,那便说明是没有了,需要再买。 在这层里面现时还有一小袋大约一斤半的糯米,是干儿子他妈前年给的,当时带回来大约有五斤,零星煮了

12、几次,还剩了一点。丈夫和女儿都不喜吃糯食,我一个人时又懒得做饭,所以这糯米一直到现在也还没能吃完。因怕糯米的香引来虫子,我将两个塑料袋包得很紧。还有那包干梅,是母亲带给我的,我都记不清是哪年带来的了,总之放了有几年了吧。当时母亲带这点干梅给我,说是做凉菜时泡一点干梅,味道比用醋好得多。母亲最喜吃凉菜,自己经常做,我却因为懒,嫌做凉菜麻烦,要吃凉菜时,便直接到街上买一点,所以,几乎没怎么用上这干梅,却也一直舍不得丢弃。 在这下面的一层,放的是用坏了的药罐、电烧壶和电烧壶的插线,不用的炒菜锅,平时不常用的砍骨刀,两三个咸菜罐,一个不常用的樱桃木砧板,还有一把香。那个圆形的樱桃木砧板是丈夫从亲戚家带

13、来的,大约有十公分厚。我们平时用的菜板只有大约两公分厚,在上面砍骨头时,能把灶台震得山响。丈夫带回这块厚砧板,是要专用来砍骨头的。因为听说新的木砧板在用前先用热油烫一下,更能经久耐用,我们便这么做了,没想到,这砧板不知是因为没干透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被热油一烫,第二天早上竟裂了一大条缝,从边上一直裂到了中心。当然,砍砍骨头也不怎么影响,只是平日里用到的时候也不多,所以,这樱桃木的砧板在这里更多属于一种隐居的姿态。 右边操作台下面的两层空间,上面一层放的是碗筷汤钵,下面一层放了腊肉、鸡蛋以及家里带来的一罐鸡油。还有一点生姜、蒜果和洋芋也放在这里。腊肉和鸡蛋分别放在两个盆里,腊肉有油,鸡蛋怕碰,只有

14、放在盆里才稳妥。 这种种杂物纷繁零乱,看上去几无章法,可若到用时,却大体也能找得到位置。原本,在那零乱之中,一直有着一种生活的隐藏的秩序。五 冰箱的冷冻屉里有小半包青豆米,是春天时就放下的。 小城漾濞的菜市里,早季蚕豆从冬天开始上市。开始时,价格能卖到三块钱一斤,之后,随着菜市里的豆子一天天增多,价格随之慢慢降下来。至年后,城郊农村大面积的蚕豆成熟上市,价格落到一块八或一块五一斤。最便宜时是在清明前,最后的蚕豆进入收割季节,田里所有的豆子赶着最后的节令来到菜市,价格便宜到了一块钱一斤(即便这样,也比以后卖干豆籽的价格是好的)。这时候,许多主妇开始大袋地往家买青蚕豆,回去剥成豆米,分袋放在冰箱的

15、冷冻层里,这样,可以一直吃到下一季青蚕豆上市。家里冰箱里的这小半包豆米便是这样放下来的。记得是一个月前,这个冬季的早蚕豆已然上市。冰箱里这最后的小半包豆米,它已经以冷冻的姿态,在这冰箱里经历了一次春夏秋冬的轮回。 其实这小半包青豆米,它已经进入过我的虚拟食谱。那是一次和朋友聊天,说起吃的东西,后来便聊到了做饭。我于是拟了食谱,邀朋友有空时来家吃饭。我的食谱里,首先是一锅豆米火腿饭,就是将豆米、火腿丁和米饭同煮,操作简单,煮出来的饭却色香味美。菜有赶马鸡,清蒸里脊,清炖山药,苦瓜炒鸡蛋。好像就这些,都是一些家常菜。朋友听了,先是夸过我的菜谱,之后,一个转折,对我说:其实都不用那许多菜了,有那一锅

16、豆米火腿饭足矣。 为着对朋友的那一句承诺,那小半包豆米便一直放着。冰箱里还放着两段腊里脊,是过年回家时嫂子带给我们的。另外,冰箱里经常有的还有鸡肉。老家的亲戚常带了家里的土鸡给我们,我便拿去杀了砍好,分袋放在冰箱里。平日里有亲戚朋友在家吃饭时,一道赶马鸡是随时都拿得出的菜。这道彝家土菜,便算是我的一道保留节目了。 冰箱里还一直放着一包蕨菜。回想起来,这蕨菜已经是去年春天放的了。是夫家嫂嫂从老家山上采的蕨菜,全都肥肥嫩嫩的,带了整整半蛇皮袋子给我们。当时,我拿了一些给小姑子,还分了一些给楼上楼下的邻居。家里留着的那些,我洗净后在涨水里涝过,晾开后分袋装好,放在冰箱里。这蕨菜吃的时候,可用腊肉丝炒,清香爽口;也可同青豆米一起焖炒,清鲜下饭;亦可同漾濞特产腌生一起炒,鲜辣美味;而用来炖在腊肉里则可去除哈腊味和油腻。蕨菜是一道真正的春菜,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