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 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 三 物质的分类学生.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7783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 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 三 物质的分类学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 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 三 物质的分类学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 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 三 物质的分类学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 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 三 物质的分类学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 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 三 物质的分类学生.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高考化学 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题三 物质的分类(学生版)【高考预测】本专题知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在选择题中主要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与化学用语及物质结构融合于试题之中。本节重点知识为物质的分类方法,胶体的性质及应用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所属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胶体的性质、制备及应用,2012年高考对胶体的考查可能在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试题中,对物质分类的考查会分散在其他试题中,单独考查的可能性很小. 展望2012年高考

2、题命题,试题仍应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概念的类比与辨析,突出对概念的准确理解与正确应用能力的考查。应关注以下考点: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联系;化学用语的正误判断;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判断分散系的种类;以无机物知识为载体来考查常见物质的类别判断、物质的分类与转化,并形成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知识导学】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物质的组成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看,原子分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组成的判断依据有:(1)根据有无固定的组成或有无固定的熔沸点可判断该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其中:油脂高分子化合物玻璃态物质及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

3、物质均属于混合物(2)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晶体是由原子构成的(3)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金属单质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分子构成2.物质的分类(1)分类是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物质分类的依据有多种,同一种物质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2)物质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特别是氧化物的分类是物质分类的难点,要掌握此类知识,关键是明确其分类方法。氧化物的分类比较复杂,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

4、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为过氧化物(又称为盐型氧化物),Pb3O4和Fe3O4为混合型氧化物(一种复杂氧化物),Al2O3和ZnO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MgO) 来源:学科网3物质分类的方法 (1)物质的树状分类(2)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就是将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如对BaSO4、BaCO3、MgSO4、MgCO3进行分类,就可从物质类型入手,分为钡盐、镁盐、硫酸盐和碳酸盐等。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

5、质的性质2.物质的变化三、化学用语四、分散系三种分散系的比较(1)分散系溶液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1 nm1 nm100 nm分散质微粒成分离子或小分子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外观特征均匀、透明均匀、透明或半透明稳定性稳定,静置无沉淀较稳定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能能分散质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三种分散系的比较(2)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100 nm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否有否分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悬浊液、乳浊液实例食盐水、蔗糖溶液Fe(OH)3胶体、果冻、豆浆泥水、牛奶【易错点点睛】【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可出现一条光亮的

6、通路,溶液则没有此现象。B.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煮沸C.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溶于酒精可形成胶体D.渗析是鉴别溶液和胶体最简便的方法【错误分析】对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粒子的大小认识不清,而错误的认为丁达尔现象是它们的本质区别。【答案】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易错点点睛】解决胶体的有关试题,关键在于要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要根据胶粒的结构特征来区分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差异。可以利用丁达尔现象鉴别溶液和胶体,但这不是它们的本质区别,A项错误。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氯化铁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直至变成红褐色。所以B错误。渗析主要用于溶液和胶体的分

7、离和提纯,如要鉴别最简单饿方法是利用丁达尔现象进行鉴别。【2】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中溶质微粒一定不带电,胶体中分解质微粒带有电荷B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电荷C胶体是比溶液更稳定的分散系D胶体是一种较稳定的分散系【答案】D 【解析】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有的带电、有的不带电,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就有带电的,非电解质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就不带电。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也是有的带电,如Fe(OH)3胶体粒子,有的不带电,如淀粉胶体粒子。故A不正确。胶体和溶液一样是电中性的,只是有的胶体粒子带电荷,B也不正确。溶液是稳定的分散系,故C错误。教材中说胶体具有介稳性,即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

8、于介稳体系,没有溶液稳定。【易错点点睛】错选A、B、C都是因为对胶体的性质了解不够准确、不全面以及思考不严密所致。【3】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石膏做豆腐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答案】 D【解析】豆浆属于蛋白质胶体,遇电解质凝聚。河流中的泥沙经过长时间的冲击形成了胶体,在河流入海处遇(海水中的)电解质发生凝聚。C中所说的“蛋白质溶液”不是溶液,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D中发生化学反应:Fe33OH = Fe(OH)3,此时生成的Fe(OH)3是大量的沉淀,而不属于胶体。

9、【易错点点睛】同学们要注意Fe(OH)3沉淀与Fe(OH)3胶体的区别:沉淀物分散质的颗粒大于胶体;制备Fe(OH)3胶体不能用三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只须向沸水中滴加少量三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变为红褐色即可。【4】 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来源:学科网A都能透过滤纸 B都呈红褐色C具有相同的颗粒直径 D都存在布朗运动【答案】 A【解析】溶液和胶体粒子都能透过滤纸。FeCl3溶液呈棕黄色(也可描述成黄褐色或黄色),Fe(OH)3胶体呈红褐色。FeCl3溶液中,Fe3和C1直径都小于1nm,而Fe(OH)3胶粒是由许多“Fe(OH)3分子”组成的,

10、直径在1nm100nm之间。分子和离子不存在布朗运动。【易错点点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正确理解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的区别和联系。【5】下列分散系中,是胶体的有 ( ) A在1molL1的KI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1的AgNO3溶液,边加边振荡B在0.01molL1的AgNO3溶液中加入0.01molL1的KI溶液,边加边振荡C将蔗糖加入水中并振荡D将花生油滴入水中并振荡【答案】B 【解析】易错剖析:错选A,原因是未能搞清楚制备胶体时反应液浓度的量,以为只要反应便可形成胶体。实验证明,浓度小于一定范围的KI和AgNO3溶液,采用滴加溶液反应的方法,才能生成胶体。错选D

11、,原因为带胶状的液体便是胶体,其实D项得到的是乳浊液。答案为B。 【易错点点睛】在胶体的制备时,必须注意:溶液中离子发生互换,其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形成沉淀也越快,要得到胶体必须尽量减慢反应速率,降低反应物的浓度。 【6】 下列事实与胶体知识有关的是 ( ) 若做化学实验时手指不慎被划破,可从急救箱中取FeCl3溶液应急止血用氯化铁净水在水泥厂、冶金工厂常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除去大量烟尘制肥皂时在高级脂肪酸钠、甘油和水形成的混合物中加入食盐析出肥皂动植物尸体在土壤里的腐败喝了含MgCl2卤水,可以用牛奶或豆浆解毒A只有 B只有C只有D全部都是【答案】D【解析】易错剖析:认为三价铁离子的水解

12、与胶体不沾边;不知道土壤是胶体,还认为腐败仅是化学变化而已;以为蛋白质并非胶体,同时也认为喝牛奶或豆浆不能解毒,因牛奶或豆浆“中毒”后一时并未排出体外;对工业除尘缺乏了解,实际上也是对气溶胶不熟悉。答案为D。 【易错点点睛】胶体在自然界尤其是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它与人类的生活及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应用非常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应用领域还在不断地被拓宽。因而在解答有关胶体试题时,在牢固掌握胶体的性质的同时要树立“大胶体观”。【7】如何除去淀粉胶体中的NaCl?怎样检验经提纯后的胶体中已不存在NaCl杂质?怎样证明淀粉胶体粒子不会透过半透膜?【解析】易错剖析:在回答精胶体制的操作时,易生搬硬套

13、课本,即答成:“把含有NaCl的淀粉胶体装入用半透膜制成的渗析袋中,用线扎好袋口,悬浸入蒸馏水中。”这种操作不正确,原因是未能考虑到“分离”,照抄课本实验叙述。课本实验仅演示证明NaCl中Na+、Cl可通过半透膜,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如果不更换蒸馏水,就不能使胶体中Na、Cl完全除去(当半透膜内外Na+、Cl达到一定浓度时,达到平衡状态,袋内Na+、Cl即不会再减少)。所以必加上“不时更换蒸馏水,直至蒸馏水中检查不到Cl为止”才是正确的操作。 【易错点点睛】渗析法分离混合物,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基本操作。一般用于胶体的精制。渗析法操作中,怎样保证并检验杂质离子已去除干净,是实验的关键。

14、【8】不能用有关胶体的观点解释的现象是()A在豆浆里加入MgCl2盐卤做豆腐B在0.01 molL-1 AgNO3 溶液中滴加同浓度NaI溶液,看不到黄色沉淀C在CuSO4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得到白色沉淀D同一钢笔同时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易发生堵塞【答案】 C【解析】豆浆胶体加入电解质MgCl2盐卤,胶体发生凝聚。B为AgI胶体的制备方法,要求AgNO3 溶液的浓度不能太大,否则生成的是AgI黄色沉淀。C产生的是BaSO4沉淀,不属于胶体,与胶体性质无关。墨水属于胶体,不同牌号的墨水中的胶粒可能带有相反的电荷,可使胶体凝聚,使钢笔发生堵塞。【易错点点睛】有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近几年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和焦点。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9】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述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 冷水 B. 沸水 C. NaOH溶液 D. NaCl溶液【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需将Fe(OH)3沉淀与Fe(OH)3胶体区分开,否则易错选A或C。将FeCl3溶液加到冷水中,Fe3+发生水解,生成的Fe(OH)3不能聚集在一起,其粒子直径小于胶体粒子直径,形不成胶体;FeCl3在NaOH浓溶液中生成的Fe(OH)3易形成沉淀;胶体遇电解质也易形成沉淀,故在NaCl浓溶液中也不会形成胶体。把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时,随着溶液的稀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