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甘谷四中高二生物第二次检测考试.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76731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甘谷四中高二生物第二次检测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甘肃甘谷四中高二生物第二次检测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甘谷四中高二生物第二次检测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甘谷四中高二生物第二次检测考试.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谷四中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第二次检测考试生物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2分,共60分)1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A淋巴B组织液C血浆D淋巴和组织液2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浆蛋白B葡萄糖 C钙离子D呼吸酶3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B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C内环境稳态能使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一种不变状态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

2、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或传递不可能由( )A轴突树突细胞体B轴突细胞体树突C树突细胞体轴突D细胞体树突轴突5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6右图为某患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试判断注射的药品最可能是( )A胰岛素B胰高血糖素C醛固酮D抗利尿激素7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抗体是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B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D记忆

3、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8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再由B细胞呈递给T细胞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A B C D9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一次进入就引起免疫反应B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免疫反应C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反应D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反应1

4、0吲哚乙酸是( )A植物生长素B垂体生长素 C性激素 D脑激素11校园里种植的杉树,主干粗壮,生长旺盛,而侧枝很细弱,主要原因是由于( )A侧芽缺乏生长素B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少C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多D侧芽积累的生长素过多12下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13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C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只是促进果实的成熟D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14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5、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15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A语言中枢B身体感觉中枢C躯体运动中枢 DA项、B项和C项16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 )A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也增加B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C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D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17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110 V)会立即反射性地紧握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个反射的正确叙述是( )A两个反射中枢都在脊髓B两个反射中枢都在大脑C前一个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

6、个反射中枢在大脑D前一个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个反射中枢在脊髓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生演替B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D竞争19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20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关于其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B先呈“J”型增长,后呈“

7、S”型增长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21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分类,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 )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22在一个农田里最好使能量流向农作物,农民除草就是调整( )A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D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2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8、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24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上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C种群D食物网25右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是初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26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

9、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27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28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29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

10、错误的是( )A. 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B. 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C. 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D.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30下图所示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已解决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D可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二、非选择题共(40分)1(7分)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1)图中a、b、c表示人体的三大系统依次为 。(2)体内细胞只有通过 才能

11、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图中d与细胞外液的关系是 。2(8分)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综合国力的根本是人才。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结构F的数量将 。(2)健康是个永恒的主题。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适当进食些含磷脂丰富的食物(如卵黄、脑),神经细胞因具较多 ,使其细胞相对表面积大,不仅磷脂丰富,且使其与 功能相适应。(3)生命是一个信息交换器。在典型的反射弧中,若图中E为神经细胞,内环境中的D_发挥作用后很快被酶分解,否则会使E发生 效应,通常D只能由B、C处而非A处合成,只能作用于E细胞(神经、肌肉和腺体),正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 、效

12、应T细胞只能作用于_ 一样,其根本原因是 。3(9分)已知下面是人体血糖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正常情况下,发生变化的主要途径是_,发生变化的主要途径是 _。(2)A激素和B激素在生理效应上呈 关系,A激素的靶细胞为_。(3)从上图可以看出对A激素的分泌有影响的因素有: (填号码)。4(9分)请回答:(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的太阳能。(2)分解者通过 和 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 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 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5(7分)关于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由来已久,请根据下列事实回答有关问题:(1)20世纪20年代就有科学家认为,生长素(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是造成向光性的原因。那么,这种分布不均,是由于单侧光破坏了向光侧的IAA造成的,还是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重新分配造成的呢?有人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在A、B、C、D四个实验中,_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_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