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的华商一家.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038422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3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喀麦隆的华商一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喀麦隆的华商一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喀麦隆的华商一家.docx(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喀麦隆的华商一家在喀麦隆的华人大约有4000A,左右,其中大约14是中国国家企业派来临时工作的,其他的既有私企也有做生意的普通百姓。他们在喀麦隆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与当地人相处得怎么样?我们走进了杜阿拉市一个普通华人的家中,了解他在喀麦隆奋斗的历史。在喀麦隆经济首都杜阿拉市中心的阿马杜大街,随处可见“大上海”、“中喀友谊楼”等标有中文字样的建筑。在这条被当地人称做“喀麦隆唐人街”的尽头,大中华酒店和大中华商品城格外引人注目,而胡小猛正是这里的主人。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英语系的胡小猛,1995年放弃了在湖北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稳定工作,怀揣2000美金来到喀麦隆,但生意并不是想象得那么容易,胡小猛的

2、第一单买卖就历尽风险。1996年,来到喀麦隆已经快一年的胡小猛看中了当地雨季长、雨伞需求量大的商机,从国内进口了一整货柜价值60万元的雨伞,准备批发给当地的经销商。但是当货物运到,才发现国内生产的雨伞太小,根本挡不住当地的倾盆大雨,所以批发量非常有限。眼看雨季即将结束,雨伞还大量滞销,胡小猛只有改变初衷,把批发改成零售,亲自到喀麦隆的各个集市上销售,省下中间环节,利用500非郎的差价优势把雨伞一把一把卖到当地民众手中,尽管赢利不如预期,但总算是有惊无险。“中国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在非洲市场都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做生意不仅仅是靠产品,还要熟悉当地的市场特征和消费习惯。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要做到这

3、一点很不容易。”胡小猛感叹道。为了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胡小猛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广交喀麦隆朋友。在经历了头两年的经验教训之后,他慢慢也摸透了做生意的规律,从“有什么卖什么”慢慢转向“需要什么卖什么”。正因如此,1998年的圣诞节,他通过卖圣诞彩条、小红帽等节日产品赚到了来喀麦隆之后最大的一桶金。那一年,中喀双边贸易额超过了1亿美元。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到杜阿拉经商。2002年,胡小猛建立了拥有50个店面、60余间仓库的大中华商品城,不仅为在喀华人提供了贸易交流的平台,商城也成为了乍得、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等多个中西非国家的贸易集散地。胡小猛的生意越做越顺利,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1999年,胡小猛结识了同样在喀麦隆经商的温州女孩佘中玉并结为连理。现在,已经9岁大的儿子胡天泽的教育问题成了胡小猛的心头大事。为了能让孩子接受到中文教育,胡小猛和太太只好将孩子送回国内,每年也只有暑假和春节才能见面。“肯定会想念,但是作为中国人,不能让他断了文化的根。”胡小猛一边说,一边又搂了一下坐在旁边的儿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