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二中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941511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二中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二中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二中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二中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二中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史官记史重视“言”与“事”。下列人物“言”、“事”对应正确的是选项人物言论事件A秦始皇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魏孝文帝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迁都洛阳C唐太宗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开创三省六部制D明太祖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建立内阁制度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A项事件与言论不能对应,应该是开创了郡县制,西汉初年才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项事件与言论不能对应,应该是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排除C。D项

2、事件与言论不能对应,应该是废丞相,故排除D。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迁都洛阳,B项表述符合史实,故选B。2.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A. 和平崛起B. 制度创新C. 武力掠夺D. 民主强国【答案】B【解析】统一中原的秦国商鞅变法,18世纪的英国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19世纪末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强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而崛起,故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制度创新,故B

3、正确;秦国、英国、日本不是和平崛起,故A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没有武力掠夺,故C错误;秦国、日本不是民主强国,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秦国、英国、日本、中国的相关史实,再紧扣题干关键词“崛起的共同原因”,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制度创新的答案。3.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A. 英国、法国原生型B. 日本、英国感应型C. 美国、德国次生型D. 中国、日本次生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英国和法国的现代化

4、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打击、推翻封建势力,建立属于资产阶级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故A项正确;英国是原生型而不是感应型,故B项错误;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它的现代化基本上是从英国照样带过来的,属于次生型,德国属于开明专制型现代化类型,故C项错误;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感应型,故D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4. 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 )A. 德意志帝国宪法B. 英国1787年宪法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 英国权利法案【答案】A【解析】【详解】“天皇总揽统治大

5、权,内阁辅佐天皇”体现了日本的民主政治有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与近代德国民主政体的特点相符合,故A项正确。5.“甲午战争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为历史作了不合理的注脚。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被后人所否定,而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为史家美谈。”这告诉我们A. 历史结论必须看重结果B. 历史评价基于价值立场C. 历史事件总是相互联系D. 历史过程往往难以还原【答案】B【解析】中国洋务运动没有受到青睐,明治维新得到美谈,显然是因为历史评价基于价值立场的缘故,故B正确;结论和结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错误;C中相互联系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历史还原与材料信息不符合。6.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

6、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详解】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者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故A正确;B D都不是主要原因,而且说法也不科学,不管列强的手段如何不同,都是损害中国利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奋起反

7、抗,故排除BD;大众传媒对民众有影响是外因,关键是内因民众自身的觉醒,故C错误。【点睛】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戊戊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

8、说法吻合的是A. 倡导变法,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通B.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C. 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D. 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严重。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故C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开辟”;B项错误,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D项错误,这是辛亥革命。8.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

9、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 中国甲午战争中战败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的西学东渐。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不断增强,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故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与西学有关的“日本新词”迅速传入中国,故C正确。A、B、D仅是原因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9.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秦国“软件”是指A. 承继了西周疆土B. 优越地理位置C. 有

10、效的管理制度D. 首创了郡县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协助秦统一六国的强大条件,故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秦国地理位置在各诸侯国中不是最优越的,故排除B项;郡县制度起源于春秋后期,故排除D项。点睛:根据题干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秦国治理国家的措施,注意题干要求的是“软件上”。10.汉书食货志记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11、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则材料反映A. 汉代农业生产效率高B. 汉代农民税赋较轻C. 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D. 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说明秦用了商鞅之法,土地可以买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造成百姓生活困苦。反映作者对商鞅变法的不满。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贫者无立锥之地11.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

12、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B. 秦国的滥用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C. 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D. 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秦国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保证了税收来源,故A正确。当时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强大,故B错误。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过于绝对,当时法家思想占主导,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且过于绝对,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

13、形成中央集权制度作用【名师点睛】秦代中央集权制,形成于战国时期。例如,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保证了税收来源,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2.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A.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B. 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C. 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D. 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封建

14、土地私有制,变革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故A项正确;B项是社会习俗的变革,不属于决定性措施,排除;CD项都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没有促进社会转型,故CD项错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意义13.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 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 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 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 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

15、的“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来看,孝文帝认为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因此可以进行姓氏改革。故答案为A项。从“魏之先出于黄帝”来看,孝文帝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他认为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排除B项;C、D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均排除。14.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均田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