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A10联盟高三历史最后一卷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7866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A10联盟高三历史最后一卷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A10联盟高三历史最后一卷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A10联盟高三历史最后一卷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A10联盟高三历史最后一卷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A10联盟高三历史最后一卷 1.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1号卷A10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1.下表为先秦诸子思想语录。据下表可知,先秦诸子A. 强调推行抑商政策B. 认同农业地位C. 重视变革生产方式D. 力促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从儒家到商家都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这种现象与春秋战围时期小农经济的兴起关系密切,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提及抑商,A项错误;C、D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2.古文经学的左氏传最符合春秋本义,但汉武帝却对有时故意歪曲春秋本义甚至穿凿附会的今文经学的公羊传最为重视。材料表明当时A. 儒学已经悖离孔子的本义B. 儒家内部派系林立开始分化C. 儒家放弃春秋笔法的传统D. 儒学改

2、造适应了政治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符合孔子春秋本义的古文经学左传并不受重视,而今文经学的公羊传之所以颇受武帝重视,是因为其以故意甭曲,甚至穿凿附会来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因而倍受统治者青睐,其实是儒学的变革适应统治者要求,故选D项。汉代儒学与孔子之儒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并没有悖离儒学的本义,A项错误;派系林立与材料不符,儒学分化孟子、荀子时已经开始,汉朝儒学开始分化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放弃春秋笔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错误。3.宋太祖在位时,颁行了商税则例,去除五代商税的“苛细之敛”;宋太宗时要求地方官清理商税“名目”,在新统治地区推行(商税则例)。这反映了北宋A.

3、重视市场管理的规范化B. 加重了商业税的征收C. 着力清除五代税制弊端D. 延续传统的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去除苛细清理名目”等可知,北宋立国后颁行了商税方面的法律以规范市场管理,故选A项。商税税则的出台是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材料并没有涉及对商业施以重税,反而是相对于五代时期减少了税收,B项错误;税则出台的主旨并非清除前朝税制弊端,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对商业发展的限制,D项错误。4.明代巡抚初为朝廷临时派遣以监察地方。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巡抚变成常设机构并统辖地方三司,其名也由“巡抚xx地方”变成“xx地方巡抚”。这种变化A. 保证了地方治理的效能B. 加强了君主

4、专制制度C. 改变了地方的权力结构D. 完善了中央决策机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明代巡抚初为临时派遣的监察官,后来变成三司之上的地方一级长官,说明在中央和三司之间多了一个督抚层级,故选C项。虽然巡抚统辖地方三司,有助于减轻二司相互牵制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但“保证了地方治理的效能”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材料只是提及巡抚权力地位的变迁,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和中央决策问题,B、D两项错误。5.甲午战争后。除了出现“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界革命”口号外,中国还出现“军国民教育”“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文学救国”“实业救国”等口号。据此判断,当时A. 资产阶级推动了政治

5、变革B. 民主与科学成为思想主流C. 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已完成D. 资产阶级新思想迅速崛起【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后,中国文学和教育界出现了新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口号,反映了资产阶级积极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民主与科学成为思想的主流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完成转型,C项不符合史实。6.中山大学是共产国际专为培养中国革命干部而建立的,在1925年所接收的147名学员中,党员占20%,其余是国民党党员。黄埔军校创办后,苏联政府又派出了以巴甫洛失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到广州。这说明A. 共产国际重视中国革命B

6、. 国民党是当时最先进政党C. 中共缺乏共产国际的支持D. 国民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共产国际重视中国革命领导力量的培养,把中国当成世界革命的重要盟友,故A项正确。B、D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来;C项不符合史实,中共属于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受其领导。7.下图为彦涵1944年创作于延安的年画,在抗日根据地曾流行一时。该年画创作意在A. 强调国共合作的重要性B. 极力宣扬全面抗战路线C. 鼓动军民支持战略反攻D. 说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作者宣扬军民合作,争取抗战胜利,故选B项。国共合作和抗日根据地的壮大在年画中体现不出,A、D项错

7、误;抗战的战略反攻始于1944年,但与材料的主题无关,C项错误。8.早期罗马法规定,债务口头契约的成立,必须完成5名见证人在场见证等严格的仪式;到了后期,书面债务契约日益普及,其成立只要求“双方当事人在意思与理解上一致”即可。这一变化反映了A. 罗马成文法开始取代了习惯法B. 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C. 罗马法更加适应商品经济发展D. 罗马法形式主义日益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给出的信息可知,早期罗马法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关系增多,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交易都要有5名见证人在场。因此,原有的契约形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书面契约的应用成为历史的必然,故选C项

8、。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钢表法,A项表述错误;材料重点在于契约成立的条件,罗马法始终注重私产保护,B项不符合设问指向,错误;形式主义自始至终都存在,但后来的程度已经减轻,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与史实。9.韦伯认为“这是一种秘密的精神酵母”,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而造成“西方”的兴起,亚洲人因为没有它而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因而根本不可能真正地“发展”起来,即使他们发挥城市、生产和商业的作用也无济于事。材料中韦伯强调的是A. 东方缺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因素B.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影响C. 东方城市商业中产生不了资本主义D. 东西方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韦伯所说的“精神

9、酵母”,即思想因素;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西方有了启蒙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东方即使发挥了城市、生产和商业的作用,因为没有这个“精神酵母”,亚洲也难以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不属于精神因素,B项错误;材料强调“发展”而不是“产生”,C项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交流方面的信息,D项错误。10.1949年9月戴高乐明确表示:“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一个协议。”戴高乐认为A. 法国在欧洲联合中应起主导作用B. 法德应单独商谈欧洲联合事宜C. 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基本前提D. 采取邦联制利于实现欧洲联合【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

10、以看出,戴高乐认为将来欧洲能不能实现联合,关键要看德国(以日耳曼人为主)和法国(高卢是法国古称)之间的联合,说明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基本前提,故选C项。A项从材料信息难以体现;B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11.二战后,美国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通过签订双边互惠贸易协定和积极推动多边谈判等方式来降低关税税率。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开始推行“公平与管理贸易”政策,以非关税措施为政策工具加强对外贸的千预。材料反映了美国A. 旨在解决滞胀危机B. 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下降C. 推行经济霸权主义D. 阻碍了经济区域化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美国对外贸领域加强了干预,主要是因

11、为日本和西欧的崛起冲击了美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美国调整了外贸政策,故选B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滞胀使美国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经济霸权主义强调的是美国干涉他国经济发展,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第II卷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135分。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18世纪中国的农业又有了新的跃进。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是农业的中心,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

12、。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简麻等。无论是农民还是地主,他们新的选择完全是从营利出发的,地主将一部分土地用于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生产。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摘编自薛国中16至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材料二 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由此,中小地主开始呼吁政府和议会支持领主圈地,议会以立法形式颁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英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

13、改革家,如汤森德勋爵推广了四圃轮作制;苏格兰人安德鲁米克尔发明了一款可以使用多种动力的脱拉机,解放了人力。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琼斯所指出的:“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材料三 中国在1980-2010年间经历了其现代化(即带有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农业革命。把其与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相比,为我们说明的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黄宗智中国隐性农业革命(1980-2010)(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中国农业“新的跃进”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

14、农业革命的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应该如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认识。【答案】(1)表现:农业技术的总结和推广;引进了高产作物;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种植增加;出现专门化的生产;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增加,农业生产者的市场意识增强等。(2)主要差异:土地经营:英国土地集中,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中国小农经济,个体分散经营为主;生产关系:英国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资本主义农场);中国是封建的租佃关系为主;历史作用:英国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没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3)认识:技术革新;制度创新;结构优化;市场意识;经营管理。【解析】【详解】(1)表现:从材料“明清两代的农

15、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得出农业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从材料“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简麻等”得出引进了高产作物;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种植增加;从材料“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得出出现专门化的生产;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增加,农业生产者的市场意识增强等。(2)差异:土地经营:从材料二“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得出英国土地集中,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联系所学中国是小农经济,个体分散经营为主;生产关系:从材料“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可知当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农场,规模化经营,而中国是封建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收取地租;历史作用:从材料“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可知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则一直是封建模式,没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