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一历史期中.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32635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云南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云南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高一历史期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高一历史期中.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第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总计60分。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在下列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卡中。)1.下面是摄于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周代列鼎列簋(gui)制度一览表”。材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化B. 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C. 贵族层层接受分封食禄D. 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鼎和簋都是古代的礼器,代表着森严的等级。所以D正确;A奢侈化看不出来;B血缘关系看不出

2、来;C中材料反映的不是分封食禄的情况。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等级制度2.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天”而“子民”、祭拜自己的祖先。都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这反映了秦汉以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3、,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故C排除。材料没有强调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3.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起用士人,辅政为官。墨子尚贤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从制度建构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 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B. 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C. 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D. 士人的评价标准为贤良方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各诸侯国重视贤良之士,

4、从制度结构的角度看,反映了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4.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于是采纳李斯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下列关于郡县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创新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创新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

5、可知,郡县制的实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郡县制的实行,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故正确;结合所学,郡县制的实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分封制不是大众政治,错误;郡县制不是对分封制的继承,错误;故选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结合所学郡县制的特点和作用分析解答。5.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B. 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C. 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D. 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答案】B【解析】【详解】由“百

6、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可以看出,秦国当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B正确;材料不能看出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材料信息也不能反映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排除AC;材料信息只是反映出秦国征收赋税情况,不能说明“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各类赋税”,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影响分析解答。6. 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

7、书的权力。此外,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 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B. 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C. 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D. 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管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这说明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故选C。门下省属于审核,不是中枢,故错误;唐朝不是分权制衡,故错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是皇帝,故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唐朝三省六部制:

8、(1)结构: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7.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在这次文明转型中得以影响两千多年封建文明的是:新型生产模式新型官僚体制新型意识形态新型教育方式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模式确立起来,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模式,故正确;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法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确立,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故正确

9、;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儒法道思想影响后世,故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影响到后世,故正确;正确,故选D。8.“至秦,人主自亲事以操制臣下”,在中央专门设立御史大夫:A. 检查户口,征收租赋B. 典正法度,以正纲纪C. 总领百官,监督军旅D. 审查诏令,签署章奏【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建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其中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即“典正法度,以正纲纪”,故B正确;治粟内史征收租赋,丞相总领百官,排除AC;御史大夫无权签署章奏,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三公九卿制,结合所学

10、三公的具体职责分析解答。9.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 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 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D. 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刺史在初设时是为了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其特征是位卑权重,代表中央行使监察职责,A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应该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郡守或县令,排除B项;推荐地方人才属于选官制度,也是有地方行政长官推举,排除C项;因为不是州、刺史不是郡县上一级的行政区划和行政长官,因此不能对

11、地方官加强控制与管理,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刺史制度10. 隋唐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A. 有利于选拔人才B. 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C.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 得到了不断完善【答案】B【解析】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故B项正确;选拔人才只是一方面,故A项错误;C是科举制考试指导思想;D不符合材料根本原因。11.下面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秦朝以郡统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一郡一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道、州、县

12、三级制A.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D. 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中信息可知,从秦朝到两汉,地方行政由两级制到三级制,并设立监察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隋朝又恢复两级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特别是唐朝末年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放松,导致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故D正确;唐末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存在矛盾与困局,而不是体现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排除B;材料强

13、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存在矛盾与困局,并非中枢权力体系,排除C。12.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A. 封建体制僵化官员固守成规B. 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C. 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 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四鼓”相当于现在13点。材料讲的是明代官员“四鼓”起床去朝见皇帝还嫌迟,也表现出了钱宰对安逸。闲适生活的向往。但也从根本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

14、度的加强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13.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C.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D.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对官员权力的约束,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横征暴敛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君主控制臣属,故B项错误;“严密

15、的反腐机制”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故选C。14.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流官直接统治B. 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了有利条件C.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民族矛盾空前尖锐D. 促进各民族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改土归流”为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改土归流”促进各民族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促进各民族交流,“民族矛盾空前尖锐”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1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标志,主要是因为:A. 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B.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C. 民族矛盾开始取代阶级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