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科学城办公基地扩建工程.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16285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科学城办公基地扩建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科学城办公基地扩建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科学城办公基地扩建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科学城办公基地扩建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科学城办公基地扩建工程.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科学城办公基地扩建工程【摘要】文章从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竞赛、建筑设计、施工及使用等方面介绍了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科学城办公基地扩建工程。 /1/view-12281619.htm【关键词】扩建工程 新旧建筑 办公 延续2009年开始了对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科学城办公基地扩建工程的工作,从初期调研起,参与了可行性研究报告、任务书制定、方案竞赛、方案设计、建筑施工及投入使用全过程,收获和积累了不少经验,以下就该扩建工程谈些自身的体会。一.项目背景与工程概况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设计院)位于广州市萝岗区科学城中心区,背靠大炮台山域,毗邻公交总站,地处鸟语花香之地。现有办

2、公基地占地面积3.4万m2,总建筑面积5.44万m2,为尊重周边山体和绿化,主体建筑高度(21.5m)低于山体高度。由于公司发展不断外扩,原有规模已无法适应其发展,需扩大原有办公场所。现扩建工程用地面积约2万m2,总建筑面积约7.3万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近4.2万m2,主要为办公场所,并设有员工食堂、接待餐厅和展示厅等。旧建筑群位于大炮台山体西南侧,以弧线状蜿蜒于山脚下,呈环抱山体之势,并顺应地形;靠山一侧的建筑以退台方式,拉开与山体间的距离;建筑采用亮丽的橙红色面板,与绿色山体相映成趣;通过屋面构架、玻璃、错位、绿化等辅助手段,削弱建筑体量,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道路系统采用环状路,沿用地边

3、界布置;用地南侧为主入口,西侧为次入口。总体布局主要分为行政区、生产区和辅助区三部分,是一个集办公、会议接待、学术研究和设计生产于一体的绿色现代办公场所。二.场地选择该地块中央为大炮台山生态保护用地,山脉由西北延伸到东南,根据萝岗区规划设计,地块东北面将发展为城市公共绿地及公交站场,原基地位于地块南侧,因此,可开发用地为西北面和东南面。然而,西北面的地势较东南面高,坡度较大,属于山脉主体,且开挖量大;根据原有布局,用地西北侧为辅助区,东侧为办公区,考虑到新旧两个用地的紧密联系,东南面作为扩建用地更为实际可行且相对合理。最后确定的东南面地形北高南低,西侧衔接原有场地,东侧紧靠公交站场,整个地势坡

4、度变化相对平缓,场地南侧主干道下有相应的市政配套,区域内与多家科研单位毗邻。三.设计原则扩建工程需要处理好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对建筑设计加以控制和把握,因此,需要依照几条原则进行设计。1. 新旧建筑和谐共处在总体布局上,两个用地都呈不规则形状,扩建地块为东西走向,新建筑延续原有肌理,呈弧线形缓缓延展于山脚下,并分为南北两栋建筑,围合成庭院空间,与旧建筑群中庭相对应;同时,衔接原有弧度,使两者形成一条连贯的“弓形”弧线。在减少土方开挖量的基础上,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形,使南北两建筑错层,通过地下空间连成整体,并与旧区地下停车场相连。在外立面造型上,延续了原有建筑的元素浅灰色石材、橙红

5、色陶土板、蓝灰色镀膜玻璃及屋顶的“飘带”等元素,通过重新组合,形成有别于原有建筑但又与之协调的新建筑群。其中,舒展的两翼及向上腾飞的屋顶“飘带”在空中蜿蜒约半公里,其轻灵造型带动了整片区域,成为设计院的标志。在庭院空间设计上,为了营造优美自然的环境,新旧建筑都采用了向下发展以释放出更多地面的方式,为地上绿化空间提供了条件;在庭院围合上,两者都以前后建筑围合方式,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庭院环境。而在庭院布置上与旧建筑不同的是,新建筑采用斜坡过渡,局部则为阶梯式。在交通流线设计上,都采用了人车分流的方式,车流通过建筑外围的环形车道进入地下停车场,建筑围合的内部则供人行走。新区环线与旧区连成整体,东侧设对

6、外出入口,南侧为主要通行道路;北侧为消防车道和后勤车道,并布置有后勤出入口;西侧为人行主入口。由于扩建地块地势高差较大,停车场出入口设有三个:东侧两个,服务于负二层地下停车场,与旧区地下停车场相连;西侧一个,服务于负一层地下停车场。2. 保护原有山体,做到“建筑隐于山”该项目处于风景优美的环境中,因此,首先需处理好沿街立面的视觉景观。为塑造建筑隐于山的效果,建筑退离红线一定距离,并沿街道种植一些高大树种,特别是在十字路口处,利用原坡地分层设置高矮搭配的植物,配合屋顶透空的“飘带”及大炮台山体,从外部望去,满眼绿意盎然之景,加上时不时透出的点点橙红色星斑,使得景色层次丰富而饱满。其次,庭院空间的

7、景观设计结合了原有地形变化,采用了层叠式及坡式设计,并配合建筑形体与功能,沿餐厅外围设置了叠级式的水体景观,为享用餐点的人们提供愉悦的休憩环境。再次,为了引入更多的绿色元素,结合山体地形采用了立体绿化:地面台阶式的庭院绿化,空中绿轴景观天桥,加上高高低低的建筑第五立面屋面绿化,背靠绿意茺茺的大炮台山体,形成多梯度的景观层次,宛如从山体中生长出来般,使整个建筑融于自然景色中。最后,为了减弱建筑形体带来的视觉冲击,通过形体的“减法”处理成灰空间,形成视觉通廊,即为办公环境提供舒适的景观平台和休闲空间,又能使沿街立面形成虚实变化,渗透出后部山体的景色。3. 节能设计该扩建项目利用被动式技术来实现节能

8、,如合理的建筑朝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自然通风及采光、遮阳设置、屋面绿化等。除此之外,还应用了主动式技术光伏发电,使建筑进一步达到节能目标。屋顶构架上设置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为建筑物提供运营所需的能源,多余的电量可存储作为建筑的后备能源或输送回电网(尚未实现),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整体构架的角度是以光伏电板吸收太阳能的最佳角度进行设置,使其在实用的同时又兼顾到建筑外立面造型。四.改进的地方新建筑设计借鉴了许多旧建筑不足的地方,进行了更为人性化的设计。如:外立面的百叶窗,在旧有设计中,百叶窗是根据人们需求可移动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百叶窗移动困难且容易脱离轨道,这是由于整个建筑采用了

9、弧线设计,窗体及轨道呈弧形,而百叶窗呈线性,导致在移动时不顺,久而久之损坏较多,因此,在新建筑中的百叶窗以固定方式进行安装。在新设计中,注重无障碍设计,虽然入口、节点等许多地方有高差变化,但设计了多种坡道,实现无障碍通行,这个思路一是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二是在实际使用中,经常需要运送资料、物资等重物,而在旧建筑设计中则缺乏了这些细节的考虑,使得后期不断的进行调整。五.结语扩建工程从可研报告、方案投标、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到投入使用,经历了4年历程,期间遇到过各类复杂的问题,如场地选择、场地高差变化、实际需求与规划条件相矛盾、新建筑与原有环境对接、新能源技术与建筑设计结合等等,通过一步步的分析,在设计之初就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进行规划、控制,取得了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设计效果,实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共生,也实现了新能源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