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竞培中心含解析)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12714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竞培中心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竞培中心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竞培中心含解析)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竞培中心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竞培中心含解析) (1).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竞培)第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A.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答案】C【解析】【详解】A选项表述错误,传说神话也是一种二手史料,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B选项表述错误,传说可以作为史料,但是并非直接证据,直接证据多为一手史料;C选项符合题意,因为该传说从一定程度折射出了中国在神话时代就已经重视农耕,故正确;D选项,

2、传说史料的史料价值有限,真实程度有待考证,使用时候需要其它史料相互验证,并不能够直接证明炎帝的真实存在。2.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 中央集权弱化B. 流民问题严重C. 土地兼并缓和D. 自耕小农衰退【答案】D【解析】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判断D项正确。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宋代土地兼并激烈,排除C;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材料无法体现。【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3.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

3、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 民营手工业B. 官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D. 个体手工业【答案】B【解析】“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表明“它”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投入市场,而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供应政府以及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以市场为目的,故B正确;ACD均与“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无关,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结合所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4.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

4、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 生活习俗改变B.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 官府鼓励经商D.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宋代都城多见”可见主要陈述了宋代都城东京城内出现供商业活动的服务部门,反映了北宋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增强,因此B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 市的发展5.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 促进了

5、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客观影响。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区域型经济交流6.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贵族、官

6、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 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答案】B【解析】【详解】A选项与设问要求不符合,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土地兼并,设问要求是土地兼并产生根本原因,A选项是土地兼并的原因和表现但是不是根本原因;B选项符合题意,因为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进入封建社会后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而土地私有制容易形成买卖,故是导致兼并的根源;C选项不符合史实,在封建社会多数朝代是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办法的,如唐朝的均田制;D选项地权和劳动者分离,是土地兼并导致的一种结果,就是佃农经济,而非土地兼并的原因。7.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的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新

7、大陆美洲生产的是17000吨。而从1550年到1645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材料说明:A.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C. 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 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从材料“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中可知,16、17世纪中国在对外贸易处于优势,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外来货币的对中国的市场的影响,故A项排除;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说明当时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C项错误;价格革命是对欧洲市场的影响,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D项排除。8.恩

8、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死亡和衰落。”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A.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B. 资产阶级发起“实业救国”C. 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D.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挤压【答案】C【解析】【详解】A选项与史实不符合,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清时期,但是发展缓慢并未对小农经济的衰落起到推动作用;B选项与史实不符合,资产阶级发起“实业救国”主要是从甲午战后兴起的,但是小农经济走向衰落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C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为此正确;D选项不符合史实,官僚资本主

9、要指国民政府的四大家族,出现的时候中国的小农经济已经开始解体。9.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蜡、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A. 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小B. 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C. 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D. 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随着外国商品的输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逐渐破产。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

10、活影响很大,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但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列强的经济侵略总体上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没有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随着外国商品的输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逐渐破产。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10.李福明办有一个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A. 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政权B. 外国资本主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C. 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D. 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

11、发展【答案】D【解析】由材料“到官府讲理罪名被迫停业”等关键信息可知,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以答案选D,排除B;材料是通过法律定罪,所以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11.19121919年中国新建工矿企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下列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原因表述正确的是:A.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B. 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D. 群众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A选项与史实不符合,清政府放宽对于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从甲午战后开始,而非此时;B选项表述不准确,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

12、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而此时的日本加紧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故错误;C选项表述错误,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措施而非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D选项符合题意,因为此时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并迫使袁世凯签署了二十一条,群众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12.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的援建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许多新兴项目先后投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偏重沿海地区、內地稀少的状况。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建设A. 完全由苏联援建B. 调整了工业布局C. 形成了合理的工业结构D.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解析】材料“1953年开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偏重沿海地区、內地稀少的状况”说明

13、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建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布局,而不是工业结构,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错误。点睛:“1953年开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偏重沿海地区、內地稀少的状况”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B.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C. 抵制“大跃进”的错误D. 政治运动干扰生产活动【答案】B【解析】【详解】A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材料中的现象是农村生产的积极

14、性不高,主要是由于计划体制的弊端,而A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并非主要原因,B选项的描述,不仅仅包括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更包括了缺乏生产的自主性和分配的弊端,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C选项不符合史实,此时大跃进的错误并未得到有效的纠正;D选项,描述与材料无关,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并非参与政治运动。14.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据此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A. 从农民自发、

15、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B.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C. 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 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改革予以肯定,在农村迅速推广”等可知特点是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故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的土地经营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开始,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经济特区的设立,故D项错误。15.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这主要表明我国:A. 商品供求矛盾突出B. 政府放弃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C. 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A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根据材料“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推知并非商品供求矛盾;B选项与史实不符合,我国并未放弃宏观调控而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C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根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推知并未完全市场化;D选项符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