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

上传人:9786****8129 文档编号:12879817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50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实践创新基地 建设管理规程 试行 建设管理规程 试行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则则 第一条第一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 以下简称 两山 基地 是践行 两山 理念的实践平台 旨在创新探索 两山 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 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模式 为规范 两山 基地建设管理工作 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第二条 鼓励市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他建设主体开展 两山 基地建设 两山 基地应当以具有较好基础的乡镇 村 小流域 等为基本单元 开展建设活动 第三条第三条 两山 基地应当重点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的有效路径和模式 坚持自愿申报 择优遴选

2、统筹推进 注重 实效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创新机制 示范推广 第二章第二章 申申报报 第四条第四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地区 可通过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向生态环境部申报 两山 基地 一 生态环境优良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扎实 二 两山 转化成效突出 具有以乡镇 村或小流域为单 2 元的 两山 转化典型案例 三 具有有效推动 两山 转化的体制机制 四 近 3 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各类专项督查未发现 重大问题 无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件 第五条第五条 申报 两山 基地的地区应当编制 两山 基地建设 实施方案 并由地方人民政府发布实施 第六条第六条 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 两山 基地的预审和推 荐申报

3、工作 严格把关并择优向生态环境部推荐 第七条第七条 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推荐申报前 应当对拟推荐 地区公示 公示期为 5 个工作日 对公示期间收到投诉和举报的问题 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 门组织调查核实 第八条第八条 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预审情况 公示情况 形成书面预审意见及推荐文件 上报生态环境部 第九条第九条 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拟推荐地区通过国 家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管理平台 以下简称管理平台 填报和提交 申报材料 包括 一 两山 基地申报文件 包括申报函和对照申报条件提 交的相应说明材料及证明文件 二 两山 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3 第三章第三章 遴选命名遴选命名 第十条第十条

4、 生态环境部负责 两山 基地的遴选工作 组织专家 对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推荐的申报地区进行资料审核和现场核 查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遴选工作主要参照以下方面开展 一 申报材料齐全 申报内容真实 二 实施方案具有科学性 针对性 可操作性 三 生态环境保持优良 生态资源优势突出 四 两山 转化成效显著 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五 两山 制度探索具有创新性 保障措施有力 六 两山 转化模式具有典型性 代表性和可推广性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生态环境部对通过核查的申报地区进行审议 并在 生态环境部网站 两微 平台 中国环境报对拟命名名单予以公 示 公示期为 7 个工作日 公众可以通过 12369 环保举报热线

5、等方式反映公示地区存 在的问题 对公示期间收到投诉和举报的问题 由生态环境部组 织调查核实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生态环境部对公示期间未收到投诉和举报的 投诉 和举报问题经调查核实无问题或已完成整改的地区 按程序审议 通过后公告 授予国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 称号 4 第四章第四章 建设实施建设实施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两山 基地应当因地制宜加强 两山 转化路径 探索 创新制度实践 并在全域范围内推广建设经验 总结凝练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 两山 转化模式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两山 基地应当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实施方案推 进落实 建立监督考核和长效管理机制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两山 基地应当

6、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细化分解建 设任务和工程项目 及时总结工作进展 并通过管理平台向生态 环境部提交年度工作总结材料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建设工作的监督 管理 及时跟踪指导 两山 基地建设工作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生态环境部对获得 两山 基地称号的地区 给予 政策和项目倾斜 鼓励各地建立形式多样的 两山 基地建设激 励机制 第五章第五章 评估管理评估管理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生态环境部对 两山 基地实行后评估和动态管理 加强 两山 建设成果总结和示范推广 引导地方探索绿色可持 续发展道路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生态环境部制订 两山指数 评估指标及方法 发 布 两山指数 评估技术

7、导则 用于量化表征 两山 基地建设 成效 科学引导 两山 基地实践探索 获得 两山 基地称号 5 满 3 年的地区 应当及时在管理平台填报 两山指数 指标和实 施方案推进情况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生态环境部对获得 两山 基地称号满 3 年的地 区 适时组织开展 两山 基地建设评估工作 并在管理平台公 布评估情况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 一 实施方案推进落实情况 二 两山指数 评估情况 三 两山 转化经验模式典型性 代表性和可推广性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生态环境部根据评估情况 及时向地方反馈意见 建议 对评估发现问题的地区提出整改要求 当地人民政府应当 根据整改要求在限定期限内完成整改 第二十三条

8、第二十三条 对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地区 生态环境部撤销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一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各类专项督查发现重大问题 的 二 发生重 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或生态破坏事件的 三 生态环境质量出现明显下降的 四 评估要求整改 但未能有效完成的 五 在评估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参与 两山 基地管理的工作人员和专家 在资 料审核 现场核查 评估等工作中 必须坚持严谨 科学 务实 高效的工作作风 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 认 6 真落实廉政责任和廉洁自律要求 自觉遵守相关工作程序和规范 第六章第六章 附附则则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本规程自

9、印发之日起施行 由生态环境部负责解 释 1 附件附件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实践创新基地 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一 建设背景与意义 二 区域概况 一 区位概况 一 区位概况 二 自然状况 二 自然状况 三 资源状况 三 资源状况 四 经济社会状况 四 经济社会状况 三 两山 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 一 两山两山 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梳理总结 两山 转化路径探索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和成 效 包括构筑绿水青山 保值增值自然资本 发展生态经济 绿色富民惠民 推动 两山 转化 创新体制机制 长效保 障 两山 转化等方面 二 存在

10、主要问题和挑战分析 二 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分析 剖析在 两山 转化路径探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包括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发展 绿色惠 民共享 创新体制机制 弘扬 两山 文化等方面 三 凝练总结已有的典型案例 三 凝练总结已有的典型案例 聚焦乡镇 村 小流域等基本单元在 两山 转化方面 已形成的具有典型性和地方特色的实践案例 2 四 总体思路 一 指导思想 一 指导思想 二 基本原则 二 基本原则 三 总体目标 三 总体目标 两山 基地建设三年总体目标要求 四 建设指标 四 建设指标 参照 两山指数 评估指标 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建设 指标 五 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包括加强自然生态

11、空间用途管控 守住绿水青 山 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保值增值自然资本 推进绿色 高质量发展 推动金山银山转化 打造 两山 文化品牌 推动绿色惠民富民 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 探索长效保障 机制 推动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探索转化有 效路径 形成特色转化模式等方面 六 工程项目 针对建设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 提出相关具体工程项目 七 保障措施 重点包括组织领导 目标责任落实 监督考核 资金保 障 科技支撑 宣传教育 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等方面 1 附件附件 2 两山指数两山指数 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 两山指数 是量化反映 两山 建设水平 表征区域 生态环境资产状况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12、程度 保障程 度 服务 两山 基地管理的综合性指数 两山指数 作 为 两山 基地后评估和动态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主要包 括构筑绿水青山 推动两山转化 建立长效机制三方面 两 山指数 用于引导 两山 基地明确建设目标 重点任务和 建设方向 相关指标及指标目标值不作为 两山 基地遴选 门槛 生态环境部另行发布 两山指数 评估技术导则 具 体明确 两山指数 评估方法 指标权重 等级划分等 规 范引导 两山 基地评估管理 表表 1 两山指数两山指数 评估指标评估指标 目标目标任务任务序号序号指标指标目标参考值目标参考值 构筑绿水青山构筑绿水青山环境质量环境质量 1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0 2集中

13、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3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 类水的比例 90 4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 类水的比例稳定提高 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5 6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95 2 生态状况生态状况 7林草覆盖率 山区 60 丘陵区 40 平原区 18 8物种丰富度稳定提高 9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 10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稳定提高 推动推动 两山两山 转化转化 民生福祉民生福祉11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稳定提高 生态经济生态经济 12绿色 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稳定提高 13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稳定提高 14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稳定提高 生态补

14、偿生态补偿15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稳定提高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 16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获得 17 两山 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95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 18 两山 基地制度建设建立实施 19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建立实施 资金保障资金保障20生态环保投入占 GDP 比重 3 3 指标解释 指标解释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指标解释 指行政区域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 天数占全年有效监测天数的比例 执行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 2012 和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AQI 技术规定 试行 HJ 633 2012 数据来源 生态环

15、境部门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指标解释 指行政区域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其地表 水水质达到或优于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2002 类标准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T 14848 2017 类标准的水源地个数占水源地总个数的百分 比 数据来源 生态环境部门 3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 类水的比例类水的比例 指标解释 指行政区域内国控 省控 市控监测断面水 质达到或优于 类标准的比例 执行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2002 要求行政区域内地表水达到水环境功能 区标准 且 I II 类水质

16、比例不降低 过境河流市控以上断 4 面水质不降低 数据来源 生态环境 水利等部门 4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 类水的比例类水的比例 指标解释 指行政区域内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 类标 准的监测点位数量占监测点位总数量的比例 地下水质量依 据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T 14848 2017 分为五类 确保 水质达到或优于 类比例稳定或提高 地下水质量整体呈稳 定或持续改善趋势 数据来源 自然资源 水利 生态环境等部门 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指标解释 指行政区域内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占受 污染耕地面积的比例 执行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方 法 试行 数据来源 农业农村 生态环境等部门 6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指标解释 指行政区域内符合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 求的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面积 占行政区域内全部再开发利 用污染地块面积的比例 5 数据来源 生态环境部门 7 林草覆盖率 林草覆盖率 指标解释 指行政区域内森林 草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 的比例 数据来源 林草 自然资源 农业农村等部门 8 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 指标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环保行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