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看首都教育公共服务的加强.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763430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看首都教育公共服务的加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看首都教育公共服务的加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看首都教育公共服务的加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看首都教育公共服务的加强.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看首都教育公共服务的加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教委联合各有关部门整合各个系统的社会资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的一项惠及学生的政府实事工程。2008年9月1日正式启动以来,得到学校、学生和社会的积极响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大课堂”建设是一项政府加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社会大课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教育部门主动联合各有关部门以及行业管理机构,整合全市资源惠及学生的举动,适应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的新要

2、求、新期待。其次,从实践科学发展观、代表学生根本利益、体现素质教育方向、德育有效实现途径等多个维度来看,也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第一,“社会大课堂”建设适应了当前改革发展新时期社会对公共服务的新需求。为学生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特别是为他们学习、生活提供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社会大课堂”的建设适应了当代中小学生渴望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参加实践的强烈需求,为他们课外、校外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它顺应了新时期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弥补学生实践生活的缺失,有利于

3、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结构的建设。这一共识也是全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积极响应和应用“社会大课堂”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社会大课堂”建设体现了政府在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责任担当和主体作用。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根据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相继制定了本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社会大课堂”由政府进行资源统筹,由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或对学校进行财政补贴,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资源单位共同努力,优惠或免费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体现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第三,“社会大课堂”建设成为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来自中国教科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15名

4、教育专家一致认为这是政府发挥教育统筹作用的重大举措,彰显了政府统筹教育发展的作用,也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许多区县认为“社会大课堂”建设是在新时期、新阶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首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大课堂”推出后,远郊区县反响积极、行动迅速、成效显著,认为大课堂是促进教育公平,让山里的孩子“眼珠转起来”、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开阔视野的良好机遇。二、“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发展中凸显的障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教育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大课堂”的建设和应用在经费投入、统筹管理、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

5、等政策性问题上。实际上,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我们教育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完成“社会大课堂”三年建设工程、实现常态化应用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力度、明确社会协作职责,反映了当前教育公共服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大课堂”这项工程的突破口、切入点是以德育为开端,但在实施中,围绕着“育人”这一核心问题,它所涉及的范畴已逐步突破德育,已涉及与教育内涵发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教育管理创新、课程改革等密切相关的重要教育课题,远非教育部门所能统筹,需要政府综合协调,多个领域协作。目前,“社会大课堂”建设还比较多地存在着教育部门热度高、“唱戏”积极、社会部门

6、“友情出演”的状态,如何让“社会大课堂”从政府支持变为政府行为,如何让社会部门从“积极配合”转为“自觉行为”,如何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仍是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主要在于落实政府办教育,将教育部门办教育的现象,转变为全社会办教育、全社会育人。根据我国基础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和法定“三个增长”的要求,区县是基础教育管理的主体。区级政府考虑和提供教育公共服务,局限在本行政区内,有其合理性,局限性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许多社会部门、资源单位是中央或市级,区县很难统筹管理,在这种背景下,跨区县教育公共服务的问题就慢慢凸显出来。第二,“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应用还需要经费、安全、时间等政策支持,反映了当前教育公共服务管理

7、中各项配套政策的缺失。无论是“社会大课堂”基础建设任务的实现还是学校、学生常态化的应用,都涉及经费、安全、时间等因素,只有有了这些保障,学校、学生才能走进“社会大课堂”、用好“社会大课堂”。以经费为例,前期的基础建设是一次性的,容易保证,但是后期的常态化应用却需要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目前,尽管市、区县教育经费做到了“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但在以区县投入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下,各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仍然显得不足,学生免费走进“社会大课堂”还不能完全做到。第三,远郊区县学生走进城市文化活动场所面临重重困境,反映了教育公共服务中的弱势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尽管各区县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

8、社会大课堂”建设,但远郊区县在推动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方面仍旧面临重重困境,主要是经费难以支撑。由于远郊区县资源单位分布相当分散,学生远离城市中心区的资源单位,学生在参加大课堂活动中的交通费用成了一笔不小的开支。三、建好、用好“社会大课堂”,并以此为切入点提高首都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第一,将“社会大课堂”建设由政府支持变为政府行为。将“社会大课堂”列入政府直接抓的实事工程,由政府牵头直接推进。将区县“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列入教育工作政府督导项目,作为政府层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内容。第二,为“社会大课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清晰的政策支持。研究制订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社会大课堂”社会单位职责,经市政府同意,以12家部门名义印发,进一步调动、激活社会资源服务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门票由政府买单和社会支持,研究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第三,建立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的财政支持和补偿机制。在坚持经费投入市和区县两级负责,区县为主的前提下,从促进教育公平、让农村学生共享文明建设成果的角度出发,建立市级财政补偿机制,对远郊区县农村地区和山区学生走进城市“社会大课堂”活动场所给予适当补偿,实现农村学生渴望走进城市“社会大课堂”的愿望。【徐志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助理研究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