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必修2.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693940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必修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中国内河航运权被西方列强所控制 清季道光十五年,英国以轮船查甸号航抵我国,此为轮船出现于我国海面之始。外轮侵入,旧有帆船,相形见绌,运费不及其廉,航行不及其速,我国航运,已难竞存。复因鸦片战败,缔结南京条约,五口通商,航行无阻;继以天津条约、烟台条约,增加口岸,嗣后改长江通商章程;未几,再行追加条款,更制定内河行轮章程。外轮遂在我国内河,畅行无阻。各国视为利薮,竞辟航路,设立轮船公司。 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编十年之中国,中国文化建设协会1937年版 【解读】对于中国人而言,屈辱的近代史是从海防丧失开始的,但更深刻的背景则是中国经济、科技及国

2、防整体实力上的落伍。受明清两代“海禁”政策的制约,1835年英国轮船查甸号来访时,中国海面上只有小吨位的木帆渔船,水运也只有人力操作的小型轮船,在技术上根本不具备起码的竞争力。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接受五口通商的协定,此后西方列强的现代化轮船大举进入中国内河竞争航运。中国洋务派官员痛感中国败在列强的“船坚炮利”之下,也曾在19世纪6070年代展开洋务运动,从练兵制器造船开始,推动着中国工业“先军工、后民用”的近代化进程,先后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大型企业,并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上海设立了轮船招商局,购买外轮30艘,在各个口岸设总分局27处,与列强的轮

3、船公司竞争内河航运权,虽然成绩不佳,但这是中国致力于交通工具现代化的开端。 1道光十五年(1835年),是中国水面上出现现代化轮船之始,是英国轮船查甸号。2具有蒸汽动力的现代化轮船不仅运费低廉、航速快,而且安全系数高,传统的中国帆船根本不具备与之竞争的实力。3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沿海及长江流域的城市为通商口岸,外轮进入中国内河航行更是畅通无阻。4为了在华获得大量经济利润,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开辟航线,设立轮船运输公司。5受内河航运主权丧失及轮船航运技术的限制,中国内河航运权被西方列强所控制。 2抗战全面爆发前期,中国的航运业较之晚清时有较大的发展 自民国政府

4、成立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而同治年间至民国十五年止,约历四十余年,其所组织航业公司之数,仅得二十六家,虽轮船艘数与吨数,因历年所累积之故,较多于十六年以后所组织航业公司之轮船艘数与吨数,但就此亦足见近十年之建设,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 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编十年之中国,中国文化建设协会1937年版 【解读】19271937年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尽管内忧外患不断,但由于采取了诸如整顿金融、大力发展国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的政策,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十年间经济增长率年均84%,1936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比1920年增长了89%。正是在

5、工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交通运输业得以快速发展。1937年上半年,除沦入日军占领下的东北外,全国共有铁路11 700千米,新建铁路集中于长江流域,改变了铁路过于集中北方的布局。1927年,全国共有公路28 967千米,1937年7月,全国公路建设达到11万千米。1929年,中国航空公司成立,航空业开辟了沪蓉线、京平线、沪平线、沪粤线、渝昆线等,并开辟了数条国际航线。1928年,向国民政府交通部注册的轮船有1 294艘,计284万吨,1937年,注册轮船达到4 391艘,总吨位80余万吨。这一时期交通业发展的迅速由此可见一斑。 1 1927年,中国国民党执政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2至抗日战争全

6、面爆发的十年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共有民营航运公司25家之多。3从清末同治时期至1936年的40余年间,中国的航运公司总共不过26家,且轮船数量及吨位均有限。4由此可知,抗战全面爆发前期,中国的航运业较之晚清时已有较大的发展。 3新中国在铁路建设上取得很大成就 从1952年建成其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 100千米,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改变了一些海防重镇和海运港口不能以铁路与内地沟通的状

7、况;新建的集二铁路和湘桂铁路来睦段,为加强中蒙、中越之间的国际往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铁道的发展历程,中国铁道年鉴(1995年版) 【解读】在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新中国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作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业自然首当其冲。在已有基础上,“一五”期间,铁道部将全国铁路管理局增至12个,组建了5个设计分局,并对部属20个机车车辆厂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五年间,共进行了北京至山海关、沈阳至山海关铁路复线修复,集宁至二连、蓝村至烟台、同蒲路南段窄改宽工程、宝鸡至成都、鹰潭至厦门等铁路工程,修建了沈山线上的大凌河桥、汉水铁路桥、武汉长江大桥、河口黄河大桥,开通了北京-莫斯科、北

8、京-平壤、北京-河内、北京-乌兰巴托的国际列车。在“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刺激下,全国铁路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1952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极其关键的一年。以这一年为标志,新中国的经济恢复任务圆满完成。全国铁路恢复通车里程达到了22 876千米,客运及货运量均有大幅增长。2195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掀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热潮。3在艰苦的条件下,中国专家与工人一起,建成了长达505千米的成渝铁路。4“一五”期间,全国共新建铁路6 100千米,包括宝成、兰新两大干线及数条铁路,初步形成了全国铁路网络的基本格局。5鉴于经济及国防等方面的考虑,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特别注重一些海

9、运港口及内陆地区与内地的沟通,为中蒙、中越间的国际往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改革开放促进了铁路建设 至200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4 408千米,比上年增加1 406千米,增长19%。其中,国家铁路61 015千米,合资铁路8 524千米,地方铁路及其他4 869千米。全国铁路复线里程达到24 908千米,比上年增加258千米,增长10%,复线率达到335%;全国铁路电气化里程达到19 303千米,比上年增加545千米,增长29%,电化率达到259%。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道统计中心2004年铁道统计年报(2005年3月发布) 【解读】现代交通运输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大量物流、人流在更

10、广大的空间进行交流,可以使各地进行更多的物质、文化及精神的交流。改革开放后的25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呈现出令世界震惊的持续增长现象。“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民谣反映出了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对于各地经济发展至为关键的重要作用。从1980年起,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使全国各地的铁路、公路、轮船、航空建设及运输呈现出几何增长的势头。在相继修建南疆、皖赣、京秦、邯长、兖石、大秦、侯西、北疆、南昆、侯月等铁路的基础上,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全长2 538千米的京九铁路也于1991年通车。对已有的重点线路进行了复线和电气化改造,如宝成、石太、襄渝、天兰、成渝、新菏、郑宝

11、、北同蒲、贵昆、川黔、湘黔、鹰厦等线的电气化改造、陇海路商丘至徐州、沪宁、沪杭、广深、滨绥、京包、胶济、兰新、浙赣等路的复线工程等。从1990年到2001年,年均投入运营新线1 092千米、复线837千米、电气化962千米,分别是前十年年均数的24倍、17倍和18倍。到2003年底,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731万千米,其中复线里程达到237万千米,电气化里程达到185万千米。目前,中国铁路占世界铁路总营业里程的6%,却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成为世界上完成铁路运输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运输量增长最快、运输设备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 1998年以来,中国铁路成功地实施了四次大面积提速,提速延

12、展里程达到13万千米。与1997年相比,客车平均旅行速度提高25%;特快列车最高时速由120千米提高到160千米。1994年,广州至深圳准高速铁路建成通车,最高时速达200千米。2004年,上海试运行磁悬浮高速铁路成功。2005年,京津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台北至高雄的高速铁路即将通车,京沪高速铁路论证也进行了最后阶段,这一切标志着中国铁路行将进入一个高速、安全运行的新阶段。 11980年后,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及国力的日益强劲,中国铁路网络也以前所未有的建设速度快速延伸着。2改革开放后,以前完成由国家投资建设铁路的状况开始改变,地方、个人甚至外资都可以投资于铁路建设,铁路里程成倍增长,复线

13、里程、电气化里程明显提高。3自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铁路全国范围连续提速,朝发夕至列车日益增多,准高速时代即将到来。 5近代通讯设施的传入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恃其轮船、铁路之利,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之枢也。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 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两广总督张树声奏,杨家骆主编:洋务运动文献汇编第6册,台北:世界书局1963年版 【解读】光绪九年(1883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此折,向光绪帝陈述轮船、铁路特别是电报的种种便利。今天看来已是十分普通的常识,但在中国洋务运动已进行了十几年的晚清时

14、期,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面对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利器如轮船、铁路、电报等,一些有知识、有眼光的中国人意识到,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成果是中国必须要加以学习的。然而,也有不少人反对引进轮船、铁路和无线电,认为轮船、铁路及电报的铺设会触动龙脉、影响风水,殃及大清江山及家族的兴旺。在争议中,以电报、电话等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以无可争议的优势迅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开始筹设近代化的通讯设施。光绪三年(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40余千米的电报线。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主持架设了天津至大沽的电报线,次年,天津成立电报总局。中国早期的电信网络开始形成。与此同时

15、,更先进的通讯工具电话开始在上海、天津租界内出现。1882年,上海已有两个电话交换所开始营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东、北京、天津三处设立电话局。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底,全国共设电报支线41 417里,分布以东部及中部各省为主。20世纪初,法国人开始在秦皇岛使用无线电通讯。随后不久,清政府也在广东、天津、上海等地设立了无线电通讯。 1清末,欧洲列强入侵中国,靠的就是现代化的轮船、铁路,所带来的便利不亚于登堂入室。2远隔山水而能调兵遣将、指挥若定,则靠的是无线电的便利。3中国传统的驿递方式,无非是飞鸽传书、人马相传,但与无线电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4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富国

16、强兵的唯一途径。 6抗日战争爆发前,通讯事业有所发展 截止1937年,“有线电报局所,由一千二百余处,增至一千四百余处,线路由九万余千米增至十万七千余千米,电报机械由二千二三百架,增至二千六百七十余架。就建设之量而言,此数似不为巨,但原来腐蚀损毁之线路,均经修理完整,陈旧败之机械,亦多改换一新,且更实施报话同时通信,添装新式克利特机,俾增加传递效能,提高通报速率,是质的方面,颇有显著之改进。有线电话,局所机械,均见扩充,长途电话,发达更速,线路较十年前增加十倍以上,内地小邑,类皆有线可达,有话可通,他若长途通话,装置帮电台,以使传音清晰,市内话机,改用自动式,以使应用灵敏,是质量方面,同具进步。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