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寨“红军洞”探秘.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62709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薛家寨“红军洞”探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薛家寨“红军洞”探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薛家寨“红军洞”探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薛家寨“红军洞”探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家寨“红军洞”探秘.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薛家寨“红军洞”探秘1933年春,中共陕甘边特委、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迁住陕西耀县境内,即今天的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的薛家寨,从此,薛家寨便成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成了红二十六军、红军游击队的后方基地。 /1/view-13082890.htm 薛家寨位于耀州区西北五十公里、照金镇北5公里的绣房沟、陕甘交界桥山山脉南段,海拔1619米。此处山势雄伟、山峰突兀、壁立千仞,四面凌绝。薛家寨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拔地而起的孤立山峰、仪态万千的陡峭岩石、巨大的岩廊洞穴、优美的峡谷与茂密的树林。相传,唐代薛刚在此垒石筑寨,插旗屯兵,薛家寨便由此而得名。山上有一个巨大的天然

2、石孔,传说是被杨八姐一箭射穿而成。 从绣房沟河滩上眺望薛家寨,自下而上的几条山梁,直通山顶的悬岩下,将山峰切割成可以相通的几个山窝窝。每个山窝都有一条巨大的天然石洞。当年,每个石洞就是一个寨子,在山顶从北向南一字排开,共有四个寨子。 近年来,为了便于游客上山参观这些革命旧址,当地从后山开出了一条登山盘道。沿着这条盘道登上山顶,第一个便是李妙斋烈士墓。李妙斋是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领导薛家寨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对薛家寨的“围剿”。可惜,在追赶敌人时不幸中弹牺牲。 从烈士墓前行不远,就到了山上的第一个山洞,也是第一个寨子,这个寨子曾是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驻地。 沿着新修的石板路前行不远,就到了

3、第二个山洞,也是第二个寨子,这里曾是红军医院和红军被服厂驻地。红军医院最多时有九名医护人员;红军被服厂有女工四五十名,红二十六军指战员和游击队员的服装就由她们缝制,是当时红军三大被服厂之一。 离开第二个寨子,翻过一道山梁,就看到第三个山洞,即第三个寨子,这里是红二十六军军械厂旧址。当年,从西安军工厂来的技术工人惠子俊、桂生芳在这里主持枪械的修理和弹药生产,工厂生产的麻辫手榴弹威力很大,令国民党士兵闻风丧胆。 从第三个寨子前行百余米,翻过两道山梁,眼前有一条不深的山洞。和前三个山洞相比,这只是悬崖下一块凹进去的岩廊。洞前的说明牌子上写着:后勤仓库和陕甘边特委驻地。这里就是第四个寨子。说它是后勤仓

4、库,存放一些物资还可以。陕甘边特委驻地又在哪里呢? 沿着悬崖边上的栈道,继续前行。栈道很窄,只能一个人单行,栈道是从悬崖上开出来的,许多地方必须低着头才能过去。栈道外侧装有护栏,隔着护栏向外看就是深不见底的陡壁,有恐高症的人恐怕要两腿发软、站都站不稳。 栈道约有近百米,再穿过一条隧道,一条巨大的山洞呈现在眼前。和前边几条山洞相比,这是山上最大的一条山洞。这里才是陕甘边特委驻地。当年,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秀山等陕甘边特委领导们就住在这里,指挥着照金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洞子里还留着他们当年住过的土炕。洞口留有一段近半米厚的墙体,保存尚好。洞子中间有一根木桩,也是当年留下来的,但说不清木桩是干什

5、么用的。 这条栈道是景区为了让游客来这里游览,前几年才在悬崖上开山凿石修建的。当年,特委领导人是如何进出这条山洞的呢?当年的栈道就修建在这悬崖上,悬崖上立有一排木桩,上面铺着木板,路过后,随时要把木板撤掉。稍有不慎,掉下悬崖,就只能是粉身碎骨,后果不堪设想。望着这令人头晕目眩的山崖,遥想当年陕甘边特委领导们沿着悬在空中的栈道、上下山时随时都会遇到的生命危险,怎不叫我们这些后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山上有五个寨子,还有学校、监狱。第五个寨子在哪里?学校、监狱又在哪里? 有研究者认为:后勤仓库那里是第四个寨子,陕甘边特委驻地的那个山洞就是第五个寨子。笔者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后勤仓

6、库那里存放些物资还可以,说它是一个寨子,非常勉强。也有人说,陕甘边特委对面的山上是第五个寨子,学校、监狱就在那里。笔者看到:对面是一座突出去的山峰,比薛家寨主峰要低,不仅很难过去,而且也不可能有天然石洞,也就不可能有住人的地方,怎么会是第五个寨子?还有人说,第五个寨子、学校、监狱建在山顶。笔者仰望山顶,发现:一来山顶无路可走,二来山顶更不会有天然石洞。没有天然石洞就不会有人住的地方。 究竟有没有第五个寨子?如果有,它会在哪里呢? 在薛家寨东侧有一条叫黑田峪的山谷,这里的白石崖有一个巨大的山洞。近年来,铜川市党史研究人员通过查访,了解到当年红二十六军和游击队曾在这里住过,当地群众称之为“红军洞”

7、。这个“红军洞”是不是就是第五个寨子呢? 带着这个疑问,今年九月的一天清晨,笔者随同一个摄制组,从铜川新区赶往白石崖进行实地考察。 从黑田峪沟口,沿着去香山的公路前行五公里左右,远远望去,只见两座巨大的山崖映入眼帘,这里便是白石崖。 面朝东的白石崖,山崖笔直、高不见顶,山崖为土黄色,还透出一点白,所以称白石崖。与其相对的也是一座笔直的山崖,成黑褐色,两条巨型山崖,相距不过几十米,一白一黑,形成鲜明的反差。两条山崖向北延伸,逐渐靠拢,中间构成一条峡谷。沟口开阔地上,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把这条峡谷档得严严实实。笔者从这条公路上经过多次,如果没有人介绍,怎么都不会想到这悬崖下还会隐藏着山洞。 树林

8、中间,有一条新修的石台阶路,弯弯曲曲通向崖底。沟口的说明牌子上写到:这里是红军宿营地。两座巨大的山峰之下、万仞绝壁之间有丹霞石洞。 沿着沟口的石阶小路,拾级而上,就钻进一片小树林。此时艳阳高照、天上没有一丝云彩,走进小树林,浓密的树荫下,有一股清凉之气迎面袭来,树叶上淅淅沥沥滴着水,石板地面都被打湿了。太阳底下还下雨,这可真是独特的景观了。 走出小树林,眼前豁然开朗:笔直的白石崖高高耸立,仰脸朝上看,山顶仿佛插进蓝天里;崖壁上没有一棵草,更没有树,零零散散的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浅洞,洞口有大大小小的鸟窝。看到这悬崖,不由想起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所描写的:“畏途躔岩不可攀”,“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地方

9、,真是叫爬岩能手的猴子也只能忘而却步了。 悬崖底部有一孔石洞,说明牌子上介绍说:石洞深62米,宽65米,高20米,是红军营地。洞口有半米厚的墙体,隔成了大小不一的房间,屋顶已不复存在。最大的一间房子地下,并排有几个半米多宽、近1米深的长方形土坑。既像是用来存粮,更像是烧火做饭的燥坑。如果是灶坑,可以想象,在这里吃饭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沿着这条石洞的东北方向,爬上遍地碎石、近百米距离的陡坡,悬崖底下又是一条石洞。这条石洞比下边的石洞要小许多。洞口有近一米厚的墙体,把石洞围得严严实实,只留一个洞口,供人出入。石洞面积大约有五六十平方米。石洞前是陡壁,已无路可走。从这条石洞所处的独特位置和厚厚的墙壁

10、,可以想象,这里要么是存放重要物资的地方,要么就是关押人的地方。 离开白石崖前的石洞,沿着石阶路,走下二十级台阶,就来到谷底。一条小溪从深谷里流出,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站在架在小溪上的桥上,听着树林里知了的叫声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会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仰望天空,在两条悬崖之间,只能看到一线蓝天,这才真叫一线天。抬头看看侧面的白石崖,一股山泉从看不到顶的崖壁上流下,发出了哗哗的响声,泉水落在谷底,溅起一道道水雾,真是“疑似银河落九天”啊! 过了小溪,继续沿着石阶路上行,峡谷越来越窄,树林越来越密。再往深处看,透过密林,两条山崖仿佛就要合在一起。 拐过一个小湾,迎面就看到一条巨大的山洞。洞前的

11、说明牌子上写着:这里是红军洞,深100余米,宽约160米,最高约60米,平面为半圆形,立面为半球形,其规模之巨大、气势之恢宏,为国内外丹霞地貌景区所罕见。洞内可容万人,是当年红军的粮库和驻地。 洞外虽然还有些燥热,可走进洞内,一股冷嗖嗖之气迎面扑来。洞里幽暗潮湿、空旷寂静,一条小溪从洞底流出。从洞里朝洞外看去,从悬崖顶部流下来的水,形成一道密密的水帘,置身其中好像置身于水帘洞内。不知是因为自然坍塌,还是人为损毁,大半个石洞都堆着巨大的石块。洞口的围墙大半保存完好。围墙依山而建,由低向高,设有台阶,由洞内去看,它就是一座城墙,一个真正的防御工事。洞口由围墙围出了一间一丈见方的房子,这里可能是指挥

12、人员的办公处或卧室。 离开红军洞,站在峡谷中,环顾四周,笔者突然有一个感觉:这里不就是薛家寨的第五个寨子吗?从环境上说:白石崖其实就是薛家寨的后山。从洞口遗留的墙体来看,它和山上几个寨子遗留的墙体外观很相似。据当地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回忆:红军洞外遗留的墙体,他爷爷的爷爷都知道,还知道这里住过当兵的。这些都说明,红军洞应当和山上的寨子属同一个时代。另外,习仲勋传(上卷)一书中提到1932年他(习仲勋)和李妙斋创建芋园游击队。白石崖就在芋园境内,这里肯定住过游击队员;1933年王泰吉率领起义部队来到薛家寨,部队战士就住在山下。当时山下没有几户人家,几百人的队伍住在哪里?最有可能就住在这里。 当然,这些目前只是笔者的推测。随着研究的深入,红军洞的来龙去脉也一定会搞清楚。 (杳雨为退休干部,刘建设为铜川市委史志办副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