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性化的教育培育适合个性成长的土壤.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578448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性化的教育培育适合个性成长的土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以人性化的教育培育适合个性成长的土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人性化的教育培育适合个性成长的土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性化的教育培育适合个性成长的土壤.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人性化的教育培育适合个性成长的土壤摘要:我在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教育的智慧后深有感触,现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1/view-12179406.htm关键词:人性化教育 培育 个性成长“素质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李镇西老师直接而深刻的阐明了自己对教育理想、理念及核心价值的认识,也是为人师所必须拥有的“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为我们基层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年轻教师正确树立教育理想理念点亮了一盏灯。这里的人性化,是摒弃了将学生送上流水线进行机械灌输的落后思维方式,转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促进其个性化成长的全新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2、:“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缺点的杂草。”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给我带来的感触很深。是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天赋和个性,如未雕璞玉般蕴含无尽的价值。而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并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而不是强制套用惯性思维、磨掉其锐角的简单“加工”。而要真正使每一个学生彰显个性、体现价值,教师不单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更要从内心深处抱有对每一个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寓教于情,方能产生共鸣。包容理解才能激发学生主

3、观能量的释放。德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认为,德育的重点不在于严苛管教,而在于理解、宽容、尊重。我们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倾听和理解、宽容和鼓励,在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体验和共鸣,便容易让学生受到教育,激发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用理解和宽容去包容他们,用尊重和表扬去鼓励他们。“百尺高台起于垒土”,教师施以耐心,一点一滴地教育引导,才是筑牢教育根本的基石。魏书生老师也曾说过:“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

4、常新。”教育效果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心灵,是让学生心灵有所感动、有所醒悟,心悦诚服接受教育。那么,怎样触动心灵?怎样心悦诚服?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由此可见,“循循善诱”的正面教育,才能构筑起易于接受教导的环境。当面对学生的不当言行时,我们要采取的不是简单粗暴的批评,而是要给他们提供一条正确的道路让其选择。比如,面对闹哄哄的教室,教师如果泛泛批评,大部分学生则会充耳而不闻;而如果点名批评,其他学生往往会幸灾乐祸。倘若我

5、们从中找出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效仿,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批评有时候为什么不能穿上表扬的外衣呢?”“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造精神!长此下去,我们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这句话字字珠玑,句句铿锵。创造力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始动力,我们需要的不是复制品。对个性的宽容,对不同理想和不同行为方式的包容,才是真正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以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去包容和培养个性的成长,因材施教才能收获不一样的喜悦。一个充满绚丽

6、色彩的多元化的世界,不会仅容单一雷同的存在。“约翰纳什是好学生吗”或者说“失去了个性的孩子就是好学生吗”,我们内心肯定不止一次的提出疑问。过去,教师喜欢把自己所喜欢的强加给学生,把自己既成的思想移植给学生。而更严重的是,学生似乎习惯了这种“专制”。我们的教育缺少宽容个性的气度,在“容忍学生千姿百态的个性和才能”方面有所欠缺,在多数情况下,“因材施教”变得悬于高堂、浮在空中,却老是落不下地。作为教师,我们也要注重自身“个性”的发挥,发挥自身的长处,结合学生的特点,以教育方式方法的多元化,来作为培养学生成长为不同人才的助推器。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不少人苦苦学习于漪、魏书生却成不了第二个于漪、魏书生要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学习别人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责编 张翼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