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848700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研究指出:“在商周早期,礼器和兵器是青铜器的主要应用形式,其纹饰图案多具有庄严、厚重、神秘、威严的特征。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大多为礼器,纹饰方面则开始发展写实的特点。到东周时期,青铜器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应用,纹饰特点更多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场景。”据此最能说明A.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艺日益提高B. 商周时期青铜器使用范围逐渐扩大C. 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D. 商周文化的人本主义色彩日渐浓厚【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主要表现商周时期青铜器应用形式和纹饰特点变迁

2、,反映青铜器的铸造由“神”的艺术开始向“人”的艺术过渡,更多满足人的需要。商周青铜文化变迁体现人本主义色彩逐渐加强。故答案为D项。AC项,青铜器铸造技艺日益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表述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B项,青铜器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的表述不能准确体现题意,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

3、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2.有研究表明,春秋霸主的争霸战略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齐桓公的争霸战略是安民、尊王、亲邻、攘夷。晋文公的政治、经济战略是尊王、利民、讲信、修礼。楚庄王的争霸指导思想是对外以德绥远、对内惠恤安民。该研究旨在强调A. 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B.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C. 政治理性精神对霸业产生影响D. 儒家思想已成为主流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研究表明春秋霸主重视以德、义、信、礼来作为称霸诸侯的指导思想,折射出政治理性精神对建立霸业产生影响。故答

4、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不是由于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排除;B项,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主流正统思想,排除。3.历史上由外国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有很多,如下表。材料表明A. 中外饮食结构已趋同B. 外来蔬果十分受青睐C. 中国饮食文化兼收并蓄D. 中外文明交流双向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表格中文字表明外来瓜果蔬菜名称因传入历史时代不同呈现“胡”“番”“洋”等系列。随着社会进步,名称去外来化,融入本土饮食文化系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体现中华饮食文化在发展历程

5、中不固守传统,兼收并蓄的特征。故答案为C项。A项,中外饮食结构已趋同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未明确体现外来蔬果十分受青睐,排除;D项,题干主要反映历史上外来瓜果蔬菜传入中国的问题,没有体现文明交流的双向多元性,排除。4.公元5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吕后神位从高祖刘邦神位旁移走,生前并不受高祖刘邦太多宠爱薄太后神位被放在高祖神位旁,接受后人高规格的祭拜,史称“退吕进薄”。光武帝此举意在A. 改变皇室祭拜习俗B. 震慑外戚加强皇权C. 清除吕氏残余势力D. 匡正薄氏太后名分【答案】B【解析】【详解】两汉外戚干政的现象频繁发生。光武帝“退吕进薄”的举措,意在告诫当时的皇后阴氏外戚,不要效仿

6、汉初吕后外戚专擅朝政,从而为太子顺利接班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故答案为B项。A项,西汉时,封建皇室祭拜先帝先祖的习俗并未改变,排除;CD项,清除吕氏残余势力、匡正薄氏太后名分发生在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5.唐开元十一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下设5房分主政事,有行使权力的“中书门下之印”。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7、货真价实的宰相府。门下省名存实亡,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据此推断这一时期A. 宰相专权趋势出现B. 三省六部制被废除C. 专制皇权有所削弱D.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主要表明唐玄宗调整中央权力机构,将中书省与门下省进行职权合并,中书门下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原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职权扩大,成为独揽大权的宰相,而门下省及官员权力减弱。因此,相权由分散走向集中,宰相专权趋势出现。故答案为A项。B项,题干只涉及中书省与门下省职事调整,并未涉及尚书省,据题干无法判断三省六部制度是否被废除,且该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央权力机构调整由皇帝主事,且减弱门下省封驳审

8、核之权,反映出专制皇权加强,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排除。6.元朝王祯是著名的农学家,编写了农书。但因农书字数多,难于刻印,他就准备采用木活字来排印。请匠人刻制木活字三万多个,约两年完工。最为可贵的是,王祯把这些经验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在农书之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 农书是一部科技著作B. 元朝以前出现雕刻印刷术C. 活字印刷技术由王祯发明D. 木活字印刷术提高了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毕昇发明,不是元代王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设问。故答案为C项。ABD项,农书是王祯编写的科技著作;唐朝的时候已经有雕版印刷术;王祯的木活

9、字印刷术提高了效率。此三项表述均符合史实,但不符合设问,排除。【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7.正德四年,有一艘暹罗(今泰国)船遭遇风暴漂到广东境内,因不属朝贡船只,所以按规定不准进行贸易。但广东地方官以作军需之用为借口,征收其货物税,并同意进行贸易,开创了准许非朝贡船入口贸易的先例,并在第二年得到朝廷的肯定。这表明A. 民间自由外贸恢复B. 海禁政策已被废除C.

10、 吏治腐败破坏传统政策D. 朝贡贸易体系打开缺口【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表明明朝正德年间海外贸易形势变化,由“不准进行贸易”到“统一进行贸易”“得到朝廷的肯定”,表明朝贡贸易受冲击打开了缺口。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厉行“海禁”政策时期,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始终受官府监控,恢复自由说法有误,排除;B项,“海禁政策已被废除”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吏治腐败破坏传统政策的表述题干无法体现,排除。8.嘉庆十三年,皇帝命大学士董诰根据乾隆御题棉花图编成授衣广训,颁行天下。光绪年间,反映某地先进农耕和蚕桑技术的图谱相继出现,如光绪石刻耕织图、木刻桑织图、桑蚕图。这一现象反映了A. 政府税

11、源发生改变B. 商品经济出现繁荣C. 农业被视为立国之本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表明清廷为推广先进的耕织技术而刻印图谱颁行天下,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由此反映农业被视为立国之本。故答案为C项。A项,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政府主要税源,并未改变,排除;B项,商品经济出现繁荣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D项,棉花和蚕桑属于农作物之中的经济作物种植,有一定经济效益,但题干无法反映农作物是自给化生产还是商品化生产,排除。9.有学者指出,在鸦片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认识。例如,英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即便鸦片贸易中断

12、,英国为了茶叶等商品的利益,也绝不会对中国开战。林则徐的这一认识A. 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B. 客观分析了战前形势C. 延缓了鸦片战争爆发D. 成为战败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表明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已经“开眼看世界”,但却得出了一些错误的结论,究其原因,他在用“天朝上国”的传统思维方法分析西方国家。故答案为A项。B项,林则徐对西方工业国家的野蛮掠夺性认识不足,并没有客观分析战前形势,排除;C项,林则徐的这一错误认识判断并不能延缓战争爆发,排除;D项,清廷的腐败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10.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绝对不能回避“当事人”康有为的戊戌奏稿、康南海自编年谱和梁启超的戊戌

13、政变记。可以说,这些史料是研究戊戌变法的“原始材料”。遗憾的是,经学者研究发现,康、梁人均在以上史料中有作伪的痕迹,和史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原始材料”是事发时留下材料B. “原始材料”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C. 历史研究只能借用“原始材料”D. “非原始材料”更有利用价值【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干可知戊戌奏稿康南海自编年谱和戊戌政变记是研究戊戌变法的“原始材料”,是变法“当事人”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事发时留下的手稿资料。故答案为A项。B项,题干表明“原始材料”在使用时需考订内容真伪,该项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题干强调历史研究不能回避“原始材料”,并非只能使用,该项说

14、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史料价值在于其真实性、有效性,并非在于“原始”与“非原始”区别,排除。11.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亚洲同盟”“日中提携”的议论便不绝于耳,以至发展为“大亚洲主义”思潮。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自己的“大亚洲主义”方略,主张以“亚洲精神”联合各国与各民族,恢复亚洲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据此可知A. 中日两国“大亚洲主义”思想一脉相承B. 孙中山具有传统“仁民爱物”的道德情怀C. 日本人具有复兴亚洲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D. 中日两国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挥共同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辛亥革命后,随着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他萌发了强烈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

15、,在扬弃流行于日本社会的大亚洲主义思潮的基础上,提出亚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欧美列强侵略的大亚洲主义方略。主张发挥中国文化“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精神与作为,扶助亚洲弱小民族,摒弃欧洲强权影响,体现了孙中山具有传统“仁民爱物”的道德情怀。故答案为B项。ACD项,日本“大亚洲主义”思想实质是想领导亚洲,不会与中国的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建立以日本为霸主的新殖民体系,并非追求发展平等自主的和谐关系,不具有复兴亚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不会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挥作用,相反可能使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更加困难。此三项说法都有误,排除。12.1917年,金鸿翔在上海开设“鸿翔女子时装店”,用名人大做广告,树立企业形象,如宋庆龄曾称赞其“推陈出新、妙手天成、国货精粹、经济干城”,蔡元培称赞“国货津梁”等,这一时装店很快成为领导上海时装新潮流标杆。这反映出A. 历史名人引领时尚潮流B. 西式时装成为主流服饰C. 民族企业重视广告宣传D. 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问题。鸿翔时装店利用历史名人树立企业形象,屡被称赞产品新颖、品质优良,重视品牌塑造和企业形象设计传播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鸿翔民族服装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