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83722 上传时间:2017-06-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教案]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教案]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教案]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教案]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883 年 3 月 17 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 40 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因此,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总结高屋建瓴,充分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开头先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用两个“对

2、于” ,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首先,马克思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

3、,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证明了马克思在思想领域的伟大贡献。其次,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作者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一个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而且,马克思还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一句,充分表现了他的气度,而“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一句则充分展现了他的胸怀。因此,对于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最后

4、一句总结全文,简洁而有力。二、问题研究3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部分的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 月 14 日下午两点三刻” ,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第一层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二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

5、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极富有感染力。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本文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功绩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体现在语言上,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如开头一句, “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有关练习一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个怎样的人物?你对他又有哪些了解? 试4结合课文,并

6、搜集有关资料,为马克思写篇小传。设题意图:从另一个角度把握的主要内容,结合平时的学习和阅读,加深对马克思的了解。参考答案: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思想家,他一生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其意义与达尔文发现自然界的规律一样伟大。其次,马克思还是一个革命家,他积极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为无产阶级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马克思还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宽广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度。学生可能在政治课上或通过其他途径对马克思有所了解,尽量让他们畅所欲言。二 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注意其中

7、的关键语句,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1.3 月 14 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55.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揣摩关键语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和浓郁的感情色彩。参考答案:1.“停止呼吸 ”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停止思想”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

8、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包含了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2.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颂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3.这句话中的 “豁然开朗 ”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4.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5.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三下面的是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联系课文进行比

9、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与同学交流一下。(略)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学习马克思的6伟大人格,树立高远的理想。参考答案:(略) 。教学建议一、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主旨。二、这篇有一定的难度,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教学中可通过设计思考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分析结构,理解内容,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三、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有关资料一、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10、,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 年 5 月 5 日生于普鲁士( 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 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 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 年 9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 恩格斯于 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7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 。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

11、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 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 。1864 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 ,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从 1870 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 “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 1895 年8 月 5 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

12、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二、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1883 年 1 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 41 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 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的来临是意外。3 月 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她随即同恩格斯又8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

13、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三、谈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两个问题(刘世剑)1.关于第 1 段的思想感情感情深沉、含蓄,是这篇悼词的显著特色之一。这在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3 月 14 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许多同志正确地指出,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死者的深切悼念;但是,为什么叙述的口吻又如此平静呢?让我们先看一看 3 月 15 日,即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天,作者写给弗阿 左尔格的信。这封

14、信叙述了马克思逝世前两年之中被各种严重疾病折磨的过程,特别是比较细腻地描述了不久前他病危时的情形:“六个星期以来,每天早晨当我走到拐角的地方的时候,我总是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看看窗帘是不是放下来了。 ”所以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多么沉重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评述他们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的巨大的痛苦,复9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浓缩在“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半句话里。这半句话不仅仅

15、唤起人们的痛悼,而且启发人们思考: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做?恩格斯并没有从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因此,悼词开头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丰富得多,对马克思的悼念和评价融为一体,显得更有分量,更令人感奋。另一方面,也许是更值得说明的一个方面,就是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不单纯是痛苦,它有着更深刻的意义。这一点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譬如说,为什么要把马克思的逝世写做“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呢?有的同志认为这是说马克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工作,而作者正是因为没有料

16、到他会这样突然逝世,思想感情才发生剧变,产生了极大的悲痛。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上面引述的信的内容可知,马克思临逝世的一段时间内几乎一直处于病危,已经失掉了工作能力,所以作者每天都“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去探望他。 “3 月 14 日中午,恩格斯来的时候马克思正似睡非睡。 ”两分钟后,他就坐在安乐椅上长眠不醒了。可见悼词中对马克思逝世情景的记叙虽然很简单,却是上述实际情况的如实反映。当然也不是纯客观的记叙,问题是怎样准确地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主观因素。我们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固然无比沉重,但同时他也感到有某种安慰,悼词中强调的也是这后一种感受,就10是说,不管怎样,马克思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正像作者在那封信中继续写的那样:“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 但是,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受着想要完成它们而又不能做到的唐达鲁士式的痛苦,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