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寺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128350074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寺三首》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寺三首》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寺三首》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寺三首》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寺三首》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寺三首》教学设计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寺三首》教学设计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古寺三首暮江吟【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教学过程】一、温习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二、解题,知作者:(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

2、“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

3、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

4、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 板书:残阳、江、露、月)2品诗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齐读一二句。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

5、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 换好不好?“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

6、象中, 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什么?(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 一个“瑟瑟”, 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 那种鲜明的色彩美, 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 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 用他手中的彩笔, 描绘出

7、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 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 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 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三四句: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齐读三、四句。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

8、拆开组词:可以怜惜。)“可怜”:可爱,“真珠”:珍珠。什么可爱? 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 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 )月似( )( )似( )( )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 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同学说得多传神呀, 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 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

9、弓。”(齐读)六、感情朗读:在白居易的眼里, 远处的残阳美, 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 天上的新月美, 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配乐齐背诵)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八、拓展延伸: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

10、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学法)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的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

11、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读诗,正音。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 (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师生采用问答

12、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时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

13、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

14、,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换词朗读:不识XX真面目,只缘身在XX中。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

15、,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反复吟唱。五、比较阅读,点燃诗心。1.教师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引导对比阅读,找出异同。2.鼓励把生活中的类似感悟也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尝试写一写。3.集体交流。六、小结学法。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七、板书设计。雪梅【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3.背诵古诗。【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读法。【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激趣。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