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米饭的观察》课后思考及答问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834954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心得)之《米饭的观察》课后思考及答问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心得)之《米饭的观察》课后思考及答问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心得)之《米饭的观察》课后思考及答问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心得)之《米饭的观察》课后思考及答问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心得)之《米饭的观察》课后思考及答问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心得)之《米饭的观察》课后思考及答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心得)之《米饭的观察》课后思考及答问(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论文之米饭的观察课后思考及答问 (以下简称章):我今天上的课就像半成品一样,就这么出来了,时间都掌握不好,有的同事辛辛苦地给我准备米饭,还没用上。我们这批人,有一点自己还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胆子比较大,想到,没想好,也无所谓,反正大家会谅解的,无非是老师们希望看见你是最在想些什么,你会怎么做。你看我就这样做。一堂课上不完,也就这样完了,也没试,而且这课我全部都变动了,全部活动都是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情况。第一个活动只有6分钟,谁知第一个活动就足足花了40分钟。我已经注意到,40分钟要对付第一小袋的150几颗米。这些米,我都称过,每克有51颗53颗,我全部数过的,而且3种米看起来很清楚,我把他

2、们的眼睛估计得太好了。可能三年级学生还不行,那细微的观察还适应不了,我为什么先不发放大镜呢?放大镜一放下去,观察的视野就小了,他只会观察一颗米粒的特点,而实际上,对一粒米的观察不是第一个活动。所以,这样的任务,孩子是完成不了的,也影响到饭的观察。整个课就只能说是试探性、尝试性的。这堂课的重点,并不在于把它真正观察米粒上,我是让他们去评价自己的观察,评价别人的观察。昨天晚上,我还做了几个活动的小卡片,一个活动一个活动都分好了,后来我没用上。 米饭的观察在这册教材中的第五个单元,也就是最后一个单元食物单元。食物单元有这样两个课题:(1)我的食物;(2)米饭的观察。米饭的观察由五个大活动组成的,一是

3、稻谷的观察,二是大米的观察(我这节课就是大米的观察),三是米饭的观察,四是从米饭的观察转到淀粉,五是淀粉的观察。大米的观察活动今天一课时还没有完成,如果有我们前面四个单元作铺垫,加上老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再重新设计的话,那么这课是可以顺利地完成的,这个我还是有信心,有把握的。第3个课是淀粉的中介,已经研究淀粉,淀粉又单独作为一个课题,它是由这样三项活动组成的:寻找淀粉的中介,含淀粉的食物,淀粉的消失。淀粉跑到哪里去了?我本来准备在这堂课的后面打这个伏笔。我相信,这节课的饭,味道会很好,他们会抢着把它吃光,他一尝,就会分析,这米饭到底是无味的、淡的,还是有味的、甜的?,这就涉及到淀粉、淀粉的消

4、化等等之类,这是整个内容的结构。这课大概是这样。 我现在不求在40分钟里面,孩子能够学到多少,只是让他们做一遍而已,另外,只是让孩子经历一下活动的过程。我首先要说的,我们关注的不是一堂课,如果是以前,我们很多搞自然教学研究的人,包括我和路老师,十分注重40分钟课堂的教学过程,那么现在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课与课之间,课里面的各个领域之间那种良好的结构。如果这个结构是好的,哪怕一节课里面出现什么问题,你后面接着下去,这些问题就解决了。 我现在的能耐,就是把自己写好的、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割舍掉,我以前上课,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把课搞得丰富多彩,动了许多脑筋,下课的时间过了8分钟,我还继续往下上,下面的条子

5、一个个递上来,拖堂啊!超时间啦!但我觉得很好,学生玩得很有趣,我也想展示给老师们看,多几分钟又何妨呢?现在,可以说我已经摆脱这个影响。今天这样的课,我压缩到只有一点点东西,在这个一点点东西里面,有没有价值的东西呢?我觉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让孩子们经历一个观察常见的,很不起眼的小小米粒的过程,这个经历是十分有价值的。 我们今年的公开课,有一课是植物的果实,在课堂上,孩子们跟他(老师)扯皮,他要孩子们说果皮,孩子们就爱说香蕉皮,香蕉皮是香蕉皮,苹果皮是苹果皮,你拿它毫无办法。还有一堂课叫竹子,竹子有竹鞭,老师让学生观察竹鞭,然后拿出竹鞭做的工艺品,问这是什么东西做的,学生回答是竹子做的,他就

6、是不接受竹鞭这个词。可这样的课,我看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很有意义的。我不在乎那个东西没教好,竹鞭这个词没教好,我在乎孩子所经历的这个过程有什么价值。就像我们自然教学改革常用的案例。兰本达教授所带的科学教学博士生上的一堂课沉与浮,那老师设计得很不错,到最后,整理出的结果:所有重的物体都是浮的,所有轻的物体却是沉的,那为什么呢?一块木头,500克,浮起来,一颗钉子,3克,沉下去了,那不是重的浮,轻的沉吗?它那个材料没留意,一不小心,所以比较重的材料都浮,轻的都沉,怎么得出这个结论,因为轻的都往下沉了,那你说,他这叫什么科学,全都教错了,全部都颠倒了。可是,兰本达教授大大鼓励了他,肯定了他。那么,这样

7、课,为什么还受肯定,还受赞赏呢?一再被我们科学教育作为案例呢?给孩子留下什么呢?留下这么一个经历,在40分钟经历之外,作为人生经历,他第二节课就会发现前面的结论是错的,发现并纠正自己错误的经历,也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经历,所以,如果我们对科学教育、科学课程的思考,用词来表示,第一个展开说是结构,第二个展开说是经历。 自然学科是跑在前头的,一堂课的价值,是参与度与活动价值的乘积,我们没有上课的时候,常思考教学投入这个问题,老师为取得教学成果,作了多大的投入?我现在出去上课,往往不作太多的准备,我原来上一堂公开课,可以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三个星期去琢磨这件事,去做教具,我会去画100多张幻灯片

8、,课堂40分钟,我画了100多张幻灯片干嘛?当时就有那么个劲头,越画越有劲,不会画就描。我后来发现,此路不通。现在,你们看到我的教学投入都很少,比如今天的米,144克米就是3两,花4毛钱,加上一个塑料袋3分钱。教学成本核算,包括老师精力的投入,我们城市里的自然老师一星期最少16节课,要准备16节课你一天有多少时间,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投入进去,你只有8小时的工作时间,多作奉献,加上1小时,共9小时,算一算,每堂课投入多少,这堂课投入多了,就影响那堂课投入,我们要追求整个水平的提高,不是追求一堂课的提高。 问:你刚才提到科学教育当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结构和经历,结构与经历之间是一个什么关

9、系,你认为如何确保在一节课当中实现经历与结构的融合? 章:什么样的经历才更有科学教育的价值?就是追求科学教育方面的效益,增加这个方面的效益的思路之一就是结构两个字。他所经历的活动,所经历的典型认识活动,它是有结构的。某两堂课,孩子活动的经历是十分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把这两堂课组合在一起,这个价值是1+1吗?不是的,如果这个价值是1,另一个价值是1,两个结果可能大于2,也可能是小于2。我们两个人一起去给三年级孩子上课,他上观察蚂蚁,我上观察蟋蟀,他再去上观察蟑螂,我再去上观察蚱蜢,我们上了8年,老是上观察这些昆虫,在知识性这块上面,在昆虫这块结构上面,我们到底需要多少次观察活动,来完成对昆虫或者

10、对动物的认识呢?这就要研究结构的问题。在几个领域里面(认知领域、思想情感领域)同样是有结构的经历。 问:你们让孩子随意去探究,那么有很多是孩子的后续活动,而现在的课时安排,不允许有很多课后后续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和时间的矛盾怎么办? 路培琦(以下简称路):留给孩子好多问题下去研究,不可能强求每个孩子都去做,我们的孩子几乎没有课余时间,现实是这样的,课余时间几乎被语文、数学作业占去了,或者家教、特教。于是孩子独立的搞点科学研究,几乎没有时间。就教育部的意见,要压缩语文和数学的负担量,还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科学研究活动会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科学课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科学家

11、,有的孩子偏爱艺术,有的孩子偏爱文学,有的孩子很可能偏爱科学。我们给孩子们基本的科学素养,那是都要具备的,即便是文学家、艺术家,他所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也要通过我们的课来培养,所以这的个大家不必担心。我们课堂上能给他的东西,是引发他继以续去探索、去研究,给他最基本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传思维能力,让他自己去发展自己的爱好,扩大自己的视活野。 问: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自然学科在基础教学实践中依然处在被冷落的状态,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章:我觉得,我们自然学科现在应该是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而应试教育这个问题也不是越来越严重吧!情况在不断地好转。我们浙江叫常识课,浙江的常识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年轻人

12、越来越多,常识课的特级教师全省就有8名,常识课的开设还不到10年,我们有这100多个专职老师的县有很多,一个县开备课会,可以把400人的会场坐满,有的学校还派代表来,不像当年,整个杭州,我要找谁去研究自然课怎么教,没有,就我一个人。 路:大家应该乐观地看待我们的学科的发展,据说,这次课改,要压缩语文和数学的课时,压缩他们的教学总量,压缩他们的学生负担,我们的科学课时,原来每周为8课时(从一年级到6年级),现在是每周10课时(从3年级开始开),三年级、四年级每周是2课时,五、六年级每周3课,我们的课时总量是10课时,应该说,国家是开始重视我们学科,有些地区已经把科学课当作主科,这不是形势喜人吗?

13、原来是副科、小学科,以后可能要发展成大学科,应该看到这个前景,新一轮的科学课程改革会给我们带来曙光的。 问:请问怎样给你这节课评价? 章:知识目标可多了。像我们这代人,以前小时候到粮店去买米是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的,就那么一种米,现在我为了上这节课,到粮店看看,我却头晕了,怎么这么多米?我要指导孩子观察米,可是我对米的了解是很少的,我对米的观察能力是很肤浅的,除非你对米有研究的人,在座诸位,你们对米的认识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有的人就钻这个空子,把米拌上油,亮光光,这是他们的素质问题,可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消费者的素质,你说这里面有没有知识,有没有认知,有的是,我们这些孩子,他回家去看这些米的,我今天

14、的第一小袋米,质量很好,我把碎粒、小粒都挑出来,这个投入还是要投入的,你投入了,孩子省时间。可第二袋米,有碎米,有长得不健康的米,有霉变的米等等,准备等到孩子去发现。我另外还准备有米,让他们判断米的质量好坏,你怎么看啊,怎么说啊,无非是这节课来不及了,我还有下节课,下节课一上,这些孩子可能在家里就变成买米的专家哩!比爸爸妈妈还强。 路:传统的科学教育或者说传统的自然教学,没有米这一段,我们自然大纲里没有对米的观察,不把对米的观察,对关于米的认识,当作一个科学知识去对待,以为这不在科学教育或自然教学的知识之内,认为那些传统的经典的学科的体系知识才叫作知识,我们日常生活的米啊、水啊,这都不叫知识,

15、这是一种错觉,一种偏见,将来的科学课,可能要扭转这个认识。 问(路):你始终在那里笑眯昧的观察孩子们的动作,在方法上也不给指导,一声不哼的,你什么用意? 章:好多问题是有个过程的,你让孩子经历这个过程,不要急于干预他,急于干预不是很简单吗?看看小袋里装的是什么,有几种米,每种有几粒,你认识这些米吗?3分钟就解决了,不,他自己要有一个经历过程,这个过程最后还是有意义的。 问:杂交米,能不能作为米分类的标准? 章:问题是这个分类是不是科学的分类,是粮店对米的分类,没有问题,放在口袋里的米,是课堂上设定的分类,我命名它是杂交米,我这命名有什么根据呢?从粮店里买来,它就是杂交米。 路:这个分类是否科学

16、,不在乎它是不是科学分类,只要它有一个标准,按照一个既定标准去分,只要标准不混杂,就可以了。 问:你的教学目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达到没有? 章:这节课是有目标的,那就是观察常见的、但不太注意的米粒,能够观察米粒有各种不同的品种,而不同品种的米粒,有各种不同观察的特点,这是一个观察目标。另外,在描述或报告自己观察结果的时候,他能把握自己的重点。在听别人描述的时候,也能把握别人的重点。人家发现他没发现,他发现人家没有发现等等,这仅仅是一个课题的其中两项活动,知识要求仅仅是给他产生影响,对米的品种产生初步的影响 问:现在课堂教学流行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评价,无论对与错,不作鲜明判断,这当然对发展学生个性,增强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