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持续增收对策思考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8340940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持续增收对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持续增收对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持续增收对策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持续增收对策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持续增收对策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持续增收对策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持续增收对策思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持续增收对 策 思 考国家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宏伟蓝图,这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重要举措。实现国民收入倍增关键在于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加重点在于低收入农民群体实现增收。本文以沿海发达某县为例,通过对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快低收入农民增收作一分析思考。一、低收入农户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据统计分析,按照省定扶贫标准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5500元和地方扶贫标准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8700元的要求,某县确定的省级低收入农户户数和人数为1326户和2188人,县级低收入农户户数和人数为5620户和14970人。综合计算,全县县级以上低收入农

2、户户数和人数为6946户和17158人,占全县农户比重达到8%。具体分析出现了三种趋向:(一)从地域分布分析偏向于偏远区域群体。我县低收入农户主要分布在320国道以北区域,靠近县城区域低收入农户较少。其中分布较多的镇分别为西塘镇(1363户、3331人,分别占比19.62%和19.41%)、陶庄镇(751户、1408人,分别占比10.81%和8.21%)、姚庄镇(1040户、2861人,分别占比14.97%和16.67%)和天凝镇(1549户、4155人,分别占比22.30%和24.22%)。低收入农户现在本村内以纯农业为主的15349人,占比达到89.46%。(二)从就业分布分析偏向于无固定

3、职业群体。全县低收入农户从事种养业的2883人,占比16.8%;从事加工业的654人,占比3.81%;从事建筑业的178人,占比1.04%;从事工业1080人,占比6.29%;从事第三产业668人,占比3.89%;读书的1840人,占比10.72%;无职业886人,占比5.16%;其他8969人,占比52.27%,这部分群体大部分是打零工为主,没有长期固定的职业。(三)从文化素质分析偏向于低学历弱势群体。在低收入人口数中文盲半文盲有4679人,占27.27%;小学有6249人,占36.42%;初中4168人,占24.29%;高中787人,占4.59%;中专435人,占2.54%;大专以上574

4、人,占3.35%。低收入农户中健康人数占比仅为47.35%。综上分析,由于居住位置、就业方式和文化素质三大主导因素,形成了全县低收入农户三大基本特点:一是整体素质差距明显。首先是受教育程度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占所有人口数的63.69%,导致低收入农户在培训需求方面停留在人力耕作和品种单一的传统农业上,仅有30.19% 农户选择了需要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并对需要一定种养殖技术的农业产业介入意愿较低。其次是身体素质较差。老弱病残占了很大比例,低收入农户整体身体素质偏低,长期慢性病病、大病、持证残疾人占比达到52.63%。二是经济来源相对单一。大部分低收入农户主要以种养业为主,从事二、三产业的仅

5、占15.03%。由于我县处于平原地带,无山无海,而低收入户使用的耕地面积为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6%,人均1.1亩,不到全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的50%。作为以农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家庭来说,耕地的严重匮乏,是制约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的瓶颈。三是生活水平极其薄弱。从调查数据看,我县低收入农户的居住环境及生活质量,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侧面反映出我县低收入农户的生活空间范围狭小,以生产地和居住地为主,五年内搬迁的低收入农户仅占15.75%;进行生产劳作占其生产、生活时间的绝大部分,其仍以解决自身温饱为生活主要目的。二、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和面临困境从走村入户现场调查和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来分析,我县低收

6、入农户家庭造成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因病因残年老是致贫主要因素。根据调查分析,我县低收入农户因病致贫占了57.27%,缺乏劳动力致贫37.78%、因残致贫26.52%。这些人口一方面因失去劳动能力而不能为其家庭提供更多的价值收益,另一方面基本生活费用和持续的医药费用等支出,消耗着家庭其他成员所创造原本少之又少的价值。而现有的农村家庭保险现状又无法承担起低收入农户家庭巨额的赡养特别是医疗费用。由此,低收入农户家庭始终陷于家庭支出大于收入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跳出循环,改变贫困的面貌。(二)劳力素质偏低是致贫重要因素。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口少,又因老、弱、病、残等原因,使得能直接参与生产的

7、劳动力数量少。长期贫困使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普偏较低,掌握劳作技能比较落后,对接受和采取各种方式脱贫认知能力差,等待政府救济的被动意识强烈,使得低收入农户劳动人口只能从事农业生产、打零工为主或无业待济,收入相对数和绝对数都低于一般农村家庭。又使得低收入农户根本无资本投入再生产或从事一些三产经营,这就使得低收入农户家庭生产更趋向于熟悉的土地,生存更依赖于土地。其采取的劳动手段、选择的产业因其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因素,仅仅以满足家庭成员的生存需要为主。(三)生存成本上升是致贫辅加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低收入农户生活成本上升与收入增加之间较难达到平衡,大部分低收入农户

8、仅能维持日常生活开支。而从事相对较高成本的农作项目和其他就业渠道又难以承受必需的资金资源,造成无法拓展有效增收渠道。此外,低收入农户家庭生存的现状,迫使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家庭成员过早地从事生产劳作,仅能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无法进入学费较高的中等及更高层次的院校深造,从根本上制约了家庭劳动力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陷入恶性循环。(四)帮扶造血不足是致贫深层因素。我县低收入农户家庭基本生活维持主要还是依赖各级政府部门和村级组织的主渠道帮扶救济,而对于部分有剩余劳力的低收入农户在生产造血方面帮扶还显不足。一方面由于主渠道帮扶救济的水平不算高,根本上有赖各级政府和村级组织的财力;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社会对低

9、收入农户需要帮扶救济的偏面理解,认为“这部分家庭反正由政府在挑担子”,而造成社会伸出帮扶援助之手的单位、个体不多,采取帮扶救济也存在很多的不固定性和不确定性。全社会长效帮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完善。综合上述原因,从深层次剖析,出现目前低收入农户增收难困境主要基于三方面根源:一是整体经济形势不佳导致增收路径偏少。当前,农民收入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农业,另一部分就是非农产业。随着土地综合开发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的潜力不断得到挖掘,在农业内部靠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已经不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主渠道已转为非农产业。但是低收入农户家庭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或技

10、能单一、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等,其就业仍面临重重困难。最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找不到工作即无业可就,二是不能持续、稳定地就业,也就是说就业质量很低,从而导致增收的途径偏少。二是自身活力绝对缺乏导致增收难度增大。一方面低收入农户家庭中的老、弱、病、残人员基本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力承担运用新技术从事新产业而形成新的收入来源的重任。另一方面,低收入农户家庭除老弱病残人员之外的劳动力,因其文化程度的相对低下、生产要素的严重不足和对简单劳动的过分依赖等原因,对接受新思想、新技术,从事新产业增加新收入的信心和激情不足。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低收入农户家庭自身活力缺乏,“造血”功能在规模化大生产趋势下日益弱

11、化。三是发展资源相对集中导致增收办法缺失。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关注“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方略,但农村、农业、农民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在城市援助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种城市与农村协调、工业与农业平等的体制氛围。其二,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随意性大,没有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长同比例增加,而且支农资金的多渠道下拨和多部门管理,造成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其三,没有形成农产品价格的调整和保护机制,如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过程中如何让农民从中受益,在农产品价

12、格下跌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三、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对策建议当前,推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遇到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实现这一群体有效增收,重点在于增收方式和推进思路实现三方面有效转变:一是在工作路径选择上从政策输血向功能活血转变。要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增收引导力,弱化政策的保障依赖性,设计符合低收入农户特点并合理管用的增收途径;二是在方式方法应用上从普惠帮扶向精准扶助转变。要改变一刀切的扶贫模式,对低收入农户进行分类帮扶,针对素质、能力、年龄等基础条件不同,采取一户一策结对定点帮扶的方法,提高扶助的精准度和针对性;三是在瓶颈破解方向上从确权赋能向活权增利转变。把握全面深

13、化农村改革契机,在确权赋能充分维护农民权益基础上,激活农民手中各项产权权能,实现改革红利最大化,切实增加低收入农户财产权收入。针对上述思路,结合某县实际,建议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探索突破,努力探寻一条适合沿海发达地区推进低收入农民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一)建立新型扶助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一是不断完善低收入农户政策保障体系。调整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从政策接轨向制度并轨逐步转变。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政策,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缩小机制,二年内实行同一标准,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加大专项救助力度。逐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完善低保、

14、医疗、教育、住房、灾害、司法等专项救助。开展“阳光救助”活动,降低医疗救助门滥,建立低收入农户子女教育救助体系,将低收入农户列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发放范围,并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二)破解体制机制瓶颈,争取最大改革增利。一是加快农村产权活权改革。结合县域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农村集体经济股权三大农村产权抵押,大力推行农民执股计划,深入推进“强村计划”,逐步增加农民股份收益分红,充分激发农村产权权能,给予低收入农户更多的改革红利;探索低收入农户以土地承包权置换养老保障的机制。二是推进农村扶贫小额贷

15、款试点。以全县低收入农户为对象,以财政扶贫资金为支持,以丰收爱心卡为载体,以嘉善农商银行发放贷款为主要方式,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加大农村金融扶贫力度,创新农村扶贫有效载体,提高低收入农户增收能力,帮助低收入农户形成“自生造血能力”,并最终形成扶贫“造血机制”。(三)推进素质提升工程,增强造血增收能力。一是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大力开发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二是全力构建就业创业支撑平台。全面推进公益性岗位进村活动,引导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给本村低收入农户。完善城乡统筹就业管理制度,健全城

16、乡统一、功能完全、服务优良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快发展劳务合作社,帮助就业困难农民安排劳务岗位。(四)深化结对帮扶机制,构建共建增收平台。一是加大机关单位结对帮扶力度。全县各联挂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把资源、资金、人才、技术投向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按照“一户一策”要求,建立“一户一干部”帮扶新机制。二是深化三方红色联盟“村企结对”活动。鼓励规模企业结对多户低收入农户。要发挥企业的各种资源优势,培植产业带动型、慈善捐赠型、公益事业型、参与管理型等结对典型,对丧失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鼓励企业每年给结对的低收入农户一定经济援助。(五)集聚民间扶助资源,营造社会扶贫氛围。一是充分发挥慈善机构作用。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助医、助学等方面的救助力度,使慈善事业真正做到解民难、救人危。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加快形成政府为主、社会多元的社会化养老投入机制和格局。二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组织村(社区)和市民开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群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