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2016~2020)规划纲要》

上传人:9786****8129 文档编号:128314899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149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2016~2020)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2016~2020)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2016~2020)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2016~2020)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2016~2020)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2016~2020)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2016~2020)规划纲要》(1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20162020)规划纲要 目 录第一章 新的历史起点(1)第二章 长远发展愿景 (16)第三章 未来五年蓝图 (20)第四章 增强综合实力 (26)第五章 产业结构升级 (36)第六章 动力结构创新 (48)第七章 扩大内外开放 (62)第八章 空间结构布局 (71)第九章 城市建设运行 (78)第十章 创建智慧城市 (87)第十一章 生态环境治理 (96)第十二章 社会民生福祉(106)第十三章 统筹区域发展(121)第十四章 社会建设治理(128)第十五章 深化体制改革(136)第十六章 纲要实施控制(145) 156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

2、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以开放创新引领转型发展至关重要的五年。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20162020)规划纲要是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对于园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战略转型推动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章 新的历史起点第一节 过去五年成就“十二五”时期是园区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二次创业”、向全面现代化跨越的重要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园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坚持科学发展统领全局,充分发挥自身的战略优势,认真把握机遇

3、,积极应对挑战;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突出创新引领,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东部综合商务城,全力实现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坚持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理念,继续深化中新友好合作,全面争创新的战略竞争优势;坚持围绕建设“三化三型”的发展目标,全力实施“创新引领、人才强区、文化兴区、区镇一体、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经过全区坚持不懈的努力,圆满地完成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认真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继续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经

4、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不变价),五年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5亿美元。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由“速度园区”加快向“效益园区”迈进,公共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显著。呈现主导产业高新化、服务产业现代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态势。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5%左右,比“十一五”期末提高8.8个百分点,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1%;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和云计算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5、到59%。创新动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增强创新动力机制和创新活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基本形成“集聚一流创新要素、营造一流创新环境、实现一流创新产出”的创新发展态势,“科技新硅谷”特征的日益清晰。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显著增加,年均增长30%;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到2015年达到3.35%,研发机构总数达450家。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累计118人入选国家“”,137人入选省“双创计划”,209人入选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工程”,被授予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集聚投资机构11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达530亿元,园区成为中国创投资本集聚度最高的区

6、域之一。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建成各类科技载体380多万平方米,技术服务平台2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纳米科技等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园区成为全球八大微纳制造聚集区之一;人才服务、技术研发、产业促进、科技服务、知识产权等创新创业政策日臻完善。园区被列为“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创新产出绩效显著。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快速增长,授权发明专利由2011年的739件大幅提高到2015年的超2000件,五年间累计新增授权发明专利突破650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39件提高到88件,高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万人当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超20件。已集聚2000多家高科技企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力

7、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区镇一体化发展,按照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要求,全力推进东部综合商务新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上新水平。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40亿元,中新合作区全面实现“九通”,以撤镇改街道为标志的区域一体化加快推进,园区整个基础设施实现区域全面对接、全域覆盖。商务新城加速繁荣,城市功能开始凸现。加快推进CBD、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国际商务区、中新生态科技城、阳澄湖半岛、月亮湾等“十大主战场”建设,相继建成斜塘老街、奕欧来精品购物村等一大批重点商贸项目;东方之门、中南中心、苏州中心、九龙仓、财富中心等重点工程相继开工或建成。金鸡湖景区创

8、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阳澄湖半岛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园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国首个“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全省首个“两化融合示范区”,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社保、智慧社区等重点信息化民生工程相继建成,初步形成“宽带园区、协同园区、宜居园区、亲民园区”和“云彩新城”的“四区一城”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万元GDP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0.386吨标煤,持续下降至2014年的0.262吨标煤,单位GDP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形成“一环、三湖、四园、六带、十二苑”的生态

9、园林新城区框架,先后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园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产业园区和全国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中新合作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关于深化改革开放与合作的战略部署,继续深化中新合作,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创新水平。中新合作再上台阶。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正式成立。中新金融创新合作取得突破,跨境人民币4项试点业务稳步推进。借鉴新加坡社会管理先进经验,完善园区社会管理中新合作试点实施方案。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苏相合作区、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以及苏虞生物医药

10、产业园、中新集团(CSSD)新型城镇化等对外合作开发项目进展顺利,拓展园区发展的战略空间和影响力。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放创新。率先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工商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海关监管改革。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创新,探索建立全国唯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监测服务系统”。推进金融开放创新,开展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试点、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试点。深化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分级分类管理,初步形成“国资办-投资控股公司-国有企业”三级监管架构;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完成原镇属企业清产核资与重组;开展国有企业经营效益“解包还原”工作,厘清国有企业市场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边界;有序发展混合所

11、有制经济,中新集团列入IPO预披露名单,元禾控股等股权多元化改革有序推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理念,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趋向均等化,各类生活服务设施更加完备,社会建设和治理不断强化,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强化构筑保养安置、就业创业和社会救助三道社会保障防线。社会保障覆盖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34424元增加到2015年的56696元。社会事业持续加快发展。相继新建或改建31所基础教育学校和34所幼儿园,相继开工建设体育中心

12、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项目,相继新建和改建三级医院1所,公立二级医院2所、一级医院6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6所,儿童医院园区总院建成投用,相继建成乐龄、久龄公寓等一批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成效显著。基本建立精简效能的基层行政体制、充满活力的社区自治体制、融入社区的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等“三体互构”的社区建设模式,园区被列为“中新社会管理合作试点单位”、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第二节 主要存在问题“十二五”期间,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持续保持健康良好发展态势,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日趋明显。特别是经过20多年开发建设,园区已走过大规模开发、高速度增长阶段,开始步入深度调整期、平

13、稳增长期、转型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常态”特征,发展的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而,必须审时度势,正视问题,找准差距,加快转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寻找新的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继续保持领先发展态势面临巨大压力。园区作为中新合作的成功典范,长期以来一直保持领先全国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受到自身资源瓶颈和创新主导力弱的双重制约,继续保持领先态势的难度不断增大。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外延式增长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园区人均GDP虽然超4万美元,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仍处于中低水平,发展质量效益亟待提升。随着发展基数的加大,加上中国经济整体步入“新常态”,园区经济

14、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压力显著加大。产业结构继续面临深度战略性调整。“十二五”以来,园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力度显著加大,并取得重要的成果。但是,整个产业结构还远没有形成服务经济主导型结构,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比较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能力还不强,制造业产业链总体还处于中低端。与制造服务化、服务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新的战略要求相比,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空间,而且调整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土地、环境等资源的硬性约束日益显著。经过20多年的高强度开发建设,目前,园区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面积所剩不多,土地资源瓶颈将成为重要制约因素,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势在必行。同时,资源环境的倒逼压力越来越大,

15、特别是COD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呈逐步上升趋势,环境承载能力的刚性约束日趋明显,节能减排面临巨大压力,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城市核心功能和城市形象亟待提升。十二五以来,园区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持续加大东部商务新城建设,整个城市基础施日臻完善和城市现代化形象日趋凸现。但是,作为苏州全市最为重要的CBD核心区,其金融商务等核心功能仍然比较弱,集聚辐射力不强,特别是跨区域服务功能十分有限。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存在薄弱环节,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少差距。区域一体化发展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十二五”期间,园区积极实施“区镇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区域“八个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来看,中新合作区与园区内部其他区域的发展差距仍然比较大。区域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各街道的整体发展水平亟待全面提高。社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失衡现象仍然存在。十二五以来,园区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致力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解决社会发展滞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