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周强化人教实验必修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179298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周强化人教实验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周强化人教实验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周强化人教实验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周强化人教实验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周强化人教实验必修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水平。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总体小康成就的宏观表现。(2)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1)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2)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经济体系方面的目标。(3)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差别方面的目标。(4)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及人民生活方面的目标。(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1、树立科学发展观(1)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1)科学发展

2、观的主旨。(2)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学习。(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原因。第一,我国已经达到了总体小康社会。我国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总体小康。在这里,我们可通过借助于数据、事例,进行纵向对比,从微观和宏观感受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看:我国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还只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3、小康,与全面小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适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小康水平包含着“日子好过”、“比较宽裕、殷实”两个层次。从新“三步走战略”,我们可以看出:到2010年,使人民生活更加宽裕,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到2020年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国进入殷实小康社会。可见,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们生活更加殷实、富裕。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表现在我国的人均收入上,我国只达到8001000美元,刚刚迈进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表现在经济总量上,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同时,我

4、国目前尚有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的温饱,城镇尚有1800万人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可见,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依然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的阶段。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一个不全面的小康。我国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小康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从城乡看:据国家统计局设置的小康生活标准,城市小康要比农村小康的指标高,人均收入这一关键指标就高出一倍。到2000年底,我国农村小康水平总体的

5、实现程度在93%左右,尚未全面达到规定的小康生活标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守估计也在3:1。从地区看: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国实现小康的程度也不很一致,差距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生活水平的分析报告,1999年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东部实现的程度为97.86%,中部为93.18%。从GDP来看,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为上海市,已突破4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却只有300多美元。从不同收入群体看: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很不平衡,而且存在着扩大的趋势。所以,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决不能沾沾自喜,而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看待总体小康中的不足,分析前进中所存在的困难,更高的目标:全面

6、建设小康社会。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我们就必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面临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国内国际环境有利于聚精会神谋发展。所以,在取得了完成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的伟大胜利时,我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弄清楚这一目标的内容和经济目标。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

7、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有四个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富足的生活。2、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过程。的历史背景。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195

8、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些重大判断和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对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

9、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明确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10、设的理论和实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现实背景。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树立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

11、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还要看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 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 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

12、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国际背景。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

13、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情况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我们有可能利用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从国内情况来看,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这里的关键在于,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也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否则,现代化建设就难以

14、顺利推进,甚至会走弯路。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内容。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建议从四个方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

15、们片面地把经济社会的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等同于GDP的增长,忽视了社会全面进步,忽视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密切的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既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的提高。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没有一个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完成这一宏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不可能的。这里我们强调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所谓“全面”,就是要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多个方面促进发展,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而要使多个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这样,才能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经济建设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实践证明,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和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