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高一政治期末考试 .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173472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扬州高一政治期末考试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扬州高一政治期末考试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扬州高一政治期末考试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扬州高一政治期末考试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扬州高一政治期末考试 .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高一思想政治 201901试卷分第卷与第卷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作答第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写在答题卡,请将考试证号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 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使用机读卡的用 2B 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使用机读卡的学校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第卷(客观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为了迎合时

2、下独自生活的年轻人群体“一人之食”的消费感受和消费需要,纯米科技推出了全新的米家小饭煲。这表明A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 B消费需求对生产有导向作用C生产为消费创造了动力 D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2.小张同学与伙伴们一起在网上购买了哈尔滨亚布力滑雪场门票,在美丽的冰雪世界完成了一次滑雪之旅。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该同学的行为属于生产活动 交换活动 分配活动 消费活动A B C D3.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的空间,坚决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这是基于民营经济A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C与我国公有制经济地位平等 D是我国

3、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4.某企业从不同渠道广泛筹集资金,成为国家、集体、个人多方持股的公司。从所有制角度看,这家公司的性质属于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5.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制度规定性之一,是最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制度安排。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它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 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同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由我国的分配制度决定A B C D6.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职业圈晒出的热门企业平均工资显示,华为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9696元。此工资属于A按劳分配 B按劳动要素分

4、配 C按技术要素分配 D按管理要素分配7.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初次分配中国家应该 A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B降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C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 D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8.北京贞草堂大药房有限公司将一种“三七粉”包装成能治17种病的“神药”,向全国各地的老人推销。这表明,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A自发性 B盲目性 C滞后性 D无序性9.2018年9月30日,江苏省税务局依法对范冰冰采取拆分合同手段隐瞒真实收入偷逃税款罚款合计总额8.8亿元。税务机关通过罚款处罚体现了宏观调控的A经济手段 B行政

5、手段 C法律手段 D政治手段10.在双11、双12创下辉煌战绩的同时,消费者网络交易投诉量也明显增加。规范网络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是A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B提高经营者的道德水准C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规则 D利用法律加强宏观调控11.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目前,我国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是A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B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C行业发展的不协调 D城乡发展的不平衡12.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施农业反哺工业方针

6、 实施扶贫同步富裕A B C D13.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根基,要把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下列属于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是A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 B引导员工发扬奉献精神 C与互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 D政府帮助贷款扩大规模14.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高新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从根本上需要A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内需 B引导低端产品退出市场 C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15.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A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C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7、 D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6.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这表明A人民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B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C以人为本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D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7.适应经济全球化,我们要以 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A独立自主 B改革开放 C对外贸易 D“一带一路”建设18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内、外资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内、外资企业同税率符合世贸组织的 原则

8、。A非歧视 B透明度 C市场准入 D互惠互利19.2018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办,分享全球运河文化实践经验,交流全球运河城市发展案例,推动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文化遗产是A维系人类发展的基础 B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C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D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20.德国“奔驰”和“宝马”、美国大片和“苹果”,在赚取商业利润的同时,还将严谨务实的“德国印象”和探险求新的“美国价值”传至世界各地。这是通过 这一途径进行 文化交流。A教育活动 B人口迁徙 C大众传媒 D商业贸易 21. 右图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会徽,该会徽的设计体现了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

9、世界的 B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C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博采众长D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推陈出新22.“精日”分子迷恋日本流行文化,盲目崇拜日本,贬低中华民族,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地颠倒黑白,美化日本侵华战争,对青少年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警惕A守旧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 C历史虚无主义 D封闭主义23.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道理是A. 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C. 书本和实践都是文化创新的来源 D. 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创新24.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

10、鸿这样评价国家宝藏:“文物讲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回望历史,诠释文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式的节目创新。”这说明文化创新的根基就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传播者 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的文化需求A B C D25.故宫将展示主题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我为故宫修文物等节目,与互联网联袂走上“新文创”之路。这启示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A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坚持文化复古主义C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6.中国的方言是“十里不同音”,据有关部门统计,由于受到地理阻隔、人口迁徙等因素的影响,

11、各地方言有着不同的韵味。可见中华文化A相互交融,日渐趋同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薪火相传,一脉相承27.每逢重要节日,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就载歌载舞,苗族的竹杆舞和花腰舞、蒙古族的摔跤舞、傣族的孔雀舞让人仿佛走进了民族风情博物馆。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 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A B C D28.我们常用醍醐灌顶来形容一个人被人点醒,突然醒悟。其实醍醐和灌顶,分别都有典故,还跟印度有关,最早是一种佛教术语。这说明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积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C求同存异、兼

12、收并蓄 D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29.江苏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努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这有利于A增强人民对世界文明理念的认同感 B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D推动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30.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同心共筑中国梦厚植起精神之魂、信仰之根、力量之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A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B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一切外来思想文化C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D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二判断题:阅读下列各题,判断正确与错误,并在答题卡上对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填涂A,错误填涂B。(本部分共10分,每小题1分,共10分)31.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