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精品教案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128027668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精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精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精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精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精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精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精品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1课时尊重他人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在生活中践行尊重理念;能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尊重每个人知识目标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应如何尊重他人能力目标能够列举尊重他人的实例,说明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意义;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对待他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尊重他人的原因及做法。教学难点:尊重他人的做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鲁迅的故事)鲁迅先生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曾经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

2、婴同席。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唯海婴说:“妈妈,鱼圆是酸的!”以为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说的话啊!”教师总结: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美德。尊重他人对自身来说,是素质的体现;对他人来说,则是一定意义上的礼貌。希望大家能从小故事中获得启迪,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第1课时:尊重他人。二、新课讲授活动一:讨论关于尊重的几种观点设计意图:本活动给学生提供几个有争议的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反思中逐步体会到受尊重是

3、每个人的需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能够增强个体的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尊重比帮助更重要”的观点。1.学生阅读教材P33的“探究与分享”。(1)小组讨论:确定议题,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并作记录。(2)分享交流:各小组汇报结果,并提出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提示: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认同。理由:一般来说,所谓“帮助”,是指以出钱、出力或出主意的方式相助别人,即替别人解决实际性的、现实性的、具体的、实在的困难;所谓“尊重”,则是指敬重、重视。如果说,帮助别人是出于怜悯或爱心,那么尊重别人则是源

4、于更高的觉悟和境界。帮助往往可以直接给予获助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尊重则更可以唤起获尊重者心底的潜力,激活奋发向上的活力。因此,尊重比帮助更重要。教师总结:通过对被他人尊重、相互尊重、自尊等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复杂的尊重情境。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活动二:乞丐可以进图书馆吗?(多媒体展示材料)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懂得,相互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尊重不分出身、家境、职业等,在尊重的氛围中,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推动社

5、会文明进步。图书馆对所有人免费开放,有些乞丐、拾荒者进门看书,对他们,图书馆唯一的要求是先把手洗干净。为此,有读者找到馆长,说让乞丐和拾荒者进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馆长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图书馆允许行乞者进馆读书。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读者甲:如果所有图书馆都这么做,图书馆的秩序就无法得到保障。读者乙: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公民读书的权利,行乞者有权享受图书馆的资源。馆长: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权利选择离开。思考:你如何看待以上观点?提示:读者甲的观点是错误的,读者乙和馆长的观点是正确的。图书馆是公共场所,每个人都有进去读书的权利。不能因为乞丐的身份

6、而拒绝乞丐享受公共资源。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尊重乞丐,乞丐也会尊重我们共同的公共资源,图书馆的秩序不会因为多了乞丐的进入而无法保障。所以,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教师总结: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活动一:情境讨论他该怎么做?1.学生阅读教材P34的“探究与分享”。2.从情境中双方的角度来看,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境,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3.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提示:情境一:站在小东的角度看,去美术馆的时间是自己定的,晚去一会

7、儿没关系。既然同学有困难需要自己的帮助,可以先给她讲了以后再去。这是关注、重视他人的表现。站在小萌的角度看,如果小东有事需要办,可以等别的时间再请教他问题,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小东的头上。情境二:站在小光的角度看,撰写演讲稿是集体的事,当自己的事与集体的事发生冲突时,可以选择将集体的事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对同学们尊重的表现。站在同学们的角度看,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为小光考虑,允许他再看一会儿球赛。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情境三:站在小明的角度看,可以耐下心来听一会儿舅舅的谈论,如果实在不感兴趣,可以委婉地告诉他。给予他人适当的关注是尊重他人的体现。站在小明舅舅的角度看,可以不再与

8、小明谈论自己喜欢的电影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小明,是对小明的尊重。教师总结:由此我们看出,做到尊重他人,就要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学会换位思考。活动二:你说我说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1.学生阅读教材P35的“探究与分享”。观点一: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值得我尊重。观点二:我尊重那些自立自强的人。观点三:无论是陌生的人还是熟识的人,我都会尊重他。观点四:我特别尊重言而有信的人。2.你赞同他们的观点吗?说说理由。教师讲述: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

9、因而轻视、歧视他人。从这个角度看,观点三是正确的。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自立自强的人、言而有信的人各有他们的闪光之处,向他们学习有利于我们进步,尊重他们是值得的。从这个角度看,发现并欣赏他人的优点是尊重他人的体现,观点一、二、四有道理。教师总结:尊重他人,需要我们平等对待他人,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尊重他人,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也需要我们学会欣赏他人,看到他人的长处。3.发散思维:在生活中,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该尊重什么?提示:我们应该尊重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动植物;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还应尊重大自然;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还应尊重我们的民族历

10、史与文化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什么尊重他人和怎样做到尊重他人。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从社会角度看,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这是尊重他人的原因。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做到尊重他人: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尊重社会、尊重自然。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设置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和尊重他人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尊重什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活动的问

11、题分析还不够浅显易懂,可以通过课后调查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第2课时以礼待人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明有礼对个人的意义和对社会和谐的价值知识目标知道礼是什么;明白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能力目标明白从语言、仪表、举止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能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明有礼的作用。教学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这时,年轻人停下来

12、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请问他悟出了什么?教师明确: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第2课时:以礼待人。二、新课讲授1.阅读教材识礼2.礼是什么?教师明确: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活动一:文明有礼使人安身立世设计意图:日常生活是检验人们文明素养的最好途径。本活动以一个中学生在一顿普通晚餐上的不文明行为做素材,意在引导学生意识到文明有礼看似小事,实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养。1.学生阅读教材P37“运用

13、你的经验”。(1)你认为小岩哪些地方做得不妥?应如何改进?提示:到了就餐地后,“小岩抢先坐在沙发上,把脚放在茶几上,自顾自玩手机”,说明他不注意坐姿优雅,而且不懂得帮家长操心聚餐安排;朋友来了后,不主动打招呼,“眼睛没离开手机”,说明他不尊重客人;“菜刚上齐,他就拿起筷子夹菜吃”,说明他不注意待客礼仪,请客人先吃菜;妈妈提醒他,他“很生气”,说明他不懂得以礼待人。正确做法是:客人来之前查看饮食安排、注意坐姿端正;客人来时主动与客人打招呼;就餐时应先请客人动筷子。(2)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会如何做?提示:如果我是一起就餐的客人,我会觉得小岩缺乏道德修养和交际能力,而且觉得他根

14、本就不尊重我;我可以找个借口早点离开,或者以后不参加这种有小岩参加的聚会。(3)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它可以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2.相关链接:“不学礼,无以立。”出自论语季氏篇(多媒体展示材料)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是否从孔子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教诲,伯鱼说,他曾经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另一次他问我“学礼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伯鱼说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很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三件事。知道了关于诗和礼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儿子的态度。”

15、教师讲述:由此我们知道,礼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和践行的。不学习和践行礼节、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活动二:情境体验文明有礼促和谐1.学生阅读教材P38“探究与分享”。2.同学们说出了对文明小区的哪些期望?这些行为给小区居民造成了什么影响?教师讲述:社区环境方面:垃圾应分类回收;机动车应注意低速行驶、不鸣笛。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冲突和矛盾。垃圾随意堆放会影响社区环境卫生;汽车在小区内高速行驶并鸣笛,会给出行的居民带来危险、同时造成噪音扰民;不能合理地处理冲突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教师总结:文明礼貌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所以,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活动三:情境感受文明有礼扬国威(多媒体展示材料)情境一:2016年8月21日,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颁奖仪式上,当宣布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全场观众起立,目视国旗,高唱国歌,国歌声响彻整个体育场。1.这个情境体现了什么?情境二: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恩来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