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2010元旦文告全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798093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英九2010元旦文告全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英九2010元旦文告全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英九2010元旦文告全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英九2010元旦文告全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英九2010元旦文告全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英九2010元旦文告全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英九2010元旦文告全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馬總統 2010 元旦文告全文改革奮鬥 臺灣再起馬英九總統今天在總統府大禮堂主持中華民國 99 年開國紀念典禮暨元旦團拜,並發表元旦祝詞。 以下為元旦祝詞全文: 改革奮鬥 臺灣再起 今天是中華民國 99 年開國紀念日。過去一年,我們經歷金融海嘯與八八水災的衝擊,經濟嚴重衰退,失業率急劇攀升,災區失去了許多寶貴的生命與財產。但在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人民攜手努力之下,我們克服了重重難關。如今臺灣經濟正在復甦,災區重建也順利進行。過去一年政府施政確有不足之處,造成民怨,我們已經深入檢討,將努力在新的一年策勵改進。 一、把握景氣復甦,推動重大投資 一個多月前,我們很高興看到景氣燈號轉為綠燈,上週又轉為黃

2、紅燈;外銷訂單逐漸回復正常,新竹、中部、南部三個科學園區內,放無薪假的人數從去年元月高峰期的 13 萬 2 千餘人,降到去年底已經不到 1,000 人,失業率已連續兩個月下降,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將達到 4.39%。 未來一年是重振臺灣經濟的關鍵年。對內,我們要積極改善經濟體質,加速產業創新的廣度與深度,推動產業結構多元化,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提升服務業附加價值;對外,則要掌握國際經濟的趨勢,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拓展新興市場,以維持經濟穩定成長。 但是,在推動經濟成長過程中,必須注意財富分配,提升就業能量,扶助社會弱勢。英九了解,目前在一些縣市,以內銷為主的中小企業以及一些商店和餐廳,還沒有真正

3、復甦,仍在艱苦中打拼。也因為如此,失業的人數雖然下降,但仍然比往年多。為了舒緩失業壓力,政府決定今年度繼續推動各項就業方案,估計可以創造 10 萬個以上的工作機會,包括剛剛進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也可以受惠。 今年,政府預定在重大公共建設投入大約 3,285 億元經費,包括桃園機場聯外捷運系統建設、高速公路五楊段拓寬工程、台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工程、花東鐵路電氣化與雙軌化工程、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等;中科四期二林園區上星期已經動工,未來 5 年可以創造 1 萬 2 千個以上的就業機會。今年民間投資金額估計將達到 1 兆 7,188 億元,如果產業創新條例順利通過實施,相信還會引進更多的民間投資

4、,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將可非常有力地驅動臺灣經濟成長。 我們了解,過去國內投資不足,與兩岸關係緊張、政府政策不明以及行政效率不彰有關。但是,近來情勢出現變化,臺海情勢轉趨穩定,兩岸經濟合作積極開展。同時,政府有決心加快腳步鬆綁與重建,大幅掃除有關法令、流程、租稅、交通與生活環境的投資障礙;也會善用臺灣獨特的優勢,推動六大新興產業,譬如觀光服務業可以帶動國內就業,綠色能源產業能夠強化節能減碳。近來為了提升行政效率,政府努力推動行政院組織再造;為了提振地方競爭力,進行縣市合併升格。這些從中央到地方的制度性變革,並不是為了下一次的選舉,而是為下一代的幸福。我們深信,以臺灣在東亞經濟的關鍵地位,配合開

5、放、友善的營運環境,發展潛力不可限量。英九在此向全世界宣布,現在是投資臺灣最好的時機! 二、因應東協加一,調整全球布局 各位先進,今年全球經濟將從谷底翻轉,國際競爭將更為激烈,臺灣需要提高警覺,積極布局,以為因應。今年開始,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簡稱東協)與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東協十國相關產品銷往大陸,將是零關稅;臺灣同類產品出口到大陸,仍須負擔高額關稅,自然吃虧。面對東協加一的衝擊,我們不能坐視臺灣產業即將面臨的困境,這是為何政府推動與大陸協商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原因。我們希望在這項架構協議中,納入降低關稅的早期收穫條款,以維繫臺灣產品外銷的競爭力,避免外銷市場的邊緣

6、化,並引進新的外來投資,進而激勵臺灣經濟成長,創造更多就業。當然,對於可能受到不利影響的弱勢產業與勞工,政府也會提出配套措施,並在 10 年內投入 950 億元,進行必要的輔導與支持。同時,政府一定會堅守原則,絕對不會增加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也不會開放大陸勞工來臺工作。 當前亞洲經濟整合趨勢,極為明顯而快速。區域內貿易占了亞洲各國總貿易額的五成以上,已經超過對區域外的貿易。亞洲國家間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2000年只有 3 個,去年增加到 58 個,成長達 19 倍之多,只有北韓與臺灣不在其中。面對這種情勢,臺灣不但不能被邊緣化,而且要掌握區域合作發展的機會,拓展市場版圖。所以,我們要以兩岸經濟

7、合作架構協議為起點,為臺灣企業爭取公平競爭的國際環境;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尋求與其他主要貿易夥伴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唯有透過這樣的連結,才能加速臺灣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維繫臺灣的競爭力。 三、關注氣候變遷,節能減碳刻不容緩 全球氣候變遷是臺灣面對的另一項挑戰。最近落幕的哥本哈根會議,減碳議題受到空前重視。身為地球村的員,我們樂見這項發展,並將減碳列為國家發展重要的目標。英九在兩年前競選總統期間,就主張 2016 年到 2020 年間,臺灣二氧化碳排放量拉回到 2008 年水準;2025 年排放量拉回到 2000 年水準;2050 年拉回到 2000 年排放量的 50%,現在已經成為政府的政策。

8、節能減碳是利人利己的運動,也是進步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應該身體力行。政府推動電費折扣獎勵措施已經頗有成效,從前年 7 月實施以來到去年 12 月底,總共節省大約 63 億度電,相當於臺南縣市 187 萬人兩年的住宅用電量;所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達 404 萬公噸,相當於 10,919 座面積 26 公頃的大安森林公園一整年的二氧化碳吸附量。2008 年臺灣排碳量比 2007 年減少 4.4%,降回到 2005 年的水準;2008 年每仟元國內生產毛額(GDP)產值使用的能源量,比 2007 年減少了3.6%,顯示能源使用效率向上提升,扭轉了 2008 年新政府上任前持續下滑的趨勢。這些成績只是往目

9、標邁進的一小步,但透露的訊息卻激勵我們,只要肯努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對自己的環境與人類的未來作出貢獻。今後政府將透過制度誘因,包括規劃碳權交易,提供租稅獎勵等措施,協助企業更新設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政府也將全力扶植綠能產業,讓臺灣成為能源技術與生產的大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升對外競爭力。 全球氣候變遷對臺灣已經造成不利影響,去年 8 月南部發生八八水災,今年南部又將出現嚴重旱象。我們必須深入檢討臺灣水資源的開發與運用,現在政府已展開應變措施,紓解旱象壓力,但節約用水不能只是喊口號,必須成為全國、全民、全面的運動,共同渡過缺水難關。 四、營造和平環境,深化兩岸交往 各位先進,兩岸人民同屬中

10、華民族,分享與傳承共同的血緣、語文、歷史與文化,但海峽兩岸隔海分治迄今已經 60 年,期間各自採取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生活方式與經驗有很大的不同,確實需要一段長時間的交往來相互了解。現階段任何躁進的政治選擇,不論急統或急獨,都會引起嚴重的對立與紛擾,沒有一方可以獲利,周邊國家也連同受害。 因此,在兩岸關係上,英九一向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狀態,並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與合作。這不是消極地維持現狀,而是積極地爭取一段足夠長的時間,讓臺海持續和平發展,讓兩岸人民透過經貿、文化各方面的深度交流與合作,增進了解,淡化成見,並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為兩岸爭議尋

11、求一條務實可行的出路。 各位先進,從前年執政以來,政府恢復兩岸協商,始終堅守對等、尊嚴的立場。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也早已成為主權在民的民主社會。我們應當充滿自信,臺灣的未來,當然是掌握在我們二千三百萬人手中。正因為中華民國是民主國家,兩岸政策必須受到國會與輿論的監督,並向人民負責。任何攸關人民福祉的兩岸協議,政府一定虛心聽取各界意見,加強與在野黨和人民溝通,以尋求共識,爭取支持。 十天前舉行的第四次江陳會談,雙方簽署 3 項協議,連同先前簽署的 9 項協議,一年七個月以來,兩岸總共簽署 12 項協議,包括兩岸直航、直接通郵、陸客觀光、金融合作、食品安全、船員勞務合作、商品檢驗認證、農

12、產品檢疫檢驗、共同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等等,成果相當豐碩。每一項協議的目的都在保障及增進臺灣民眾的權益,與主權問題並無關連。歷次談判中,政府始終堅持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凡是有損臺灣主體性或對人民不利的事,絕對不會去做。不僅如此,政府也將議題透明,協議內容公開,並接受國會監督。多次民意調查顯示,這些協議得到過半數民眾的支持。一年七個月來,兩岸關係踏著穩健的步伐,向前邁進。 兩岸關係的緩和,也獲得國際社會普遍的肯定,連帶增進中華民國與主要國家間的互信,打開深度交往的大門。在國際社會中,臺灣象徵的意義,除了自由、民主、繁榮以外,又增加了和平一項。從前許多國家迴避臺灣,深恐捲入兩岸對立,如今兩

13、岸和解,他們開始願意與我們商談免簽證待遇或避免雙重課稅協定,也有更多國家願意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其相關活動,這些都是兩岸關係緩和的附帶效果。當然,政府也不會一廂情願,將臺灣對外關係完全寄託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我們會採取平衡原則,讓兩岸關係與對外關係相輔相成,同步前進,不會有所偏廢。事實上,兩岸和解增加了臺灣的國際空間,也使我們更有意願與信心繼續深化兩岸關係,兩者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五、追求進步價值,全民推動改革 各位先進,臺灣面積不大,過去 60 年卻創造出經濟與政治的雙重奇蹟。臺灣的民主與生活方式是臺灣創意與活力的來源,這是我們在華人世界的驕傲。一個多月前,我們的青年發明家在德國紐倫堡國際發

14、明展中一鳴驚人,以 26 金、26 銀和15 銅拿下團體總冠軍,寫下近年來的最佳成績。我們的服裝設計師吳季剛和古又文,也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這次 H1N1 新流感疫情蔓延全球,疫苗極度短缺,可是臺灣卻能自行成功研製疫苗 1,000 萬劑,目前民眾接種已達 520 萬人,超過總人口的 22%,在全球名列前茅,不僅有效降低疫情,使學生停課的班級從四位數降到兩位數,而且我們還準備在高峰期之後,疫情有效控制之時,將另外採購50 萬劑自製疫苗捐給世界衛生組織,以幫助其他國家,讓國際社會感受臺灣存在的正面價值。 近年來,中國大陸快速崛起,影響力日益增加,但在民主制度、人權保障、法治水準、創新設計與生活品

15、質等層面,仍與臺灣有一定差距。我們應該有自信,對臺灣價值與制度充滿信心,在與大陸交往過程中,樂於分享我們的價值觀與生活經驗,讓自由、民主成為臺灣人昂首闊步的精神標誌。 臺灣需要不停的進步,改革的座標不能停留在與過去比較,而要有未來性與前瞻性。我們的改革不只是證明比過去進步,而是證明我們有能力形塑新的願景,並落實人民的期待與希望,不斷向前邁進。 統獨對立、族群摩擦與政黨惡鬥是臺灣過去幾十年爭議不休的老議題,儘管環境變了,人民也倦了,卻依舊揮之不去。但是如果我們的話題始終停留在過去,改革與進步必然停滯不前。 最近一群記者朋友合著了一本書我的小革命,介紹 24 個發生在臺灣各地的小故事。每個故事的背

16、後,都見證臺灣有那麼一群人,相信自我的力量,帶著幾分傻勁與執著,在各個領域,突破傳統的思維與羈絆,實踐自己的夢想,想要為這個社會帶來進步的變革。故事中有為了縮小城鄉數位落差,而上山下鄉的胖卡團體;有為了幫助第三世界邊緣貧農,反對剝削,直接進口公平貿易咖啡的徐文彥、余宛如;有為了照顧智障兒,設立庇護農場的陳錳僅;有 921 地震後在鄉村為老人送餐,在鹿谷、龍眼林、和平等地,成立公共食堂的許多年輕人;還有在花蓮海邊實踐儉樸生活哲學的區紀復等等。儘管他們的每項努力,並不是石破天驚,一時也未必得到足夠的認同與支持,甚至有可能失敗,但每個故事都讓我們看到了理想、熱情、堅持與在地關懷,勇於改革,勇於創新,這是臺灣此刻最需要的價值。 英九相信,臺灣各地的小革命不只 24 個,而有成千上萬個,他們默默付出,勇敢實踐,為臺灣帶來多元進步的活力。政府的責任是要建立一個開放的環境,鼓勵那些進步的嘗試與改變,讓每個人有機會實踐夢想,並讓這些夢想成為形塑臺灣新風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