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_是减少HIV流行有效措施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7842198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护理_是减少HIV流行有效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理护理_是减少HIV流行有效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理护理_是减少HIV流行有效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心理护理_是减少HIV流行有效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心理护理_是减少HIV流行有效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护理_是减少HIV流行有效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护理_是减少HIV流行有效措施(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护理是减少HIV流行的有效措施 景东县医院 熊杰【关键词】艾滋病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临床 困惑【摘要】目的:在临床工作中,对艾滋病患者多一些关爱,是预防HIV进一步传播的有效措施。方法:对HIV感染者做到热情、耐心、细致、解释、安慰、同情、关心、体贴、不歧视,使患者感到尊重和关爱,构建和谐的医、护、患关系。结果:解除HIV感染者焦虑、紧张、悲观、抑郁的情绪,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结论:预防未感染的人感染HIV,让艾滋病人及家属对艾滋病有一般的了解,对生活的一般接触能否传染艾滋病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消除恐惧的心理,免受艾滋病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一、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怀疑否认期:患者突然得

2、知确诊为艾滋病,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或检查错误。并会去不同医院就诊,希望误诊被证实。愤怒发泄期:度过了否认期,患者知道生命岌岌可危了,常会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悲痛,一旦证实了艾滋病的诊断,患者会立即感到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无限的愤怒和不平,有被生活遗弃、被命运捉弄的感觉,表现悲愤、烦躁、拒绝治疗,并把这种愤怒向周围的人发泄。如常借故各种理由表现出愤怒和嫉妒,常常与亲人、医护人员发生吵闹,事事感到不如意、不顺眼,怕被周围人遗弃。表现这些心理的行为如:大声喧哗,百般抱怨,无理取闹,这种情绪持续不定,会消耗患者战胜疾病与正常生活的精力。 合作协议期:患者由愤怒期转入协议期,心

3、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友善、沉默不语。这时又能顺从地接受治疗并希望医务人员能替他保密,要求得到舒适周到的治疗和护理,希望能延缓死亡的时间。悲伤忧郁期:当患者在治疗或休养过程中,想到自已还未完成的工作和事业,想到亲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家中的一切而自己又不能顾及时,便会从内心深处产生难以言状的痛楚和悲伤。再加上疼痛的折磨,则进一步转化为绝望,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之后,就可能采取各种手段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接受升华期:也有许多艾滋病患者虽有多种心理矛盾,但最终能认识到现实是无法改变的,惧怕死亡是无用的,而能以平静的心情面对现实,生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

4、愿望和理想,把消极的心理转为积极的效应,以使心理通过代偿来达到平衡。此期患者对自身疾病关注不会太多,而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有限的人生价值。二、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复杂,一般会经历几个时期,应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予以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使每位患者都能正确予以对待。艾滋病是一个难治性疾病,除对症治疗护理外,患者在病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大部分患者面对死亡、社会孤立、人们的歧视做出的反应包括否认、愤怒、抑郁及自杀倾向等。不同患者不同发病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问题。一般的技术护理是千人一面的,而心理护理则是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境况及不同个性素质,因人而异提供

5、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对心理护理接受的难易程度不同,差异有显著性。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艾滋病患者一旦获悉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以后,生的欲望会降低,而死的欲望会增强,这时,护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唤起患者的希望和求生的信念。护理过程中要用坚定的表情、不容置疑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赖。再以患者微小的病情改善事实,来帮助患者排除不良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向患者讲解心理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让患者主动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当患者萌发希望之后,要进一步鼓励患者承担力所能及的生活事项,鼓励他们敢于驾驭生活。适当的活动不仅使身体受到直接锻炼,并能从压抑、焦虑、烦恼、苦闷中解脱出来,达到移情益志

6、,对心理起到积极的调控作用。病情变化时的心理护理当患者出现全身衰竭、失眠、疼痛、不能进食等多种症状时,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除力求改善全身状况外,更应注意对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用历尽磨难终于占胜病魔的实例,鼓励激发患者的求生欲望。重视家庭成员和亲友在其疾病治疗中的积极影响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同时,不仅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反应,而且要重视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态度和相互关系。医护人员以身作则,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对于家庭关系亲密的家属,应该正确引导,不可在患者面前表现得过分难过,不要再增加患者的悲痛,使患者能在一种积极、轻松的环境中配合治疗。三、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年1月2010年1

7、2月共收治艾滋病孕产妇5例,其中4例均是G1P0孕足月入院待产,需实验室检测确诊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阶段/感染者,1例是G2P1孕足月待产,需实验室检测确诊为艾滋病(AIDS)阶段/病人,这例孕妇已有临床表现:面部、胸部有带状疱疹。通过对5例产妇的护理,我们发现她们及家属对艾滋病的认识还处于非常表浅阶段,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更是模糊,正因为艾滋病知识的缺乏又加剧了一些人对艾滋病的歧视与恐惧心理,这种低知识水平状况造成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因此,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全面宣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消除盲目恐惧歧视与偏见,才有利于艾滋病的防治和社会的安定。例如:一个医学界的高级知识分子

8、患者,生病前他事业有成,依据马斯洛的基本需要层次论,我们认为他已达到了最高层次的需要,即实现了人的自身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突如其来的HIV感染,使他最不能忍受的是社会的歧视,家人的冷漠,这是他最大的心理问题和负担。针对此护士在与其交流时注意到对其人格的格外尊重和无微不至的护理,同时配合单位及家人的关心和亲情,满足其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收到较好的效果。再如对心理变态、行为偏激的患者的护理对策是不急不躁、理解、包容、善待,使一个敌视一切人,报复社会的年轻厨师受到感动,多次住院延长了生命。还如对一个年仅十七岁因输血感染HIV的受害者,针对他的心理护理是帮助他及家人克服感染HIV后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懂

9、得延长生命就是希望,在休息、营养、保健、防止并发症等方面指导他们。同时帮助他们呼吁社会的支持,保障治疗费用,提高了生存质量。 四、临床护理过程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贯穿住院全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语言对病人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心理效应方面,良好的语言修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本需要,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前提。在与产妇及家属交谈中,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并注意语气、声调、音量、语速与病人沟通,并应主动上前,面带微笑,同情与关怀的语言向病人问候,耐心而中肯地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使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并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为患者保密。 术前护理:将患者安排住单人病房,向孕

10、妇及家属解释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和目的,说明母亲血液以及生殖道中的高病毒含量,在胎儿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感染HIV的母亲都可以把HIV传播给她的胎儿和婴儿。让孕妇理解手术分娩的优点,使其主动配合手术,常规行术前各项检查及准备。 术后护理:除按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以外,需按传染病做好消毒隔离防护工作(此工作包括住院全程),护士应按时巡视病房,主动给予生活协助和心理安慰,观察生命体征及阴道流血情况。保持尿管通畅,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的护理:除按正常新生儿常规护理以外,胎儿剖宫产娩出后,立即清洁身体的血液和分泌液(洗澡)避免用吸痰管为新生儿清理呼

11、吸道。新生儿应进行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并及时按体重给抗病毒药喂服,使孩子感染的危险进一步降低。 五、实施护理中的困惑1、交流和指导障碍,由于怕触动患者的隐私,许多护士在与病人交流沟通时顾虑颇多,浮于表面化。同时中国国情对性的问题比较敏感,甚或是禁区,且护士多为年轻女性,对病人安全性行为指导等有难于启齿的困难。2、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被感染HIV的机会较多,护理人员最大的心理问题是恐惧,除应有的奉献精神外,有关部门是否需要研究对从事此项工作受到意外损伤的医务人员给予必要的预防补救措施,提供药物及设立补偿机制等,以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免除后顾之忧。 3、结果:通过对产妇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及艾滋病卫

12、生知识的宣教,住院期间产妇及家属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护理,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达到预期的护理目标,顺利康复出院。 4、讨论:孕产妇感染HIV涉及到婴儿及家属乃至婚姻危机,当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都表现出自我退缩、自我孤立、紧张、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应采用主动的方式热情地与患者沟通,并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安定患者情绪,培养乐观主义精神,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背景,职业特点,因人而异地实施心理护理,并对患者不正确的理解给予纠正,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护理,消除不良因素,同时还要说服家人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尽量做好解释引导工作,取得家属的理解配合,共同参与产妇及婴儿的护理工作。并对产妇及家

13、属说明国家对艾滋病的一些优惠政策如: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为新生儿提供奶粉等,让产妇感受到来自家人的亲情关爱,医护的关爱及社会的关爱,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信念和态度,科学理性地对待艾滋病,才有利于产妇的身心康复,通过他/她们对社会的宣传,也达到了预防艾滋病的目的。总之,每一个感染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无论何种原因感染此病都是不幸的悲剧。护士在实施心理护理时,不需要了解其隐私的部分,但很需要对其一般的社会、心理因素有一个具体的评估,以便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护理。 【参考文献】 1、次仁德吉.心理护理在临床上的作用.中华医学护理杂志,2005,15(108):1782. 2、李志娟,谭艳华,杨建华.某大学新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国际护理杂志,2006,25(5):357. 3、杜建丽.临床中应重视语言护理在心理护理中的作用.中华医学护理杂志,2005,15(108):17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