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精选考点突破题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2776044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精选考点突破题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年高考历史精选考点突破题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年高考历史精选考点突破题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年高考历史精选考点突破题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年高考历史精选考点突破题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精选考点突破题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精选考点突破题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专项训练卷一 【再练高考题】计划用时:12分钟 题量:10题 满分:20分 实际用时: 测试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20分,每小题2分,共有10小题)1(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D对:材料中“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

2、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中国受到了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A错:材料中未涉及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帮助。B错:从材料可知,琉球国仍向清政府纳贡,这说明传统朝贡体系仍然存在。C错:材料只是地方官员向皇帝提出建议,并非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2(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C【解析】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如北洋、南洋、福建

3、三支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故选C。清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仅仅是“开始”,排除A;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表明集权制度并不一定有利于作战指挥,排除B;西方列强对中日之间的冲突持观望态度,不会进行援助,排除D。3(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

4、命【答案】C【解析】C对: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A错: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B错:日本想利用舆论影响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D错: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对待舆论影响的策略或态度,没有反映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4(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5、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C【解析】C对:题干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通过这些争论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A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发生在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之后。B错:材料说的是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与欧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D错:“消除”一词说法错误。5(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

6、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B对: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的群众运动,反映了当时各界团体的爱国热情。材料中并未涉及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且“趋于一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群众运动和爱国热情,并未涉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D项错误。6(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

7、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等可知,中共此举是为了扩大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A、C两项所提到的历史事件与这一时间不符,故均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0)美国记

8、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A对:根据材料叙述可知,抗日根据地一个备受欺凌的农民,在得到了尊严、权利之后,就会“具有奋斗目标”,这说明其抗日热情因自身处境的改变而得到激发。B错:材料中的“减租减息”说明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C错: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

9、反封建,当时尚未完成。D错:题干材料所述情况出现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所以不能排除国民党的影响。8(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答案】C【解析】由材料内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表述的观点。由材料“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因

10、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可以同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反对共同的敌人。毛泽东的分析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C项正确。9(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力量及群众组织的巨大发展,相较于抗战初期,反映出

11、国共力量对比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共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统一战线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10(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答案】B【解析】B对: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中共中央要求对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尽快熟悉政治、经济和

12、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主要是因为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入城市,转向国家建设方面。材料中并未涉及土地改革,A项错误。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C项错误。“社会主义生产”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专项训练卷二 【精练微专题】计划用时:25分钟 题量:22题 满分:44分 实际用时: 测试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44分,每小题2分,共有22小题)微专题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广州2019调研测试,28)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

13、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英国提出的要求并未完全接受,而是制定相关政策仅给予有限的许可,这表明清政府尝试维护国家权益,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自由贸易问题,而不是国家领土主权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乃方准出口营生”可知清政府允许内地商民按照规定进行商业活动,说明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并未厉行,排除B项;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时已有协定关税的内容,材料中并未体现协定关税的内容,排除C项。2(天一大联考2019届二测,9

14、)1861年1月,清政府采纳恭亲王奕的建议,在北京设立专门的中央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这反映了清政府()A努力提高自身国际地位B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C顺应了外交形势的变化D竭力满足列强的侵华要求【答案】C【解析】题干中“在北京设立专门的中央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可知总理衙门是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机构,故选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排除A项;总理衙门的设立使中央机构开始被列强控制,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要求对外来侵略进行抵制,排除D项。3(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2019届二模,28)1858年4月,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订了“详尽”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时()A俄美为获取利益而支持清廷B英国极力对华进行侵略C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认识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美俄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联手进攻清朝的战争,所以这四个国家在侵华方针上是一致的,而咸丰帝要求区别对待说明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的认识,故选C项。4(安徽“江淮十校”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