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3)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2768780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5.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3)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3)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3)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3)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3)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3)(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湖南顺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坪塘中学项目二一六年七月目 录总 则1第一章 混凝土结构工程2第一节 钢筋工程2第二节 模板工程5第三节 混凝土工程10第二章 钢结构工程16第一节 焊接质量16第二节 钢结构安装20第三章 砌体工程22第四章 建筑屋面工程26第五章 房屋裂缝专项质量通病29第一节 混凝土结构裂缝30第二节 填充墙砌体裂缝36第三节 抹灰层裂纹38第六章 房屋渗漏专项质量通病40第一节 地下室防渗漏40第二节 外墙(外门窗)防渗漏44第三节 厨卫间防渗漏50第七章 装饰装修工程52第一节 抹灰工程52第二节 楼地面工程54第三节 饰面板(砖)工程58第四节 门窗

2、工程61第五节 幕墙工程64第六节 涂料工程67第七节 吊顶工程70总 则为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切实有效地防治工程质量通病,针对我公司下属在建工程的“多发病、常见病”认真分析,对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国家有关规范、标准为依据,特编制了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一、手册作为公司内部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办法和业务培训教材,在公司在建项目统一实施执行。各项目于工程开工前应组织参建各方(项目管理人员、专业分包及劳务分包单位等)成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管理小组,加强对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技术管理,督促参建各方制定相关的通病防治方案和实施细则,并严格监督落实和考核。

3、二、手册针对每项质量通病,分别介绍了通病的现象,分析了产生原因,并重点介绍了预控措施和治理方法。在质量通病控制中,工程(技术)部要从源头上做好防治工作,加强图纸会审和进场材料验收;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部位要加强技术交底和工序验收,对于违章操作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及时予以纠正。三、公司及项目要把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纳入质量控制目标,加强对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引导和服务,组织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检查、指导,一定要高度重视防治工程质量通病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质量工作方法,确保质量通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在编写时,力求做到通用性强、内容完整、简明扼要,手册内容如存在与国家现行规范和标准相抵触之处,应以国家的

4、规范和标准为准。为不断扩充完善手册,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注意总结经验,待施工工艺条件成熟时再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修订。第一章 混凝土结构工程第一节 钢筋工程一、电渣压力焊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一)现象:接头处轴线弯折或轴线偏心过大,焊包不匀,并有咬边、夹渣、未熔合等现象;钢筋夹持处烧伤。(二)原因分析:1、钢筋端部歪扭不直,清理不干净或端面不平;钢筋安装不正,轴线偏移,机具损坏,造成钢筋晃动和位移;焊接完成后,接头未经充分冷却;2、焊接工艺方法应用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操作技术不过关;3、焊剂装填不匀,或受潮。(三)防治措施1、焊接前应矫正或切除钢筋端部过于弯

5、折或扭曲的部分,并予以清除干净,钢筋端面应磨平;2、钢筋加工安装应由持证焊工进行,安装钢筋时要注意钢筋或夹具轴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钢筋是否安装牢固,过长的钢筋安装时应有置于同一水平面的延长架,如机具损坏,特别是焊接夹具垫块损坏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经验收合格后方准焊接;3、根据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CJ18)合理选择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焊接完成后,应视情况保持冷却12min后,待接头有足够的强度时再拆除机具或移动;4、焊工必须持有上岗证。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焊;5、焊接完成后必须坚持自检。对接头弯折和偏心超过标准的及未焊透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或采取

6、补强焊接措施;对脆性断裂的接头应按规定进行复验,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二、柱子纵向钢筋偏位(一)现象: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基础插筋和楼层柱子纵筋外伸部分常发生偏位情况。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及时进行纠偏处理(如图12、图13)。 图12 柱纵向钢筋间距偏差大,移位 图13 柱纵向钢筋间距均匀、无移位(二)原因分析:1、模板固定不牢,在施工过程中,时有碰撞柱模的情况,致使柱子纵筋与模板相对位置发生错动;2、因箍筋制作误差比较大,内包尺寸不符合要求,造成柱纵筋偏位,甚至整个柱子钢筋骨架发生扭曲现象;3、不重视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如垫块强度低被挤碎,垫块设置不均匀,数量少,垫块厚度不一致及与

7、纵筋绑扎不牢等问题影响纵筋偏位;4、施工人员随意摇动、踩踏、攀登已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使绑扎点松弛,纵筋偏位;5、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极易触动箍筋与纵筋,使钢筋受振错位;6、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筋往往被梁筋挤歪而偏位;7、施工中,有时将基础柱插筋连同底层柱筋一并绑扎安装,结果因钢筋过长,上部又缺少定位箍筋约束,整个骨架刚度差而晃动,造成偏位。(三)防治措施:1、设计时,应合理协调梁、柱、墙间相互尺寸关系。如柱、墙比梁边宽50至100mm,即以大包小,避免上下等宽情况的发生;2、按设计图纸要求将柱、墙断面尺寸线标在各层楼面上,然后把柱、墙从下层伸上来的纵筋,用两个箍筋或定位水平筋分别在本层楼面

8、标高及以上500mm处用柱箍点焊固定;2、基础部分插筋应为短筋插接,逐层接筋,并用定位箍筋固定;3、按设计要求正确制作箍筋,与柱子纵筋绑扎应牢固,绑点不得遗漏;4、柱、墙钢筋骨架侧面的垫块应绑扎牢固,所有垫块厚度应一致,并为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5、在梁柱交接处应用箍筋与柱纵向钢筋点焊固定,同时绑扎上部钢筋。三、钢筋直螺纹连接不规范(一)现象:钢筋连接丝头外露丝扣不符合规范规定,接头处套筒未拧紧,连接套筒开裂等。(二)原因分析:1、钢筋连接接头丝扣加工数量不够或过多,现场控制不严;2、施工人员不按要求操作,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接头连接后未采用力矩扳手及时检查;3、连接套筒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及规

9、范规定。(三)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钢筋接头丝扣加工质量,要求施工单位做好后台的交底和检查工作;2、连接套筒规格必须与钢筋一致,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3、检查钢筋接头质量时,根据钢筋规格抽查接头连接力矩拧紧值是否符合要求(如图16、图17);4、检查钢筋套筒连接型式检验报告,并做好过程中钢筋连接接头现场见证取样送检。丝扣长度不够,端头切割不平。 图16 直螺纹接头切割不平,四口长度不够 图17 直螺纹接头用通规和止规检验第二节 模板工程一、轴线位移(一)现象: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二)原因分析:1、模板翻样错误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

10、件未能按规定就位;2、构件轴线测放产生误差;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造成模板位移;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三)防治措施:1、要求施工单位将复杂部位的模板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以此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相关人员要审核模板加工图及技术交底;2、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复核验收,确

11、认无误后方可同意模板安装;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模板底部位置准确;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二、标高偏差(一)现象:测量检查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或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二)原因分析:1、楼层无标高

12、控制点或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或标记有误差;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4、楼梯踏步或降板等部位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等。(三)防治措施:1、每层要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要经常对标高标记进行复核,严格按标记施工;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积误差,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3个(可按实际情况增加),以便复核;4、楼梯踏步或降板处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三、结构变形(一)现象: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二)原

13、因分析:1、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2、组合小钢模,未按规定设置连接件,造成模板整体性差;3、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4、竖向承重支撑的地基土未夯实,未垫平板,支承处地基下沉;5、门窗洞口内模处顶撑不牢固,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6、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胀模;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8、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模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导致模板变形。(三)防治措施: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

14、工荷载、混凝土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如图18);图18 模板支撑系统倒塌2、 支撑底部若为回填土方地基,应先按规定夯实,设置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3、组合小钢模拼装时,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4、梁、墙模板上口必须设临时顶撑,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由于砼浇筑时有胀力,设置顶撑时其长度可率小于梁、墙宽度; 5、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6、对于跨度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

15、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四、接缝不严(一)现象:由于模板接缝不严,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如图19),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图19 模板支撑不牢固,拼缝不严(二)原因分析:1、模板翻样不准确,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2、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接缝措施不当;3、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三)防治措施:1、要求施工单位认真翻样,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质量意识;2、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充分吸水;3、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框外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4、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合理(可采用双面胶纸),不能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5、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缝间加双面胶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