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624519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心得)之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音乐(心得)之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音乐(心得)之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音乐(心得)之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音乐(心得)之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乐(心得)之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心得)之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乐论文之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 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本文着重论述音乐欣赏的作用、特征,音乐欣赏过程以及有效指导学生音乐欣赏,加强审美教育等问题。一、音乐欣赏概述(一)音乐欣赏的作用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态度和训练审美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为基本目的的。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教

2、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学生歌唱及欣赏(音乐)的审美情感。”1音乐欣赏是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强有力的手段。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1.陶冶情操,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丰富和满足。音乐欣赏是最令人欣慰的,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人类创造音乐的美好感情,保持、唤起人类崇高的道德情感,使身心得到健康协调地发展,使他们更加聪明,并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更大的满足。音乐欣赏在中小学学生精神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据调查,在北京城乡22所中小学960人中喜欢和非常喜欢音乐的人占总人数的71.4%。2.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谁领会、接受、理解音乐艺术越深,谁的精神(感情

3、)生活就越丰富,谁的生活就越有意义。音乐欣赏教学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外部听觉训练达到丰富内心情感、意识的目的。在中小学音乐欣赏中领会、接受、理解音乐,要求能够分析和描述所欣赏的音乐作品,能够以恰当的标准评价及音乐表演,最终达到能分析音乐基本要素与音乐作品独创性、表现力的关系,能理解音乐作品唤起情感和情绪所使用的音乐表现手段的目的。3.提高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吸引他们喜爱音乐、参与音乐活动,并对他们实施审美教育。音乐欣赏活动可以组织和调动更多的人投入音乐生活。音乐使人更易于动情,它不受其他音乐形式、设备、技术和生理条件的限制,只要有一定的听力,每个人都可以欣赏音乐,享受音乐的美。音乐欣赏可以引起

4、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便于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音乐欣赏学习具有题材广、体裁多、容量大、方法灵活的特点。它寓知识于音乐,在开阔学生音乐视野上可以发挥巨大作用。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音乐作品,必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知识、风土人情等的方方面面,还要接触各历史时期、各文化圈及许多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等。可以说,音乐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小百科全书”。通过欣赏音乐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二)音乐欣赏的特点1.主观色彩。音乐主要诉之于感情,而情感又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而,欣赏音乐是一个复杂的感情与理性的综合过程,必然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音乐欣赏时,必然要进一步

5、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创作活动和生活态度等;必然要分析音乐中创作、表演手法及音乐表现手段的运用;必然要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风格、文化、历史背景;等等。这些都需主观理智因素的介入。2.情感效应。音乐信息从功能上说具有弥散性,它是一种多功能重叠信息,对欣赏者激起种种生理的、心理的效应。这就是音乐欣赏中的情感效应。当学生为音乐作品感动而产生共鸣时,他们几乎与音乐浑然一体,达到忘我的状态。乐曲中的感情,全部转化为自身的体验,得到高度的审美享受。正如元曲选序作者臧晋叔所说,使欣赏者“宛若身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慕者色飞”。2二、音乐欣赏过程音乐欣赏,是一个包括感知、

6、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动态的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的层次性。音乐欣赏学习过程可参照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3一书中对“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的划分,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等三个阶段,如下图示:(一)音乐审美直觉阶段审美直觉是审美与艺术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在音乐审美直觉阶段存在着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注意和感知等心理因素。1.音乐审美注意。审美注意-审美期待审美态度,这是对音乐审美对象形成审美态度的过程。最初是对音乐审美对象的关注,引起审美注意。审美注意指审美心理活动对一定审美对象的

7、指向和集中,是审美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接着产生对该对象萌发一种追求憧憬,一种朦胧兴奋审美期待。它能强化学生审美驱动力,激起审美热情,进入角色,从“实用态度”转化为审美态度。影响学生审美的因素有两方面。其一,一定有冗余度。冗余度指欣赏者对作品熟悉的程度。当学生对某作品极为熟悉时,这首作品对他来说变是冗余度高。反之,当学生对某音乐作品的作品风格、演奏风格感到陌生时,这首音乐作品冗余度就低。若作品对学生是极其复杂新奇时,学生的喜爱反应处于负值水平,随着多次聆听,音乐作品对他们由复杂新奇走向熟悉的偏好、喜爱等反应渐渐达到最高点。其二,学生的审美心境、情趣和观念。学生心境欠佳或审美对象不符学生的审美情趣

8、与观念,都会影响学生的审美注意。2.音响感知。音乐的表现力来自悦耳动听的音响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音乐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和前提。人耳听到音乐信号的瞬息,大脑听觉中枢立即将这个信息与记忆库中的信号相比较而感觉出这个信号的特征和美丑。由于知觉的参与,欣赏音乐不再是孤立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的听辨,而是对音乐完整乐曲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音响感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例如,对乐曲轻重缓急与节拍律动周期的感受。学生内心节律迎合音乐节律就会产生同步效应。音响感知的深层次,是对乐曲的整体感受,包括乐曲结构、旋律走向、织体组合、音色变化的审美感知。3.通感。通感是指艺术活动中多种感觉,彼此联系、互相感应,相互渗

9、透或迁移的心理现象。悦耳的歌声字正腔圆就像一串珍珠,使人产生视觉形象和触觉感受,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效果。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通过通感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深化音乐审美感受。音乐审美直觉阶段,涉及美感直觉的问题。综合研究成果表明,美感直觉过程是很复杂的,是模糊性、可感性、无意识与知觉意象、表象意象的交织,它还未达到形成意识、观念和明确形象的地步。正是出于它是可感性形象与模糊形象的交替,因之它充满了艺术的魅力。(二)音乐审美体验阶段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体验,在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像、联想和情感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想象和联想。音乐对客观世界的描绘,直接呈现出

10、来的只是一种声音形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像,才能把声音转化为一种客观世界的形象和意境。(1)从作品内容想像作曲家的意图。这种想像,基本上不超越原作品含有的信息意图,学生自由生发的想像成分较少。其音乐作品包括描绘性音乐,如钢琴曲战台风;情节性音乐,如交响诗嘎达梅林;以及情节性强的叙事性音乐作品,如舞剧天鹅湖音乐等。学生可以从音乐的自然信号中去联想,通过标题提示去联想,通过曲调信号模式化(如哀乐就成为一种信号模式)去感觉,将乐曲的情节描绘比拟为另一情节描绘去感觉,等等。(2)在音乐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像,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如唐代诗人李颀欣赏音乐的诗作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所记:“空山百鸟散还

11、合,万里无云阴且睛。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坠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4这段文字以诗人赏乐的奇特想像,浮想联翩,生动地描绘了琴曲的哀怨感人。(3)以音乐作品的情境诱发自由想像。欣赏那些较为抽象、情境模糊的音乐作品(如无标题音乐)时,为了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就需要欣赏者展开自由想像。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生动地描写了小克利斯朵夫欣赏音乐时那种无拘无束的想象。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欣赏活动包括欣赏者的创造性。2.情感体验。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交流过程。情感体验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深刻和

12、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为求得情感体验的步步深入,一方面要悉心倾听音乐;另一方面要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体裁形式的表现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求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把握。音乐审美欣赏在审美体验阶段,情感体验更深刻更丰富。学生随着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他们的审美情感得到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加上想像、联想的推动和促进,使审美情感变得更加强烈和深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说明优美动人的歌声,强烈地激发听众的情感体验,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听觉记忆和审美感受。(三)音乐欣赏审美升华阶段审美升华,实现作品与学生“物我两忘,心神合一”,发生共鸣和顿悟,使学生

13、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音乐欣赏的审美升华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像、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1.理解与顿悟。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情感体验,也需要准确、深刻的理解认识。只有二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才能到达音乐欣赏审美升华的境界。这时,对音乐形式的感知,是在理性认识指引下对音响及其组合形式的完整欣赏。对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的体验,也是在理性的指引下更深刻更明晰的怀古体验和想像联想。同时,又由于了解了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和社会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音乐艺术作品深层次的无穷意蕴,大多蕴含在一定的形式之中,具有多义性和模

14、糊性。要把握这种“弦外之音”,需要引导学生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意境中,理解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获得顿悟,使审美感受得以理性的升华。2.共鸣。音乐欣赏情感体验的极致是情感共鸣。共鸣是感觉、知觉、想像、情感、思维,特别是想像心理功能在欣赏对象的刺激和诱导下交织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美感心态。没有情感激发,也就没有想像的展开,没有想像就没有音乐欣赏,更没有共鸣的产生。正如,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已则嗟讽,惜我则沮弃”5秉性慷慨的人听到悲壮的声音而赞赏不已,有涵养的人看到含蓄的作品便手舞足蹈;喜欢浮华的人观赏华丽的篇章就兴

15、高采烈,爱好猎奇的人,接触到新奇的作品便感奋起来。这就是共鸣。三、音乐欣赏教学应注意问题(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倾听音乐美国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倾听音乐是反复的,要多听几次,要有分析地听。通过欣赏音乐拨动学生的心弦,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通过倾听音乐,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要创造条件,使聆听与生活紧密结合,将好的音乐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校应当为学生定期或随时创造欣赏优秀音乐作品的机会。组织学生倾听音乐,要考虑年龄特征。对于低年级学生聆听时间要短,或者是听曲子的一部分。同时,要加强聆听前后的

16、指导,以帮助并吸引学生理解音乐并产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多听,包括多听各种音乐,不断扩大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兴趣,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6我国音乐家朱践耳提出;“我认为理论家、音乐家、作曲家都具有三副耳朵;一副是听古典音乐的;一副是听现代音乐的;一副是听民间音乐、民族音乐的。”他不说,还应该增加一副听流行音乐的耳朵。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对于增进对音乐的爱好、兴趣,对从比较与鉴别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很有裨益。当前我国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着热衷流行通俗音乐的倾向,他们只喜欢这一种类型的音乐,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