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61918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说明“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人文性”也成为语文课程重要的时代标志,它赋予了语文教学更多的任务和内涵。为此,在面向新世纪人才需要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什么是人文素质 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统称为人文科学。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

2、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外优秀文化的科目之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如何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培养,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陶冶性灵、张扬个性、塑造人格、培育创新上下功夫,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我认为可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一)提高教师素质乌申斯基说“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

3、能养成性格。”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除了受家长影响外,也经常把自己亲近的老师当作模仿的对象。在魏巍我的老师中,学生不仅喜欢听老师的朗诵,连老师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就因为蔡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至善至美的。这种性格影响如春风化雨,是润物无声的。所以,教师要求学生有的,你要先有;要求学生做到的,你要先做到,这种身教胜过百遍千遍的言传。 1、要更新观念。过去,我们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性,认为每一个学段都应该系统地教给学生知识,都应该照顾到各个知识段,学段与学段之间知识上要衔接紧密。这样一来,课时有限,传授的知识又多,所以只能抓紧每一个45分钟向学生灌输,使学生成了灌装知识的“

4、容器”。这种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思想和情感,使学生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呆子”,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现在,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唯知识论”、“唯教师论”的传统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的语文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语文知识,而是从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坐在我们面前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有各自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追求,作为教师要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负责。这是学校作为“人才加工厂”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绝不能只加工高分低能的人才,更不能再加工出像马加爵那样缺乏人文素质的人才,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思

5、想放在第一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2、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优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拓展学科以外的广博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广”,更要明确教师知识结构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学科教法知识的应用上来, 转移到了研究学生的学法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用全新的视角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教学艺术,提高育人能力。 3、做一个情感丰富的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渗透的过程。最好的方法

6、是以情感情,即在学生、作者与教师三者之间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很难想象,一个感情麻木、上课毫无激情,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的老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的情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教师应用他充沛的感情,飞扬的激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必须对学生充满爱心,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的“身教”

7、是学生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二)发掘人文底蕴 1、科学整合教材。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人文精神在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资源。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人文底蕴和时代气息,以真的情感、善的内容、美的形式寄寓着作家高雅的审美情趣,崇高的理想信念,伟大的人格追求。培育人文素质,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优化,充分发掘作品的深层底蕴,用作家对社会、人生、人性的评判与沉思烛照学生心灵,用人文精神的雨露滋润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的人文观念、人文情怀、人文品质,以达到“见贤思齐”的目的。 2、打通知识壁垒。语文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渗透性。实现学科的合作交叉和渗透,拓展语

8、文教学的空间,促进学生内在世界、自我能力的发展,应当是一以贯之的课堂教学理念。为此,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资源的创造者,打通各学科的知识壁垒,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使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积淀和思想交融,创造并传递积极的文化观、人生观、创造观,使教材中人文底蕴内化为学生个体素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如:教师之友编辑干国强老师在教授斑羚飞渡一文时,充分挖掘文本资源,为了探究面临危险境遇时刻的人类表现和道德层次,依次引入了日本和我国古代的“弃老”、“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克拉玛依大火等递增性质的事件。这些事件,深入到人性的高度来探讨危难,

9、研究真知,激发起了学生对于“规则、文明与野蛮”、“个体生命尊严”、“敬畏生命”等问题的深刻思考。这种渗透就是基于对教材人文底蕴的挖掘,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拓展,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在教学少年中国说时,搜集了有关梁启超的事迹和思想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向学生作展示和介绍,激发了学生对这位寄予兴国希望于少年的改良主义政治家兼学者的敬仰之情。与此同时,我又介绍了同事王老师在寒假期间去天津参观梁启超故居的经历:在人们穿梭于繁华商场和大型超市、奔走于亲朋好友之间时,梁启超的故居却冷冷清清,门外无车马,室内除了管理员别无他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在启发学生探寻根源的同时,也使他

10、们在失落中找到了作为天津市民的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往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而今,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1、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该从人的角度去认识并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应拥有的人格尊严、权利,而不能把学生物化为记忆知识的机械式应试工具。教师的讽刺、挖苦、体罚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该把学生当成与自己一样的人,给予应有的尊重。其次,在学生面前,

11、教师不必为了树立自己的教学权威而着意掩饰自己的错误或缺点,把自己装扮成完美无缺、无所不知的人。实际上,这种刻意装饰、居高临下的态度,不仅使师生难以沟通,而且让学生对老师更加敬而远之。不能“亲其师”,怎能“信其道”呢?教师要勇于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经验感受向学生表露,学生就会感到老师平易坦诚,容易接近,把老师当做朋友。要知道,成功而适当的表露可以模糊师生的角色界线,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当他们愿意把自己内心世界打开时,你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有效的教学是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再次,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有素养的教师,要

12、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承认学生中知识、智力水平等发展的不平衡,允许学生参与程度的快慢不一。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课堂上既要让先进学生吃饱,又要让学困生吃好。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创设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优势。例如提问,设计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也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动口。如有的学生擅长朗读,可以让他多朗读;有的学生擅长表演,可以让他参加课本剧的表演;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就多让他上黑板上做练习,等等。总之,尽量挖掘他们的长处,多给他们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有所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人格上的

13、平等与尊重。 2、正确认识课堂上的自由和民主。自由、民主并不是教师“大撒把”,把一切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说了算。而是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心灵上的沟通,彼此理解,彼此信赖,彼此合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观念上放下自己,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就像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在驯化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总是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的受教育者诞生。同时,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议:他应当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这是一个往来不绝的连续过程。这是一个谦逊的和创造性的运动,在这里教

14、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必须参加。”如在阅读教学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征求学生的意见,喜欢怎样上,不喜欢怎样上,教师据此对教案作适当调整。我在教授窗一课时,把爱的奉献这首歌作为礼物送给那位后靠窗的病人,并且选择了几幅生活中美丽的图片配合歌曲,以求激起病人及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有的学生说,如果把画面做成有动感效果的就更好了。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并请学生和我一起修改,使课件更加合理、更具美感。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既加深了师生的沟通,又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陶冶了学生向善向美的情操,可谓一举多得。 3、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过

15、程中,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袁行霈先生也曾说过:“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

16、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夏洛克在学生眼中既可能是吝啬、残忍、令人生厌的高利贷者,也可能是被孤立、值得理解与同情的犹太人。关雎中那个痴情的男子既可能成为学生心目中为爱执著的偶像,也可能被认为是“死心眼儿”,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迂人。这要看学生的文化积累与感悟体验了,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倡导阅读的个性化,就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4、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课程标准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