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61703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心得)之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心得)之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心得)之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心得)之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心得)之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心得)之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心得)之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论文之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朗读法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让他们去细细品味。如在范读珍珠鸟时,教师用语调、表情的变化来传导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范读一遍,就能够胜于很长时间的讲解。尤其是有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高妙之处,就能通过清朗的范读,让学生有兴趣的心领神会。在教学中,除了范读外,还可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学生朗读使教师与学生跟教材的距离均衡,通过分角色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贴近教材,感受文章节奏。如上陈毅市长可运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以语言的形象感染力剌激于

2、学生兴趣的神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悉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情节,初步把握住人物性格,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出文章所蕴含着的深刻的社会内涵。二、想象法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等句,强调了人的思维力、想象力之奇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知识的接受,又点燃了学生热情的火花。教五月的青岛时,在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后,教师有表情的朗读,让学生闭目,发挥想象、调动听觉、嗅觉、味觉来感知五月青岛的景色美、人情美、意境美。在这篇文章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谐的意境都渗透着作者对自然乃至人生的审美观照,学生由对其境的赞叹而“入其境”,进而“会其意”。领悟到作者借景

3、抒情。五月的青岛是美的,但过了五月,青岛的美就将失去意义。教小桔灯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如果当年的小姑娘还健在,她现在可能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你去采访她,她的外貌、言行、家庭等可能有哪些变化。学生们立即来了兴致,设想小姑娘的现状,不仅对原文有了进一步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三、表演法让学生扮配课文中的人物,亲自感受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生动、直观的理解。如在上“晏子使楚”两则时,先让各组根据课文内容,参考文下注释,自行排练,然后抽签表演。台上的同学表演非常符合课文内容,文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均用逼真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台下的同学眉飞色舞、全神贯注、如临其

4、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通过表演法不仅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对这篇文言文进行了整体,宏观上的把握。又因虚词较枯燥抽象,可挑选六位同学分别扮演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运用动作、语言、表情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帮助记忆。四、比较法所谓比较法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也就是求同辨异法。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让学生找出同类型不同文章在同容和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点,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开拓思维空间,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比如“今”匆匆两篇文章属于同一题材:“劝人惜时”,但在写法上有区别,“今”是议论文,注重以理服人,语言概括抽象,而匆匆是

5、抒情散文,注重以情感人,语言形象生动。这样求同辨异,对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帮助。又如讲孔乙已时,将孔乙已和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二者性格的不同,进而指出两种性格差异的社会根源,让学生明白孔乙已的性格是特殊时期封建社会的产物。鲜明的对比,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思考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五、悬念法悬念是指人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往往使人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需求。悬念所造成的这种“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注意力加倍集中,求知欲尤为旺盛,思维更加敏捷。如教愚公移山时可问:“愚公在条件如此简陋的情况下,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移六七百里的大山,不

6、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根据以理服人,以此来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深入思索,最后得出结论:愚公并不愚而是大智若愚。又如上桃花源记时,可这样问学生:“成语桃花源记最初出自本文,它在今天是什么的代名词?在文章中,它又有什么意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当然提出的问题应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相协调。过难,学生会困惑沮丧;过浅,学生会厌烦失望。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艺术调控,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对所学的内容给以关注。六、故事法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生动有趣的东西。挑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既丰富课文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如在

7、讲解五月的青岛时,插入“人面桃花”的典故,某日唐朝诗人崔护到野外游玩,碰到了一位少女,对她很有好感。一年后旧地重游,少女却不知影踪。于是写下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自然过渡到下文对少女的描写,又如教复习标点符号时,可用这样一个小故事来说明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古时候,有个人很吝啬,于是他朋友来他家做客,有意教训他,一连住了好几天,主人很心疼,一天,适逢下雨,主人写下一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客人灵机一动,修改了标点符号: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完全相反。客人以此为由,继续留在他家做客。”学生们因此产生把标点符号学好的想法,学习有了动力。七、音乐法音乐能提高人的鉴

8、赏水平,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推动人们奋发向上。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在上课前或在上课过程中,先放一首与课文基调意境相对应的乐曲,渲染气氛,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在讲暮春前,可让学生听祖国歌的乐曲,那欢快生动的节奏,优美动听的旋律,把同学们带入到美好校园生活的回忆,给人以激励,使他们完全进入到课文情境之中。又如在上高尔基的海燕中,可放钢琴曲命运,那缓急高低变化的节奏,使学生仿佛看到了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的变化,以及海燕面对挑战、勇敢地搏击的景象。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课文情境,从而能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涵。这里主要列出七种,当然还有很多。如思辩法,就是运用学生逆反心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求异思维,让学生在辨论、演讲中提高自身能力。竞争法就是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