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27599878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 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B. 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 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 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朝各诸侯国与王室是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西周则通过分封亲族、盟友,建立诸侯国,受分封的诸侯国实际上是由周王室控制的领属地。与商朝相比,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臣属关系更

2、加明确,所以周朝的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的权力没有达到高度集中的地步,没有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故A项排除。从历史发展看,周朝的分封制并没有很好地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故B项排除。周朝的分封制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排除。2.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由此可知A. 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B. 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 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D. 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为不同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其路

3、线有所变更;但是,根据所学可知,从汉朝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与丝路西方的国家间的交流没有完全中断过,由此可知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可知,河西走廊不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故A项排除。材料中只反映了南北朝和宋夏时代河西走廊动乱,不能得出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故C项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由于受政局的影响,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有所变更,D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3.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十人为进士;复于百数十人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由此可知

4、科举制A. 能够选拔优秀人才B. 逐级考试逐层选才C. 选才任用比例很高D. 官员选任公平公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此其选之精也”可得出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科举制选拔人才的程序,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才比例不高,而且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具体人事安排,故C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举制人才选拔的公平性,而且科举制只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故D项排除。4.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

5、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这说明理学A. 强化了周孔之道B. 颠覆了传统价值观C. 削弱了孔子地位D. 丰富了儒学的内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可知宋代理学对孔子形象的重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改变为”可知宋代理学弱化了周孔之道,而不是强化,故A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传统价值观的前后对比,不能得出理学颠覆了传统价值观的结

6、论,故B项排除。根据材料可知理学强化了孔子地位,而不是削弱,故C项排除。5.宋代衣冠更易,不体旧规,斗美夸丽,统治者厌见,故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理念。清军入关时,要求国人剃发蓄辫,推广旗服。由此可见A. 宋清统治者都重视服饰变革B. 政治统治与日常生活相关联C. 服饰变革推动政治理念变化D. 清王朝继承了宋代执政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统治者厌见,故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理念。清军入关时,要求服”可知,统治者的政治需求直接影响民众普通的日常生活,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宋清统治者重视政治控制而绝非单纯的服饰变革, 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这是政治理念变化在推动服饰变革而

7、非服饰变革推动政治理念变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宋代与清王朝执政理念的差异,故D项排除。6.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保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A. 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B. 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C. 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D. 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知,即便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明清之际,传统“学而优则仕”

8、的价值观仍在影响着商人的价值观,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知,购置土地并不是商人财富的主要用途,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这是商人在通过经商来致仕而非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故B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对古代商业发展脉络的相关提及,而且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在清前期的史料中,江南乡村妇女“簪必金铛,衣必锦绣”的记载不少;而近代史料在对江南农村的描述中很少有此类“奢侈”现象。由此,推断合理的是A. 近代江南地区经济的衰退B. 近代社会对下层民众的生活不是很重视C. 清前期的史料记载不真实D. 近代史料更关注社会动荡下农村的贫困【答案】D【解析】【详

9、解】根据材料“江南乡村妇女著必金挡,衣必锦绣的记载不少”“而近代史料在对江南农村的描述中很少有此类奢侈现象”可知,相比封建社会的,近代史料更加关注动荡社会之下农村的贫困,故D项正确;根据常识,在没有天灾、战乱等因素困扰的情况下,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难出现衰退的情况,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对比很容易看出,相比清朝时期的农村记载,近代社会对下层民众的生活显得更为重视,故B项排除;仅仅根据材料信息,我们无从判断清朝史料记载的真伪性,故C项排除。8.辛丑条约签订后,士大夫们对严复天演论的解读,逐渐指向革命。这说明A. 严复主张资产阶级革命B. 达尔文进化论直接影响广大国人C. 时局变化影响思想变迁D.

10、适者生存思想必然推动革命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改良在近代中国已无出路,因而士大夫阶级开始日益倾向革命,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严复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而非革命派,故A项排除;根据常识,士大夫阶级并不等于广大国人,故B项排除;“适者生存思想必然推动革命发展”这种说法属于绝对化错误,故D项排除。9.清末民初政府在军队、警察、学生中推行西式礼服因制作西式礼服最适合的布料是进口呢绒,造成传统丝绸销量骤减,引发了商界的“提倡国货运动”。为此,民国政府规定西式礼服皆须用国产布帛。这说明A. 经济因素阻碍了学习西方B. 传统与进步斗争激烈C

11、. 向西方学习应该符合国情D. 政府与民众矛盾重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推行西式礼服因制作西式礼服最适合的布料是进口呢绒,造成传统丝绸销量骤减”“民国政府规定西式礼服皆须用国产布帛”可以分析出,向西方学习应该与国情相符合,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并没有因经济因素而动摇退步,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传统与进步的斗争,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故D项排除。10.黄埔军校招考新生的录取率,1935年仅为7%,而1940年则高达80%以上;1937年黄埔军校的报考标准从高中毕业降为初中毕业甚至肆业。这些变化反映了A. 战争形势需要大量的军

12、事人才B. 黄埔学员的素质不断提升C. 黄埔军校培训能力的大幅提升D. 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下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黄埔军校的录取率之所以出现激增的趋势,与当时全面抗日局面的出现有着极大地关联,故选A项;黄埔军校出现新生录取率激增且报考标准大幅降低,只能使黄埔学员的素质下降而非提升,故B项排除;根据常识,材料主要反映了黄埔军校招生的录取率和报考标准,没有涉及黄埔军校的培训能力,故C项排除;黄埔学员的素质代表代表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排除。11.下面两图中的中国外交活动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A. 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C. 促进区域性国际组织

13、的交流合作D. 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无论是1979年邓小平访美还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都是中国外交活动中的主动选择和求同存异的表现,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中国不同时期的两次外交活动都并没有联合国的参与,故 A项排除;根据常识,美国并不是中国的邻国,故B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访美并没有促成两国建立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故C项排除。12.肖开文(新牌子的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参与了下图所示的换牌事件,他说:“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 当时“左”倾思想仍然存在B. 向阳乡走

14、在对外开放的前列C. 肖开文是保守者的代表D. 农村改革处于深化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呈现的换牌事件以及当事人(肖开文)的表态“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可知,“文革”以来极“左”思潮在人们心中依旧根深蒂固,故A项正确;换牌子并不等于对外开放,故B项排除;根据材料与所学,肖开文属于改革派而非保守者,故C项排除;根据所学,在材料显示的时期内,农村的改革开放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故D项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中国沿江沿海地区(距离铁路、大河两天行程以内,而便于对外贸易的地区也在内)是近代中国的精华地区,而内地则是落后地区。近代人才、资金纷纷流

15、向精华地区,致使城乡分化更为严重,从而形成双元经济。双元经济的形成,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关,更是近代列强入侵造成经济发展区域性失衡的产物。同时,精华地区农业自给能力较高,就算需要引入粮食、原料等,也往往基于交通和产品质量考虑而选择进口。当时人挑畜驮水运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在此低速低效的情况下,精华地区海运业的兴盛更具优势。加之战乱频繁,使精华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分化更甚。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晚清经济的起步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跨区城经济交流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进步明显,这为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推动了我国陆海空立体交通的迅猛发展。在国内交通方面,近年来我国高铁和农村小公路都有很大发展。高铁开通增强了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使经济要素由沿途地级市向中心城市转移,这种高铁的“虹吸效应,”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以及第二、第三产业上,而对中西部地区和第一产业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在公路建设上则能弥补这一不足,特别是县级公路,户户通水泥小公路或便民道则对“三农”帮助比较大,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摘编自张克中、陶东杰的(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分布的效应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双元经济现象出现和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