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新教案第四单元

上传人:铁**** 文档编号:12751953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6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新教案第四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新教案第四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新教案第四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新教案第四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新教案第四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新教案第四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新教案第四单元(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授课提要课时 9古诗三首从军行融情于景,表现了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及强烈的爱国之情。3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本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2 11军神本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 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2 12*清贫本文是革命传统名篇,主要

2、写了方志敏身为我党领导人却一生清贫,被捕时身无分文的故事。1 习作: 他_了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2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词句段运用: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写人物与平时不同表现的表达效果,并照样子写一写。书写提示: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日积月累:朗读、背诵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教法与学法本单元的训练要素有:(1)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有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

3、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从中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授课方法探究 9古诗三首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10青山处处埋忠骨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11军神让学生自主找出文章中对刘伯承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正面描写:抓住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主线,读懂描写刘伯承的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侧面描写:感悟文中着重写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坚强意志的写作方法。 12*清贫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运用动作、语言、神

4、态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教学过程典案9古 诗 三 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从军行【课时目标】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句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边塞

5、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有的展示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2.解释“从军行”。“从军行”即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3.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二、品诗句,明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2)通过朗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

6、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前提,此环节给了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此环节还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三、想意境,悟诗情。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

7、门关。”(1)指名读,说说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2)透过这两句诗,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透过“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孤城”“遥望”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读出孤寂的语气。(4)假如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5)过渡语: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2.“黄沙百

8、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1)“黄沙”“百战”“穿金甲”分别说明了什么?“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战斗时间之长。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品读第三句,读出低深、忧郁的语气。(2)指导朗读:尽管金甲磨穿了,但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没有被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齐读末句,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3

9、.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1)一、二句的景物描写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4.配乐朗诵,背诵。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四、拓展延伸。1.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感受到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的战士们的英雄

10、气概和爱国情怀。2.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设计意图: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并自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这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板书设计】从军行边塞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战斗之苦抒发感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决心之坚第二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时目标】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

11、一、直接导入,认识作者,理解诗题。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诗人陆游。(板书:陆游)2.陆游简介。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创作读歌很多,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教师板书诗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题,注意朗读节奏。5.题目意思:在这秋风习习的清晨,诗人有心事,他辗转反侧睡不着,起床走出篱门,迎着凉风,写下了这首诗。设计意图:理解题目,针对课题质疑,设置悬念,走入文本的学习。二、读通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1.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如果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也读出来,就更好了。2.指多

12、名学生读。3.齐读整首诗。设计意图:只有读准古诗,才能更好地学习古诗的意思。三、理解古诗意思。1.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在这漫漫长夜,诗人为什么睡不着了吧!他在想什么呢?2.学生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古诗意思。(先自学,再交流)3.学生汇报: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四、品悟诗情。1.前两句: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1)师:诗人笔下的黄河、华山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生自由读前两句诗,边读边想。(2)指名学生说黄河

13、、华山给自己的感受,分别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讲解:“摩”,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讲解“摩”的字义,扩词。(3)师:想想黄河真的是三万里那么长,华山真的是五千仞那么高吗?这里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生回答夸张)师:这是古诗中常见的写法,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虚指,这种虚指方法的运用,让黄河与华山的豪迈气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谁能不慨叹这河山的壮美呢!(板书:壮美河山)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读出心中的赞美,读出黄河和华山的气势。(4)学生多次读,指导学生读出气势。(5)我们一起看一看这奔腾不息的黄河,巍峨高耸的华山,看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播放一组画面)

14、(6)学生汇报,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前两句诗。设计意图:抓住“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体会祖国的壮丽河山。2.后两句: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1)出示时代背景:公元1126年,当时陆游只有2岁,金兵南下,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汴州被占,北宋从此灭亡。康王赵构躲过这场劫难,逃到了杭州,建立小朝廷,称为南宋。赵构软弱无能,不肯收复中原,不顾中原百姓的苦难生活,只顾每天饮酒作乐。(2)师:陆游2岁时,奔腾的黄河,巍峨的华山大片的中原领土沦陷敌手(板书:沦陷),陆游68岁时写下了这首诗。当你了解了这段历史,你觉得南宋的统治者会去收复这壮丽河山吗?(不会!)师:现在当你再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心里有什么

15、感想?生:很悲愤,祖国的山河被金兵侵占了,而当权者却不思收复。(3)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写黄河、华山了吧?诗人是在借景抒情,借景物抒发了自己的忧国情怀。(板书:忧国)(4)师:诗人想到了祖国的山河,还想到了谁?生:遗民。师:遗民是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5)北宋的遗民在流泪这一滴滴的泪是怎样的泪啊?(板书:泪)生:是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祖国的泪,是不甘心任人宰割的泪。师:这一滴滴泪,怎不让诗人陆游为遗民的命运担忧!(板书:忧民)(6)同学们,此时不仅是遗民在流泪,诗人在流泪,我们的心也在流泪,请再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7)总结:黄河向大海悲泣,华山向苍天哭诉,遗民在向南宋朝廷军队哭诉。请再读古诗。设计意图:补充资料,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五、升华情感,拓展阅读。1.师:是呀,山河在望,诗人在望,老百姓在望,他们多么希望南宋的军队能来解救他们呀!可一年过去了生读:南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