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480663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陈维维1, 李艺2(1. 南京晓庄学院信息技术系, 江苏南京210017; 2.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江苏南京210097)摘要 在新的人才评价指标中, 信息素养将会占有相当大的权重。本文从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和层次出发, 尝试提出了不同层次信息素养培养的一般要求和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思路。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培养;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不仅会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而且将影响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一、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图1信息素养的内涵示

2、意图“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一词早在1974 年就已被提出, 当时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 指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 随着对信息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也说法不一。经过分析综合, 我们把信息素养界定为“个体(人) 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图解为图1。从横向上来看, 信息素养可以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

3、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方面。其中, 信息意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 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这要求个体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信息的作用, 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信息素养的基础, 指的是对信息学的了解和对信源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上来说, 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从广义上来讲,除了上述能力以外, 还应该包涵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等间接能力。信息道德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 指的是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

4、理规范, 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因此, 无论个体的信息意识如何强烈, 信息知识如何丰富, 信息能力如何强,如果他将其才能用在违法犯罪上, 那么他的信息素养是非常低下的。二、信息素养的层次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从纵向上, 我们可以把信息素养分成三个层次, 即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如图2 所示。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所有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它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 因此是三个层次中最浅的一个层次,也是对其信息能力要求最低的一个层次, 但它却是培养另两个层次信息素养的基础; 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则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从事一

5、定职业、承担一定工作或者陶冶自己的情操所应具有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在三个层次当中, 它的要求处于中间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教学、工作的人如教师、会计等必须具有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 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开发或设计新的信息系统供他人利用, 以服务大众和社会为目的的高层次素养。所以是要求最高、培养难度最大的层次, 如计算机系统设计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等必须具有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图2信息素养的层次三、信息素养培养的一般要求综合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层次, 笔者尝试给出对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在不同的方面提出的一些基本要求。如下表所示。四、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

6、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时间还不是很长, 再加上我国经济欠发达, 信息技术产品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村百姓来说还是“休闲的奢侈品”, 尚未能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国人的整体信息素养并不高。所以, 我们可以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来考虑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一) 从纵向信息素养的层次出发目前, 我国大多数学生在学前阶段(大约7 岁以前) 对信息技术不知或知之甚少, 中小学生基本上处于信息素养的缺乏状态。所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

7、响。” 1 由此可以看出, 教育部指导纲要的要求实际上正是一种缺失状态的要求, 是对信息社会里人们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进行“补课”或“扫盲”。当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 如果学生在入学前或低年级时就达到了这一要求, 那么, 中小学信息素养的培养就应当向着更高的层次即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发展。另外, 考虑到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信息素养又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这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 否则“欲速则不达”。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 也存在着水平的差异, 对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 可以加以引导, 追求更高层次的信息素养,尽可能“因材

8、施教”。(二) 从横向信息素养的内涵出发从横向上看, 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当涵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个方面, 可以通过以下“四结合”的途径来进行。1. 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从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提出的“计算机文化(Computer Literacy) ”论, 到美国信息学家霍顿(Horton) 提出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世界各国一直都在探索通过开设专门课程来提高学生和国民的信息能力。我国也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探索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问题, 如早期学习BASIC之类的计算机语言, 近期教育部提出实施“校校通工程”、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等。值得注意的是

9、, 信息技术课程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对信息意识、知识、能力、道德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 在信息意识方面, 小学阶段“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 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1 初中阶段“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1 高中阶段“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 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1 2.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以下简称“课程整合”)进行课程整合, 将会涉及到各学科领域, 因此有必要打破旧的课程体系, 重新制订新的课程标准。例如, 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

10、在进行课程整合时, 重新制定了“学校教学的课程和评价标准”、“社会学课程标准”等等, 将信息技术的内容显性或隐性地贯穿于学科课程, 以此来指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新鲜气息, 体味信息技术的无限魅力, 产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和需求。3. 与现实生活结合配备了硬件设施, 建立了教学资源库, 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以上是具备的条件) , 并不等于就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目标或结果) , 条件和结果之间还必须有“潜件”这一“桥梁”。这里的“潜件”指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工作、学习中何时使用信息技术、为什么要用信息技术、如何恰当地利

11、用信息技术。否则, 学生拥有了信息技术技能和工具, 却不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完成特定任务或解决现实问题,这无异于捧着“金饭碗”却上街去要饭。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时, 应尽可能地创设现实生活的情境, 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研究的工具、形成决策的工具、创新的工具,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应是仅仅停留在“技术的空间”里“操作的层面”上。4. 全社会通力配合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通力配合。(1) 辅助以家庭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已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 所以, 家庭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也必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12、家教是人一生中最先经历的教育环境, 可以说从人的启蒙教育到终身教育几乎都与家庭分不开, 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子女的影响有时相当深远, 因此, 可以通过父母所具有的特定信息素养去影响与感染下一代。(2) 社会网吧监督与管理。网吧大多是私营, 受利益驱动, 对上网人员常没有任何约束, 任你在网上“自由冲浪”, 所以大多数学生在这里只是沉湎于上网聊天、发E-mail、打游戏, 甚至光顾色情网站。这种放纵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种诱惑, 而学生在这里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金钱和时间。所以必须加强对社会网吧的监督与管理。(3)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面对网络, 学生处于一种有意识但无目的的状态, 对学生的

13、引导与管理已经成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a. 课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布置任务应目标明确, 可操作性强, 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得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 b. 课外。通过推荐书籍、开讲座、座谈会等形式, 以一些典型的利用信息技术的案例来示范, 让学生意识到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懂得如何利用和用好信息技术;另外, 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研究性课题, 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 并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奖励; c.与社会需求结合。学生学习了一些信息技术手段, 不知用在何处, 而一些单位常因为不能及时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影响经济效益, 将两者结合, 学

14、生搜索、整理、甚至初步分析信息, 为单位的决策提供帮助, 不仅可以通过实践提高能力, 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 还能体验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所带来的成就感, 激励学生信息素养的进一步培养。总之, 通过努力, 应使信息技术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 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干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信息的探求者、分析者、评价者, 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的制定者, 有创造性、高效的生产工具的使用者, 传播者、合作者、出版者、生产者, 有知识、有责任感、有贡献的公民”。 2 参考文献1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的通知) Z. 教育部文件, 教基2000 35 号, 2000-12-19.2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Connecting Curriculum and Technology Z.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0, P2-15.3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4张倩苇. 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 电化教育研究, 2001, (2). 本文载自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