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考研热降温现象的分析毕业论文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7478370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考研热降温现象的分析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对我国考研热降温现象的分析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对我国考研热降温现象的分析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对我国考研热降温现象的分析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对我国考研热降温现象的分析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我国考研热降温现象的分析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考研热降温现象的分析毕业论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我国对我国 考研热考研热 降温现象降温现象 的分析毕业论文的分析毕业论文 目录目录 摘要摘要 1 1 ABSTRACTABSTRACT 2 2 目录目录 3 3 1 1 引言引言 4 4 1 1 研究背景 4 1 2 我国考研特点 5 1 2 1 录取比例平稳波动 5 1 2 2 缺考率上升 5 1 2 3 名校崇拜升温 5 1 3 国内外相关研究 6 1 4 研究的意义 7 2 2 分析框架分析框架 8 8 2 1 分析思路 8 2 2 分析方法 8 3 3 模型的建立模型的建立 9 9 3 1 研究生文凭的信号功能失效模型 9 3 2 信号示意的混同均衡 10 4 4 结论与构想结论与构

2、想 1212 4 1 结论 12 4 2 相关建议 1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414 致谢致谢 1515 1 1 引言引言 1 11 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自从 1978 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历史已经长达多年 随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 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担负着为各行业提供专业人才的神圣使命 使我国在研究生的数量 以及培养规格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从 1994 年研究生扩招开始至 2006 年 我国报考 研究生的人数也逐年大幅度增加 考研热 的现象引人注目 但是从 2007 年起 考研热 开始出现降温现象 2007

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共有 128 2 万人报名 与 2006 年相比增加 7000 人 增幅仅为 0 55 1 而 2008 年是继 2007 年考研人数一降后再降 全国报考人数仅有 120 万 比上年减少 8 2 万人 出现负 增长 2009 年考研人数比 2008 年略有上升 全国报考人数为 124 6 万 比 2008 年增长 4 6 万 但增长幅度较以前仍明显下降 详细见图一 1 1997 2009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和各年人数增幅 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

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报考人数 万 报考人数增幅 图 1 1 1997 2009 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和各年人数增幅 从图 1 1 可以发现 从 1997 年至 2006 年 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都在大幅度增长 但到 2007 年以后 研究生报考人数止住了急剧上升的趋势 而且在 2008 年首次出现负 增长 从每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幅来分析 考研热 降温的现象 从图 1 1 可看出 2002 年后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增幅逐渐下降 而在 2005 年和 2009 年有个小小的上扬 这 可能与 2005 年硕士研究生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网上报名以及外语听力测试从

5、初试调整 到复试中进行这两个原因 2 和 2009 年国际经济危机以及国家教育部推行增加研究生数量 以缓解就业的政策有关 总体上 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增幅呈急剧下降趋势 8 年内从 1 搜狐网 2010 年牛市 考研人数突破性增长 2002 年的 35 65 跌至 2009 年的 3 83 且在 2008 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从以上数据可 见我国 考研热潮 正在降温 1 21 2 我国考研特点我国考研特点 1 2 1 录取比例平稳波动 在研究生报考人数渐显降温的同时 我国近几年研究生录取比例保持平稳波动状态 详见图 1 22 从图 1 2 可以看出 从 1994 年我国研究生扩招开始 研究生录取

6、比例在扩 招后的几年平稳增长 到 2003 年有个急剧下降的波动 但近几年我国研究生录取比例呈 平稳波动状态 每年我国研究生录取比例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录取人数录取比例 图 1 2 我国研究生录取比例 1 2 2 缺考率上升 在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幅下降的同时 缺考率却在一些地区急剧上升 如 2007 年上海 地区 3 3 万名报名者中完成最后一场考试的不足 2 5 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 2007 年全国 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缺考率约为 20 比往年最高值 15 又上涨 5 个百分点 3 1 2 3 名校崇拜升温 虽然考研总体人数下降 名校的竞争程度反而更

7、激烈 名牌大学 不管其专业的冷 热和师资强弱 均是众多考生互相竞技的首选目标 2008 年全国共有 214450 名考生报考 北京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 比去年减少 7127 名 降幅为 3 2 这是继 2007 年之后 2008 年报考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考研人数再次减少 但是相比而言 北 2 搜狐网 2010 年牛市 考研人数突破性增长 3 考试大网 报名数下降缺考率上升 考研降温 证据确凿 京的名校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报考人数过万人的北京高校有 4 所 分别是北京大学 20756 人 中国人民大学 17639 人 北京师范大学 13400 人 清华大学 11798 人 4 其中北大

8、报考人数最多 这四所高校的合计报考人数占报考北京硕士研究生人数 的近三成 这说明大部分考生对名校研究生教育回报的预期寄予厚望 1 31 3 国内外相关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 考研 全称是本科生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文中的考研既指攻读脱离原来单位的全日 制研究生 也包括在职教师攻读的教育硕士 混同均衡 本文中的混同均衡是指有能力和没能力的学生都选择同样的教育水平 之前备受关注的 考研热 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有关 考研热 的研究主要有 赵延东 刘永树 3 运用 人力资本理论 从微观 个体的角度对教育作了分析 把 考研 定义为一种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分析了个人是否进行 这种投资的决定因素

9、为 考研 可能给他带来的好处有多少 即预期收益和 考研 的 总成本之间的大小关系 李红霞 4 运用成本 收益和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 考研热 的现状特点和原因 并认为 考研热 是理性的考研者针对经济发展 制度和政策变迁 的影响进行成本 收益比较后趋利避害的结果 而 2007 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公布之后引起了很多学者对 考研热 潮降温的分析 主要是运用机会成本和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来分析降温缘由 主要有 上官剑 2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持续了多年的 考研热 潮降温进行解释 并认为 考 研热 降温对高等教育体系来说是正常现象 对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利大于弊 研 究生教

10、育在量上的稳定 正是大学提升教育质量 重建核心文化 加强学术号召力的契 机 亦是大学无法推卸的责任 刘娟 万文涛 5 立足于 考研热 社会原因分析和 考研热 降温原因分析 认为 研究生培养机构改革刻不容缓 并针对研究生培养机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美国 申请研究生学院 Graduate School 称作 考研 因为虽然有考试 但 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申请研究生院的人的背景很复杂 有刚刚毕业的学生 也有很多社 会在职人员 美国的应届大学生申请研究生院的数目也逐年增长 据报道 2004 年至 2008 年毕业的美国大学生中 只有部分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到了工作 而其余的学生则 只能考研 等待第二次择

11、业 抑或从事一些效益差的 很不满意的工作 据官方发布的 统计数据显示 即将毕业的美国大学生面临着一个 不容乐观 的就业市场 许多人因 此选择继续深造的道路 5 4周凯莉 考研整体退烧为何名校热度依旧 不是选择是信仰 5 人民网 美国大学生因毕业求职难转而考研 26 1 41 4 研究研究的意义的意义 考研热 降温是社会和个人冷静思考的折射 历经 11 年的 考研热 我国近两 年考研报名人数呈现大幅滑落 这种现象背后既隐藏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又有复杂的个 人因素 如今用人单位更趋理性 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 对硕士毕业生 博士毕业生的需求 降低 而且像对本科生一样 要求从基层干起 过去的那种各单位纷纷

12、以高薪厚酬招聘 高学历人才的现象难得一见了 可见高学历文凭贬值了 然而就业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 种变化呢 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种变化会对就业市场会产生什么影响 本 文将运用信号传递模型分析 考研热 降温现象 以探求我国 考研热 降温的深层缘 由 并在最后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通过对 考研热 降温的分析可以给 众多想考研的人们提供一个更客观的选择依据 让想考研的人们作出更为理性的选择 同时能引发对处在转轨时期的中国教育体制转型问题的关注 2 2 分析框架分析框架 2 12 1 分析思路分析思路 对于考研热潮降温的问题 有关专家也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认为考研人数增幅急 速放缓以至

13、下降的原因包括 人们的选择更趋理性 大学生考研不再 一窝蜂 市场调 节发挥了作用 当付出时间 金钱等成本读研却不能得到期待的好工作时 考研自然会 降温 6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硕士生的数量大大增多 正如当年高考扩 招 导致本科文凭含金量下降 硕士文凭也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 其中原因有二 首先 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更加精深 造成就业面狭窄 尤其是本科直接考上硕士的学生 没有工作经验 在用人单位看重工作经验的今天 这无疑是一个不利条件 其次 用人 单位要聘用硕士生 就要付出比本科生更高的报酬 这就大大增加了成本 可见 现在 研究生文凭出现了贬值的现象 本文抓住这一点 通过将信号传递模

14、型应用于研究生文 凭信号传递功能上 分析得出研究生文凭的信号功能失效 筛选功能降低了 企业无法 根据研究生文凭来判别应聘者能力高低 从而进入信号示意的混同均衡 在混同均衡下 研究生报考数量取决于企业对研究生的教育水平门槛定位和获得研究生文凭的研究生中 能力低者的比例 从而分析了研究生报考热的降温的深层缘由 2 22 2 分析方法分析方法 本文利用信号传递模型对研究生文凭的信号传递功能进行分析 信号传递模型是斯 宾塞于 1974 年首次提出 由于第一个提出信号传递模型 对于信息经济学研究做出了开 创性的贡献而荣获 2001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信号传递模型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不完全信息对策 这个对

15、策包括两个参与人 一 个叫 sender 一个叫 receiver sender 拥有一些 receiver 所没有的 与参与人的效用 或者支付相关的信息 对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sender 向 receiver 发出一个信 息 message 或者叫一个信号 signal 第二个阶段 receiver 接收到信号后做出一个 行动 对策结束 这时 两个参与人的效用就得到决定 他们的效用既是私人信息 又 是 message 同时也是 receiver 所选择的行动的函数 在第一阶段 receiver 只能看到 sender 发出的信号 而看不到 sender 所拥有的私人信息 7 信号传

16、递模型在经济研究之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它依赖于两个假设 第一 是竞争假设 即市场中的每个行为人都预测自己的行动不会影响市场结果 第二 是完全信息假设 即经济行为人拥有与交易相关的所有信息 例如 产品的 性能和质量 交易者是诚实的人还是骗子等等 6新浪网 考研首次出现降温现象 7百度百科 信号传递 3 3 模型模型的建立的建立 3 13 1 研究生文凭的信号功能失效模型研究生文凭的信号功能失效模型 文凭的信号模型 通过假定能力高者接受教育的成本小 而能力低者则接受教育的 成本高 从而对于雇主而言 文凭有了毕业人员能力高低的信号传递作用 6 一般而言 受教育时间越长 教育成本越高 且为达到相同的教育程度 低生产率 者的受教育成本高于高生产率者 社会成员的个人能力对于教育的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 能力强的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成本较低 相反 能力弱的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成 本较高 例如有些学生似乎毫不费力的就连跨几级 成为少年大学生 而有些学生费尽 九牛二虎之力还是留级 只好小学毕业就参加工作 这就是说 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受教 育的成本 具体表现为受教育程度 显示自身的能力 本文运用信号传递模型有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