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例谈教学中的正、负迁移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470361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心得)之例谈教学中的正、负迁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学(心得)之例谈教学中的正、负迁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学(心得)之例谈教学中的正、负迁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心得)之例谈教学中的正、负迁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心得)之例谈教学中的正、负迁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论文之例谈教学中的正、负迁移 例谈教学中的正、负迁移假定我们同意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那么,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处处存在着迁移。教学中有人提倡“为迁移而教”,就是指正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数学思想、方法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学生具备数学素质的前提。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悟”性。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如运用分与合的思想学习加减法,计算加法时可以想

2、数的合成,计算减法时可以想数的分成,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体会到这是一种简捷,合理的方法。再如教学“9加几”,师生以计算“盒子里有9个桃子,盒子外有3个桃子,一共有几个桃子?”为原型,经过操作、观察、分析和综合、概括,得出了如左图的数学模型:9 + 3 = 12 1 2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思维过程,即“看到9,想到1,把3分成1和2,9加1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当学生领悟了这种“凑十法”的思维模型后,就可以迁移到“8加几”、“7加几” 从中领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增强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

3、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然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的学习有着正迁移,还有一种与此相反的现象,它对学习起到了干扰或阻碍作用,即负迁移。“负迁移”更是防不胜防的。如教学6、7的加法后教学6、7的减法,在一图两式的题目中,受负迁移作用学生错误较多。具体例子如下: = =如果把算式列成加法算式,学生一下子就能写出来,只要把左右两部分合起来。也正是因为太熟悉,所以很多孩子就会写成43=7,3-4=7。看到学生出现这种问题,想起叶老师在教学乘法、加减法混合运算一课时提及的做计算题时应“一看,二想,三计算”。其实不仅在计算时要这样,做所有的题目都必须这样。像上面例子中提到的题目首先应该让孩子把整个题目完整

4、地看一遍,在一图两式的算式中都会出现运算符号,如果没有运算符号的规定,列出34=7,43=7当然也是可以的,这也是接下去学习一图四式的准备阶段,所以首先让学生通过看知道看了这图要我们列出的是减法算式。其次是想,想应该怎样列减法算式,更重要的是想图意怎么说。第三是说,引导学生说图意,在练习中巩固强化,这也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引导学生说“一共有7个圆,左边有4个,请问右边有几个?”或“一共有7个圆,右边有3个,请问左边有几个?”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到已经知道的是条件,求右边有几个就是用“7-4=3”,求左边有几个就用“7-3=4”,第四才是做,有了上面三步作为基础,做的时候正确率应该会有所提高。巧妙利用迁移,还包括巧妙消除“负迁移”给数学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