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742658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 郭 沫 若 的 浪 漫 主 义 诗 歌摘 要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表现了五四时期的特定精神,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摆脱了旧时格律的束缚而趋于自由诗,在诗歌的魅力与独创性上,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因此,有必要对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进行研究。关键词: 郭沫若 浪漫主义 革命理想档案编号:目 录一、浪漫主义的内涵与发展 .3(一)浪漫主义的内涵 .3(二)浪漫主义的发展 .3(三)郭沫若对浪漫主义的新注解 .4二、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背景分析 .5(一)不屈的强者与逃避的弱者 .5(二)叛逆的青春与传统的道德 .5(三)理想的失落与身份的迷茫 .6(四)自由主义与五四精神的结合体

2、 .7三、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独特之处 .8(一)郭沫若诗歌有强调现实社会的一面 .8(二)郭沫若诗歌有宣传革命理论的一面 .9(三)郭沫若诗歌有追求自由爱情的一面 .10(四)郭沫若诗歌有讽刺社会弊端的一面 .11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郭沫若的浪漫主义使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摆脱了理性的束缚,由传统的描摹自然、重视理性转向了描摹自我的内心世界、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崇尚自然,以自我为中心来构建自我的浪漫世界是郭沫若界浪漫主义诗歌的三大突出特征。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郭沫若的作品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从中国古代的民间文学创作中大量汲取营养,从而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种种束缚,

3、开始发挥自由的想象,表达强烈的情感,并从内容、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改革尝试,这一切都构成了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研究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倾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浪漫主义的内涵与发展(一)浪漫主义的内涵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开始于 18 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和文化运动,大约就发生在 1790 年工业革命开始的前后。它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惊恐等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表现出的敬畏。浪漫主义是对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贵族和专制政治文化的颠覆,以艺术和文学反抗对于自然的人为理性化。浪漫主义重视民间艺术、自然、以及传

4、统,主张一个根基于自然的知识论,以自然的环境来解释人类的活动,包括了语言、传统、习俗。浪漫主义受到了启蒙运动的理念影响,也吸收了中世纪文化复古的艺术成分。(二)浪漫主义的发展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学史上掀起了一股在作品中重视情感与想象力的文艺思潮,习惯上人们按其政治与思想主张,分为阻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派消极浪漫主义和以拜伦、雪莱为首的宣扬革命积极意义的积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始终以诗为武器,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批判和嘲讽,诗中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英 国 是 最 早 出 现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的 国家 之 一 。 英 国 的 浪 漫 主 义 作 家 不 满 于

5、 资 本 主 义 城 市 文 明 的 发 展 , 具 有 愤 世 嫉俗 、 归 隐 自 然 的 倾 向 。 最 典 型 的 是 湖 畔 派 的 出 现 与 发 展 。 威 廉 华 兹 华斯 ( 1770 年 1850 年 ) 、 萨 缪 尔 柯 勒 律 治 ( 1772 年 1834 年 ) 共 同 出版 抒 情 歌 谣 集 , 成 为 英 国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的 奠 基 之 作 。 五 四 以 后 , 我 国诗 人 徐 志 摩 、 郭 沫 若 等 人 也 立 足 于 浪 漫 主 义 诗 歌 创 作 。(三)郭沫若对浪漫主义的新注解中国的现代新诗工程之特殊性是处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与外国

6、诗歌浪潮的纠结性。早期诗人意识到欲建立新诗范式,就必须彻底反叛旧诗传统。这种反叛的根本目的在于将新诗建成一个与新时代精神共同跳动的文学样式,因此,新诗体式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诗歌传统且异常牢固的社会里,要想唤醒国人的新诗构建意识,就必须首先唤醒国人的个体,即自我主体意识,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中国新诗便与重估人的价值紧紧抱在一起。因此新诗对现代个性的诉求,对情感的推崇,对个人精神的张扬,必定要产生更能容纳时代洪流的形式,同时,这种形式的形成和发展趋于成熟则会有助于促成自我主体意识的唤醒。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言说方式与审美思维被一股脑儿地推翻,早期诗人

7、只好把目光投向国外,通过对国外诗歌资源的整合、吸收,从而达到建构中国新诗范式的目的。在吸收和整合中,他们强烈地推崇主观、情感、非常个性化的抒写,以期完成时代赋予的启蒙和新诗范式构建的任务。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对浪漫主义诗歌的介绍、创作就深刻地反映出这样一种背景。惠特曼的译介、 “尼采热”都可以从这个背景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中国诗歌传统和外国诗歌样式的疏离、纠葛是现代新诗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它制约并决定了早期诗人对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期待视野。二、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背景分析(一)不屈的强者与逃避的弱者在胡适等初期诗人探索的前提下,郭沫若毅然接过胡适所开创的自由诗体并

8、将自由诗拓宽成河,逐渐成汹涌之势,尽管郭沫若在后来对浪漫主义持着三心二意的态度,但是自由诗体一直是他诗歌写作的主要形式载体。自由诗体在五四时期成为最主要的诗歌形式是有着必然性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时代精神特质决定的, “五四”时期是以追求个人解放、自由为核心的精神内容,一切都以狂飙的速度出现,力扫一切旧束缚的形势下需要无格律限制自由诗体来承载无羁的时代精神,以期做到突破一切格律, “有甚么话,说什么话”,相对格律诗,自由诗更适合时代的发展,这种诗歌样式的选择更多的是不自觉的或自发的,纯粹是时代发展必然,时代决定人们几乎是自动地选择自由诗体作为抒写时代生活的激情、反抗压迫的最有力的工具

9、;第二个原因则是出于对古典诗词的一种决然的反叛、断裂,提倡建立一种新文学的意识使然,这是早期启蒙者自觉性的选择,意在建立一种新文学,达到个体启蒙和民族启蒙的目的。所以, 女神那种激情为内容,破除一切固有形式的诗行出现在诗坛时,立即成为诗人们模仿的对象。(二)叛逆的青春与传统的道德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大潮中,郭沫若不仅在摆脱一切束缚, “破除一切已成的形式”方面论证自由诗,而且更着重于说明诗的“绝端的自由”形式即是近代诗人“专挹诗的神髓以便于自然流露的一种形式” 。在他看来,自然界的现象如森林花草,海涛山泉,星月雷电,都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因而是美的;相反如园艺盆栽,一经人工雕琢,就失去了自然美。

10、因此在诗的创作上他提倡自然流露,反对刻意雕琢。他的结论是:“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 。郭沫若自称是“最厌恶形式的人” ,认为“他人已成的形式是不可因袭的东西。他人已成的形式只是自己的监狱” 。以女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不拘囿的的特征和热烈奔放、自由、解放的时代精神的形成,除了是站在白话诗的成就上,更多的是受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坦言:尤其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狂飙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节器子所动荡了。在他的影响下,应着白华的鞭策,我便做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 匪徒颂 凤凰涅槃 天狗 心灯

11、 炉中煤 巨炮的教训等那些男性的粗暴的诗来。郭沫若在惠特曼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狂飙形式,他这种阔大意境、无羁无束的诗歌形式,有助于中国诗人扩大诗歌意境,营造时代的意境抒写自我、时代激情。但是,这种形式过于绝对口号化、标语化,丧失了诗歌的美感而被后人诟病。后来的冯至对十四行诗的移植,林庚的九言诗,刘兴华对新古典主义的探索,都可以说是试图从古典典范中去寻找途径来弥补类似郭沫若诗歌狂飙的不良后果,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大。至于说新诗该自由到哪个程度才不失为诗,至今仍未定型,但不管如何试验,作为诗歌内部的诸如诗性、节奏等特质是无论如何不能丢失的。(三)理想的失落与身份的迷茫郭沫若说:“我们的义,我们的理想,并

12、不相同,也不必强求相同,我们所同的,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活动罢了。 ”这“内心的要求”,就是以个性解放为前提的人的主观精神对客观现实的超越,是主体精神的极度高扬。1925 年后,郭沫若转向“革命文学” ,更多强调的是文学对文学、社会的依附,但对于感情是文学的本质这一观点并未改变。在革命与文学中,他说:我们知道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那么作家的感情愈强烈,愈普遍而作品的效果也就愈强烈,愈普遍。这样的作品当然是好的作品。感情在这里是文学的本质,那也无疑是诗歌的本质。情感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使得拥有感情的个体生命就更加充实、鲜活起来。 女神就是在感情的自由抒发下,塑造了一个个打倒偶像,崇尚创造,意志自由的“自我”形象。 “五四”文学具有启蒙与文学的二元特征。启蒙为文学提供前进的动力,而作为文学要成为独立的样式,就必须争取到文学本体的建立。郭沫若的这种以感情为诗歌本体以观念,抓住了诗歌抒情性的同时,完成了对自由思想、新世界改造的个体启蒙。郭沫若使得“自我”在这里成为了白话与新诗的区别特征,个体生命得到提升。但是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