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知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413152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知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信息化知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信息化知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信息化知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信息化知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化知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知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探究开 题 报 告深圳市福田区新莲小学一、背景和意义2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学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2 三、核心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3 信息技术3 教学模式4 本课题研究主要的理论基础5 四、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5 五、研究的方法6 行动研究法6 教育建模法6 文献调研法7 六、研究的条件和计划8 主要参考文献:9 附录:课题组成员名单11 11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探究一、背景和意义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在第三次全教会

2、上所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可见,“创新”已不仅仅是经济生活的主旋律,而是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的大事,而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任何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和教育分不开的,只有创新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当成为当今学校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教育必须落实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上来。99年6月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在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信息时代不仅对创造型人材的培养给予许多新的诠释,要求信息社会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

4、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然而,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的应用水平仍然非常低,大多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中小学教师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感到非常困惑,对于如何设计体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的课感到无从下手,对于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用信息技术、怎么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感到心中无底,以至于出现了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反而下降的现象。教师心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什么时候用信息技术比较合适?怎么用?”、“怎么做才能体现主导主体教学思想?”、“怎么做才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让

5、中小学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中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一种范式来直接指导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学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自98年初江泽民主席大力倡导创新能力以来,全国上下对“创新”问题日益重视,有关“创新”论述“创新”、“创新人材培养”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文章、论著成篇累牍、数不胜数,涉及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专著也不在不少,如斯腾伯格、何克抗教授、陈龙安先生、段继扬教授等的研究。这些书籍或文章虽然不乏真知灼见,许多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大多数的研究都还停留在创新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的层面上

6、,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阐述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将直觉思维混同于形象思维、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对立起来、认为发展右脑就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忽视辨证思维的研究,而没有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建立在比较严密的理论基础上,没有建立起比较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心理模型,而且大多没有讨论信息技术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等人的思维教学(Teaching for Thinking),根据三元智力理论提出三种思维:批判分析性思维、创造综合性思维和实用情境性思维,并且用生动的例子讲述培养这三种思维的策略、方法以及强调了提问的作用和

7、技巧,但是本书作者对于思维的分类是从人类知识的用途出发,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综合性思维也有失偏颇之处;台北师院的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他对于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策略、效果、评价以及阻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等等的研究对于研究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学科教学模式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他的研究对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段继扬教授的创造性教学通论按照吉尔福特的研究成果,创造性思维包括八个构成要素即对问题的敏感性、观念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观念的新奇性、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重新界说的能力、观念结构的广度和评价,提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形式思维如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

8、维协作活动的综合体,书中对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式对于本文研究课堂上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参考,但是作者没有对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作出明确的界定,以至于在提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方式中只提到培养发散思维、创造想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忽视了逻辑思维的培养;何克抗教授根据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DC模型),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结构应当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这六个要素按照一定的分工,彼此互相配合,每个要素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性思维结构。尽管关于创造性定义的理论讨论众说纷纭,但各国学者一

9、致认为创造性不仅以发明创造,科学理论的建构,新产品,新成果和艺术作品等物化形式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包括个性的健全和脑力、智力的促进上。具有正常智力的儿童都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而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组织和规划,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另外,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引起了教育技术界的重视,提出了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讲授、个别辅导、探索、协作、综合性学习等5类网络教学模式,祝智庭教授总结归纳的个别授导、操练与练习、教学测试、教学模拟、虚拟实验室、智能导师、问题解决等2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李克东教授提出了 “情境

10、探究”模式、“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等4种数字化学习模式。这些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三、核心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资料、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储存、传输、检索、交流、发布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和工具的总合。随着几年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智能信息技术阶段,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数字集成化:数字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信息处理和传输的数字集成,使其具有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提高了信息存储

11、和传输的质量,加快了信息传递、处理、呈现和创造的速度。网络立体化: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逐步完善,这使得信息的传输速度加快,信息的传输范围扩大,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构成了信息传输的立体结构。多媒体化: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的融入,实现了信息的组织、呈现的先行和非线性的结合,可将各种不同媒体所承载的信息融为一体,并可自由分解、组合,极大地扩展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在文本、图形、图片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声音视频等全新的手段增强了信息传输的可信度,并使得其表现力更为丰富。虚拟重现化:虚拟现实技术是指由多媒体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人工世界,它能对事物本身以及事物的发展

12、过程进行模拟和重现,因此,可以给系统的使用者造成一种强烈的幻觉,使得置身其间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周围的一个虚拟现实世界中,感受逼真的“现实”。信息技术的上述特点为现代教育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者可以创设一种富有表现力、极强交互性、良好组织形式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资源,创设一定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同伴的写作交流,对大量的非线性、相互关联的性很强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分析和思考来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这对于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13、。由于他们可以充分地对信息进行占用、分析和交流,所以他们认识世界的领域大大扩大了,以此来增加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思想很早就已存在,但其概念是在70年代初才出现的,而且不同的学者对其理解不同。“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乔以斯(B.Joyce)和威尔(M.Weil),1972)。“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叶澜,1993年)。“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对在教育实践中逐

14、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体验,加以一定的抽象化、结构化的把握所形成的特殊理论模式”(朱小蔓,1999)。“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程序,包含有教学策略”(李晓文,王莹,2000年)。我们从上述定义可归纳出,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计划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也就是各种教学活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组成的具有动态性的过程,从微观的教学活动的角度看,它具有变化性,但宏观的过程角度,又具有比较稳定的过程形式。一种教学模式由几种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实施的教

15、学活动组成。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某个具体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以下五个组成部分:(1)理论基础:指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2)教学目的: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针对特定的目的设计的。在此,“教学目的”有别于针对具体教学任务和具体教学对象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反映的是教学模式设计者的教学思想,如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或是以掌握概念为目的。(3)操作程序: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种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为了发挥教学模式的

16、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5)评价:由于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本课题研究主要的理论基础本课题主要的借鉴的理论基础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根据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DC模型),创造性思维结构应当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这六个要素并非互不相关、彼此孤立地拼凑在一起,也不是平行并列地、不分主次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分工,彼此互相配合,每个要素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对于创造性突破来说,有的要素起的作用更大一些(甚至起关键性作用),有的要素起的作用相对小一些,但是每个要素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