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成因及其对策.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7284262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成因及其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成因及其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成因及其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成因及其对策.(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成因及其对策摘要:随着我国已连续四年以超过10的速度高速增长,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压力正在加大。此轮通货膨胀基本特征为:实际总需求大于实际总供给;受外贸顺差和国外资本流入影响,人民币供给呈现被动扩张局面;上游产业波动大于下游产业价格波动。其形成原因是:流动性过剩推动商品、资产价格上涨;信贷规模扩张过快过猛。鉴于此,我们应采取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稳健紧缩的政策和控制规模的宏观政策。; 一、本轮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一)实际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在较大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按照周期性波动性的特征,中国只要保持连续两年10以上的增长,都会因此在四至五个季度以后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在

2、目前的经济周期中,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速,加上地方政府主导的遍布全国的城市建设运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能源和原极端浪费,以至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已从8增至1;当然,中国的内需低于其潜在的供给,但当我们在讨论需求过剩和通货膨胀时,对应的概念应是总需求,而不仅仅是内需。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一直处在实际总需求小于潜在总供给的水平,与此相伴的是经济增长持续走低与通货紧缩。2004年开始,国民经济又开始进入总供给缺口阶段,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总供给,表现出较大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存在需求过剩并且过剩的需求正在加快,其结果必然是通胀压力的上升。(二)货

3、币供给被动扩张,通胀预期明显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快速增长,远高于的增长速度。目前,尽管中央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但2的增长速度在8月份仍高达18,银行贷款增速也非常高。也就是说,中国的状况仍然相当宽松,易于诱发通货膨胀。就企业而言,它会很容易贷到款,特别是它想以贷款来购买升值的资产,如土地。事实上,每一次贷款泡沫都是在高通胀时为获得金产而发生的。同时,企业利润迅速增长,由于实际利率在过去五年中降低了4个百分点,这使企业应付利息总共减少了约8 000亿元,成为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因,令企业扩张意愿变得迫切,企业就被误导进入过度扩张状态,导致资本支出泡沫。1从货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出

4、现了微观主体风险偏好上升,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旺盛,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自2006年11月以来,1增速已连续10个月超过2增速,反映出我国企事业单位投资冲动和意愿进一步增强,对活期存款的需求迅速增加。除货币超额供给的格局外,近年来我国银行存贷差也日益加大,存款呈现活期化趋势。存款活期趋势增强,一是表明我国经济主体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进一步增强;二是微观主体风险偏好有可能走高,微观主体更愿意持有更多的风险资产;三是存款活期化趋势增强使得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加剧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问题,加大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2外贸顺差和国外资本流入,是导致人民币货币被动扩张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再加上我国实行银行结汇制,以及以稳定汇率为目标,使得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地大量收购外汇作为国家外汇储备。3货币流通速度持续加快,意味着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无论是凯思斯主义的货币需求概念,还是费里德紧的货币需求理论都表明,货币流动速度具有顺经济周期变动的特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类的缺乏和经济货币化程度相对较低,货币流通速度到2003年为止一直保持持续下降的格局,但是到了2004、2005年这一格局被扭转,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呈上升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