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构:从工业主义到重农主义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7274943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构:从工业主义到重农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工业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构:从工业主义到重农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工业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构:从工业主义到重农主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工业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构:从工业主义到重农主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工业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构:从工业主义到重农主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构:从工业主义到重农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构:从工业主义到重农主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业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构:从工业主义到重农主义摘要在工业革命的下,工业主义在思想界迅速取代重农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过去关于工业化的研究都是在工业主义的思维方式下进行的。这种传统的研究范式,一方面忽视了农业对工业化过程的决定作用,把工业化过程理解为一个自身独立的过程,另一方面没有看到工业化过程的内部结构,从而把工业化过程了解为一个抽象的线性发展过程。然而,从重农主义的前提出发,则可以区分出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业化过程。这两种工业化过程虽然密切相关,但却有着各自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趋势。; Reflection;on;the;Paradigm;of;Industrialization;R

2、esearch;and;ItsReconstruction:;From;Industrialism;to Physiocratism Key;Words:;industrialization;process;research;paradigm industrialism physiocratismAbstract:Due;to;the;Industrial;Revolution,;the;industrialism;rapidly;superseded;the;physiocratism;in;the;intellectual;circle;and;become;the;dominant;mo

3、de;of;thinking.;As;I;know,;up;to;now;nearly;all;researches;on;industrialization;are;still;subject;to;the;industrialist;mode;of;thinking.;In;such;a;research;paradigm,;on;the;one;hand;the;decisive;role;of;agriculture;on;the;industrialization;process;has;been;neglected;and;the;process;has;been;regarded

4、;as;an;isolable;one,;on;the;other;hand;the;industrialization;process;per;se;has;been;viewed;as;an;abstract;linear;one.;Herein;from;the;long-neglected;physiocratic;theory,;I;make;a;distinction;between;two;distinct;industrialization;processes;and;examine;the;connexion;between;them;as;well;as;their;res

5、pective;inner;structures;and;developmental;trends. 毕业论文; 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问题就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工业化的研究都是在工业主义的理论预设下进行的:可以把工业化过程视为一个孤立的线性发展过程。因而,所有的工业化过程如果说有什么差别的话,那么这些差别只是发展程度上的差别,而绝不是质的区别。换言之,在关于工业化的传统研究中,没有关于工业化过程类型的概念。 本文即是要在反思传统工业化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关于工业化过程的抽象类型学,或者说构建两个在概念上密切联系而又相互对立的基本工业化过程的理想模型。通过这个理

6、想模型所提供的参照框架,我们可以对实际工业化过程的结构、性质和趋势进行具体的理论探讨。;一 传统工业化研究范式的反思;自马克斯韦伯倡导“理想类型”的研究以来,这种研究方法就迅速在西方学术界盛行起来,特别是在西方化学派的各种理论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最著名的实例之一就是这个学派对形态所作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二元区分。可以说,正是这种二分法集中反映了传统工业化研究范式的基本特征。_ 据笔者所知,研究工业化问题的学者一般都把注意力放在工业化研究本身上,而不曾试图反思一下工业化研究的范式。他们认为自己的研究范式是而然的,殊不知那只不过是工业主义的产物,后者则是英国工业革命在思想界的产儿。就其看,

7、工业主义是在批判重农主义的“教条”农业部门是惟一的生产部门中产生的,它坚持了相反的立场:“无论何时何地,只有工业已达到了高度发展状态,航海业、国内和国际贸易、甚至农业本身,才会发展起来。”1(p100)其中蕴含的结论不外是,工业发展可以而且必须独立于农业之外单独进行考察。这种信念一经确立就长期支配了人们对工业化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再也没有感觉到有从工业化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重农主义理论的必要。 毕业论文 ; 无疑,在西方现代化学派的理论范式中,“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这两个范畴是被置于相互对立的地位的。在这种理论范式中,“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被假定为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形态,前者是传统的,后者

8、则是现代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断裂,而决非历史的延续。在这里,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不是被理解为一种发展,而是被理解为一种替代。因此,当人们谈到工业化的时候,农业问题不是被完全忽视,就是被当作一个消极的背景来看待,当作一种工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或有价值或无价值的历史遗产来看待,而工业化过程和农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却被忽视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以前的发展学家和现代化论者完全没有注意到农业的重要性。在发展经济学家和现代化论者当中,确实不乏有人在探讨工业化问题的时候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例如,罗斯托就认为“正是农业革命多种的、显著的和一致的结果,使它在前提条件阶段具有特殊的

9、重要性。农业必须为现代部门提供更多的粮食、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可贷资金”2(p24)。然而,这种考察方式是把农业视为工业化过程的一般外部条件,而不是把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当作“一个同一过程不可分离的要素”来看待的。3(p16) 毕业论文 这种把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关系当作一种外在关系来看待的观点并非罗斯托的一家之见,毋宁说代表了现代经济学者的一般看法。苏布拉塔加塔克和肯英格森特在农业与经济发展一书中讨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时候,引述了库兹涅茨的“经典”,把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主要是工业)的增长与发展的作用归结为四个方面: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简言之,就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作为一

10、般的外部条件,其作用是向工业部门提供粮食和原料、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品市场、劳动力和资本以及外汇。4(p2627)这种考察方式和罗斯托的考察方式一脉相承,并无二致。 在发展经济学家中,企图把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作为同一个过程的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来看待的经济学家是古斯塔夫拉尼斯和约翰费。他们把劳动力的转移看作是工业化过程中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联系的纽带,把劳动力工资率的变化看作是影响这种联系的主要变量,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作为解决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由于竞争劳动力而造成的问题的主要手段。5(p2734)在这种理论中,农业和工业是被设定在一个过程里面的,而且确实也是作为这一个过程的两个对立的

11、方面出现的。但是在这里,工业增长和发展却是作为一个和农业无关的前提出现的。它没有探讨工业增长的根源问题,更没有从农业方面探讨工业增长的根源和动力。实际上,农业依然是被作为外在于工业化过程的一个外生变量或因素。 毕业论文 由于脱离了与农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来单独考察工业化过程,传统工业化研究范式自然就把工业化过程理解为一个单一的线性发展过程。按照这种看法,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相比,两者只是处在同一种工业化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不可能是处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业化过程中。不同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包括工业本身的技术、组织和规模等)几乎从来没有被理解为可能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业化过程的质的区别的反映。 美国

12、学者保罗斯特里顿曾在发展经济学诸多理论和流派中做出了一种二分法:“线性范例与非线性范例”。在他看来,持线性发展观的学者会认为“发展是所有国家都沿着前进的线性道路。发达国家在不同时间越过了起飞阶段,而发展家现在正跟上去”。“线性观点排除了不同发展方式的选择。一切国家都不可抗拒地必定经过罗斯托式的五个阶段”。6(p383)而持非线性发展观的学者(例如安德烈冈德弗兰克)则认为“富穷关系的国际体系制造了并保持了穷国的不发展”6(p383),因而贫穷的后发国家就不能像捷足先登的发达国家那样顺利地经过自己的发展阶梯:一句话,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线被发达国家打断了。但是,斯特里顿在这里所做的区别显然不是对一般工

13、业化过程本身的概念性区别,而只是对不同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实际发展状况的区分。其实,无论是斯特里顿所谓的线性范例,还是他所谓的非线性范例,都仍然没有摆脱对工业化过程本身的狭隘理解。单一的线性工业化过程仍然是两者共同的内在预设,所不同的只是线性范例的学者认为所有国家都会依次通过工业化过程,而非线性范例的学者则认为只有部分国家会通过这同一种工业化过程,而其他国家则在这同一种工业化过程的某个阶段会“搁浅”(或暂时搁浅)。关于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业化过程的概念依然还没有进入斯特里顿本人及其所讨论的那些线性范例和非线性范例的发展经济学学者的视野之内。 毕业论文从逻辑学的角度说,上述传统工业化研究范式是抽象的理智

14、思维方式在工业化研究中的运用和体现。这种思维方式坚持着抽象的同一性,把考察对象视为一个自身同一的、不自相矛盾的东西,而不是自身包含区别、对立和矛盾的具体的同一物。这一点构成了传统工业化研究范式的内在缺陷。这种缺陷将在下面所阐述的新研究范式中得到克服。;二 农业结构和工业化过程的分疏:一种新分析范式; 作为传统工业化研究范式基础的是工业主义者的这样一种理论偏好:在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的相互关系中,后者是主导的、积极的和主动的方面,前者是从属的、消极的和被动的方面,因而须从工业发展的观点去考察农业发展,而不应该从农业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工业发展,从而事实上把工业发展理解为一个从属的方面。自然,这种理论预

15、设和偏好得到了历史表象的巨大支持。根据经典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工业化无疑是现代历史的主轴和不可抗拒的趋势。 但是这样一种理论预设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无论是在“农业社会”,还是在“工业社会”,农业生产率的发展都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正像马克思在分析重农主义的时候所指出的那样,“农业劳动不只是农业范围内的剩余劳动的自然基础,并且是其他一切劳动部门所以能够独立经营的自然基础”7(p16)。所以,传统工业化研究范式的工业主义预设虽然得到了历史和学者的双重支持,但是并不同样为基本事实所支持。我们应该从工业的实际地位出发来考察工业化过程,而不是把它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作为考察的根据。这样,重农主

16、义者关于生产劳动的观点就成为我们考察工业化过程的逻辑起点:农业劳动是惟一的生产劳动,而工业劳动则是非生产的。 毕业论文 诚然,重农主义关于生产劳动的观点并不是“绝对”正确的观点,和其他关于生产劳动的观点一样只具有相对的合理性。然而,这种观点却包含了关于工业劳动和工业化过程与农业关系的一种深刻见解。这就是,从农业阶级的立场来看,工业劳动是作为该阶级的消费手段而存在的,工业化过程则是适应该阶级的消费需要而发展的。我们可以设想,农业阶级收入的最初形式是农产品。问题是他们将怎样消费掉自己的这种物质形式的全部收入呢?自然,他们收入的一部分首先会在农产品的形式上消费掉。但余下的部分又该如何消费呢?他们总不大可能在农产品的形式上消费掉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