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案2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7257720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相关重要字、词、句 2、了解文与可淡泊名利、率直的个性,感受文与可与苏轼间的深厚友情。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落实文言基础知识;了解文与可为人处事之道。教学难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学情导入师:有同学反映这篇文章比较难理解,难的当中也有简单的。在你看来,哪段最容易理解?第二段:直接到文本研习一第三段:齐读第三段。思考: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写作缘由悼(板书)与可“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那么文章哪一段最具体地体现了“戏笑之言”呢?由此进入第二段赏析

2、。二、文本研习从学习难易程度入手,由浅入深。1、研读第二、三段提问:第二段写了哪三件事情?从中可看出文与可怎样的个性特征以及与作者的关系,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1.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第二段,勾划相关语句;学生阅读交流。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漠视名利、率真(字词:诸:之于,兼词;以为:把作为;口实:话柄)绢画戏语,围绕画绢开起了玩笑。(当时的情境是怎么样的?)两个大师级人物,在我们眼中应该是非常庄重的,但是他们之间却开起了这样的玩笑。调侃与可,与可可有还击?口拙的,质朴的一个人。苏轼觉得还不过瘾,继续钻了艺术上的一个空子,用“影子”去证明这世上确实有万尺长的竹子。憨厚如与

3、可,面对苏轼的对此打趣,也只能笑笑说:你太会说了。 展现了表兄弟俩无话不说的亲密情形,两人之间不必拘泥于长幼之节,不必计较亲疏之分,虽相差18岁,但从他们亲密无间的笑谈中,我们不能区分谁是长者,谁又是幼者。 幻灯投映对话,请两声揣摩语气,表演。 语速上注意一下,稍微慢一点,注意读书语气词。苏轼狂放的,与可呢,比较憨厚的,老实人。 诗戏太守。为何会产生“失笑喷饭满案”的效果?与苏轼的写给与可的信相联系。贪吃鬼,对那么多竹子都不放过,都把它吃到了肚子里。当时文与可正在筼筜谷烧笋晚食,打开这首诗,心里明知道又是苏轼的戏谑之语,但此刻嘴里刚好在吃竹笋,诗中所言正中当时所为,不禁喷饭满案。说明了苏轼诗歌

4、产生的幽默的效果,也证实了文、苏心灵上的相互沟通。因为有些幽默,只有真正的朋友间才能懂得。这样互相了解的亲厚无间的友谊,从这样一个风趣的生活细节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小结:通过“以绢为袜”“绢画戏语”“诗戏太守”这三件趣事中,可知文与可是一个怎样的人? 淡泊名利、率真 、质朴 正因为与可人格与苏轼是相契合的,所以才会成为苏轼的挚友。提问:讲到这里,我们又会奇怪了,明明是一篇悼亡之作,为什么我们读到的却是欢声笑语。这与下文“失声痛哭”显得不是很不和谐吗?明确: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评此文“戏笑成文”,正如苏轼所说,“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从这三件趣事之中,我们

5、从中可知苏轼在与与可的交往中得到了很多乐趣,特别是到文与可“失笑喷饭满案”一段,文章形成高潮,但紧接着一段则是作者见图“废卷而哭失声”。这一笑一哭,更凸现出苏轼失去文与可这位朋友的痛惜之情。以前和他相处,总是那么愉快,总能带来欢声笑语。如今,人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他赠送的画。文章从嬉笑欢乐、喷饭满案的顶峰猛然跌入痛不可遏哀恸失声的深谷,一笑一哭,落差极大,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可谓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效果。 2、研读第一段 导入性提问:有人认为,第一段与二三两段没什么联系,你的看法如何?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写了什么?学生翻译作业反馈,落实重点字词。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从

6、像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到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很高,都是一出生就有的。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我不能做到这样,但是我心里明白为什么这样。概括第一段内容:绘画理论 绘画要注意什么? 胸有成竹 在绘画时又会遇到什么问题? 心手相应既然是悼念性的文章,为何要用这么多笔墨去描写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呢?-文与可是一个画家,从他的画论可以知道他在艺术上的修养很高。(板书 艺)有同学反映第一段中的两个典故用在这里有何意义?首先来看看这两个典故讲了什么?先讲一下庖丁解牛的典故,再落实翻译。养生者从庖丁解牛这件事上,得到了养生必须要顺应规律。读书的人从轮扁斫轮这件事上,得到了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

7、一个道理。如今与可在画竹这件事上寄托了联系下句,我们发现他寄托了什么?苏轼对文人画有这样一个态度:不仅欣赏艺术家的“艺”,更要透过“艺”看到道。就像“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一样。梳理行文脉络提问:养生者从庖丁解牛中得养生之道,读书者从轮扁斫轮中得读书之道。苏轼从文与可的竹画中得到了( ? ) 之道。联系上下文,并根据幻灯片的提示思考这个问题。明确:画竹时已经和竹融为一体了。竹具有怎样的品质-清高、正直、高雅,而与可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就是说与可的“人品就如同竹品”一般。所以他在绘画上寄托了什么道?为人之道,为人处世之道。(板书道)做人要淡泊名利、率真。这是一篇悼文。苏轼在回忆与可的时候,从

8、他的身份-画家出发,先讲了他的绘画理论,突出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再者回忆了与可的为人,这里是选择了三件事情突出与可的淡泊名利、率真等个性。而在与可艺术与为人这两个方面,又用了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类推出与可在绘画上寄托了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将两者结合起来。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悼”这个中心展开的。一个在艺术上有着如此成就,又与苏轼志同道合的朋友已经不在了,怎能不让苏轼痛哭呢!下面我们再齐声朗读一下第三段,感受一下苏轼失去这样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悲痛之情。三、结课据统计,苏轼与文与可有关的诗文79首,文与可有关苏轼的诗文19首。幻灯投影两人的诗句: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吏隐亭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文与可在世时,两人书画往来,诗酒唱和。文与可辞世后,苏轼多次为文与可的画作题写题跋。苏轼心中永远铭记着这位亲如手足的亡友。可谓高山流水酬知己,岁月悠悠修竹情。这种相知相契,推心置腹的友谊至今仍不禁让人向往。教学反思: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主题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公开课只有一课时的呈现时间,但本文篇幅教长,学生理解文意上(特别是第一段)有一定难度。但是以往师讲生听的单方教学,一来老师教学非常累,二来学生被动接受,效果也不大。所以才会有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