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脑屏障在脑病中医证型形成中的作用初探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72436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脑屏障在脑病中医证型形成中的作用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血脑屏障在脑病中医证型形成中的作用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血脑屏障在脑病中医证型形成中的作用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血脑屏障在脑病中医证型形成中的作用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血脑屏障在脑病中医证型形成中的作用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脑屏障在脑病中医证型形成中的作用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脑屏障在脑病中医证型形成中的作用初探(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血脑屏障在脑病中医证型形成中的作用初探【摘要】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存在于脑组织与血液之间的屏障。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脑梗塞时血脑屏障破坏,老年性痴呆(Alzheimer 病,AD )时血脑屏障未破坏。文章从血脑屏障对这两种疾病炎性因子转移的影响及中医证型变化等方面,探讨血脑屏障对脑病中医证型的影响。 【关键词】 血脑屏障 炎性因子 脑梗塞 中医证型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存在于脑组织与血液之间的屏障,它能控制血循环中某些物质向中枢神经组织转运,从而保证中枢神经组织内环境的稳定。BBB 主要包括 3

2、 层结构:脑血管内皮细胞(Bra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BVEC) 、基底膜和星形胶质细胞终足。BVEC 依靠紧密连接构成一个连续密封的网,是大分子物质经内皮细胞间转运的屏障,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它在脑病中医证型形成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1 炎性因子在急性脑梗塞形成中的作用1.1 缺血后炎性因子与小胶质细胞作用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2可分泌 IL-1,TNF- ,IL-6 等在脑缺血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炎性因子。脑缺血后,IL-1 蛋白及 mRNA 表达增高,持续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皮质的 IL-1 mRNA 升高,6 h 达高峰,然后下降

3、,持续到缺血后 5 d 。 IL-1 可趋化多形核细胞在炎症局部沉积,并在损伤部位活化,加重脑损伤,IL-1 还可激活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通过释放细胞因子从而进一步加重脑损伤。IL-1 不但刺激 NO 的产生和 TNF- 的释放13 ,而且还与 TNF- 共同作用刺激 NO 的大量产生及 N-甲基 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NMDA)受体的激活,从而引起海马神经元损伤4,5 。TNF- 参与脑缺血组织的损害过程,局灶性脑缺血后 1 h 皮质就观察到 TNF- mRNA 的表达,12 h 达高峰,一直持续到 5 d 后2 。1.2 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血

4、脑屏障的破坏是脑缺血重要病理生理基础6 。在缺血早期 , 缺血诱导的炎性级联反应以细胞因子分泌、黏附分子表达、炎性介质水平升高、血脑屏障破坏和炎性细胞浸润等为特征。这些炎性级联反应除参与了卒中诱导的脑损害, 并且由于血脑屏障破坏,使病人外周血和脑脊液中炎性细胞因子升高。1.3 急性脑梗塞外周血中炎性因子增高与该病火热证相关研究认为:急性脑梗塞火热证血炎性因子显著增高,血 IL-1,IL-36,TNF- 升高水平可作为判定急性脑梗塞火热证微观辨证依据。同时,火热证也是急性脑梗塞的证候79 。2 炎性因子与老年性痴呆(Alzheimer 病,AD)2.1 Alzheimer 病中小胶质细胞作用研究

5、发现10 ,在多种因素如老化、基因突变和外源性因素的长期作用下,A 生成过多,A 结合于特异性受体使小胶质细胞激活、增殖,并分泌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和神经毒性物质,如 IL-1,IL-6,TNF- 等。在 AD 脑内处于慢性炎症状况下的微环境若损伤因素持续存在,小胶质细胞持续地激活和致炎性细胞因子持续地过表达,引起神经元退行性变局部的小胶质细胞激活及炎症参与的神经元退行性变持续发展11 。2.2 Alzheimer 病血脑屏障未破坏由于构成血脑屏障的脑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均未受影响,血脑屏障未被破坏。脑内由小胶质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不能到外周血中,引起全身炎性反应。因此,最近研

6、究认为,AD 患者血中各种炎性因子均未见明显增高12 。这与该病的炎性改变被血脑屏障局限在脑内有关。42.3 AD 患者罕见火热证的报道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多认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各医家虽各有侧重,但从火热论治者较少。杨济民13认为老年性痴呆病机不外乎痰、虚、淤 3 个方面,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肾精失充,脑髓失养,气血痰淤互结,蒙蔽清窍所致。任林等14认为年老体衰、肾气不足、脑髓不充是基本病因。林水淼等15认为本病病机以心气不足,肾精虚衰导致脑髓空虚,神明失司为其发生、发展之本,而痰蒙淤阻、机窍不利则为其标。以调心方(由党参、远志、茯

7、苓、桂枝、石菖蒲、炙甘草等组成,生药浓度为 4.67 g/ml)、补肾方(由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麦冬等组成 ,生药浓度为 3.08 g/ml )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总之,对于 AD 治疗,中医很少从火热论治。如果考虑部分中医文献可能未将血管性痴呆剔除。真正的 AD,罕见火热证。而血管性痴呆,由于血脑屏障破坏,是可表现为火热证的。中医工作者也观察到血管性痴呆和 AD 中医证型的不同。王平等16 认为: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在病机上有所不同,前者为肾精亏虚,不能上充于脑,临床表现以本虚为主,兼有标实,而后者多发病在中风之后,痰阻血淤是其最具特征性的病理所见,故病初标实之症更多见 ,后期才

8、虚象渐显。综上所述,血脑屏障在脑梗塞、Alzheimer 病、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在脑梗塞和血管性痴呆中,由于血脑5屏障破坏,由小胶质细胞产生的炎性因子可释放入血液中,引起全身的火热证表现。而 Alzheimer 病,由于血脑屏障未破坏,虽然小胶质细胞也产生炎性因子。但它们不能释放入血液中,所以,临床罕见火热证表现。当然,中医证型形成机制非常复杂,血脑屏障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其它因素是否参与及参与程度,目前尚不清楚。另外,其它脑病如帕金森病,多巴胺能黑质神经元凋亡,而血脑屏障也未被破坏,血脑屏障在其中医证型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所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Liu

9、T, McDonnell PC, Young PR,et al. Interleukin-1 beta mRNA expression in ischemic rat cortexJ. Stroke,1993,24(11):1746.2 Wang X, Yue TL, Barone FC,et al. Concomitant cortical expression of TNF-alpha and IL-1 beta mRNAs follows early response gene expression in transient focal ischemiaJ. Mol Chem Neuro

10、pathol, 1994, 23(2-3):103.3 Sairanen TR, Lindsberg PJ, Brenner M, et al. Global forebrain ischemia results in differential cellular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beta (IL-1beta) and its receptor at mRNA and protein levelJ.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7, 617(10):1107.4 Acarin L, Gonzlez B, Castellano B,

11、 et al. Microglial response to N-methyl-D-aspartate-mediated excitotoxicity in the immature rat brainJ. J Comp Neurol1996,367(3):361.5 Badan I, Buchhold B, Hamm A, et al. Accelerated glial reactivity to stroke in aged rats correlates with reduced functional recoveryJ.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03,

12、23(7):845.6 Fujimura M, Gasche Y, et al. Early appearance of activate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and blood-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in mice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J. Brain Res, 1999,18(1):92.7 仓志兰, 姜亚军.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J. 四川中医,2006,24 (7) :19.8 关少侠, 谌剑飞, 马雅玲. 急性脑梗塞始发状态火热证与免

13、疫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J.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0,13(6):7331.9 于顾然. 论火热在急性脑梗塞病机中的地位J. 陕西中医, 2007,28 (10) : 1364.10 Golde TE. Inflammation takes on Alzheimer diseaseJ. Nat Med,2002,8(9):936.11 Hanisch UK. Microglia as a source and target of cytokinesJ.Glia,2002,40(2):140.12 Ravaglia G, Forti P, Maioli F, et al. Blood infla

14、mmatory markers and risk of dementia: The Conselice Study of Brain AgingJ. Neurobiol Aging,2007, 28(12):1810.13 杨济民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论治J.中医药研究,2001,17 ( 2):58.14 任 林,周杰明.从脑主元神谈老年性痴呆病因病机J. 福建中医药,2001,32(3):3.15 林水淼,王 健,周如倩,等 .从心、肾论治阿尔茨海8默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23(8): 583.16 王 平,张六通.中医五神脏理论与老年痴呆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