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答案不全.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237763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答案不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答案不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答案不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答案不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答案不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答案不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答案不全.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答案不全)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发展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交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

2、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中原经济对北

3、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不敌中原朝廷时,有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久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

4、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作者陈育宁,有删节)1下列关于中华各民族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

5、一项是A中原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居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有大量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通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B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经济形式单一;南方民族居住区域多高山、丘陵,交通不便,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C南北方民族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中原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为它们之间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D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联系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有过分裂,但分裂是短期的,统一则是长期的。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由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经济相互联系、依赖,将各民族社会生活中内在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B中

6、国的任何一个民族,考虑经济生活,出于民族的生计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C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边,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不断逼近中原,都表明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贸易互市场所,是为了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而中原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地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些从地理上说明中华各民族交往和联系有相当大的困难。B北方弱小民族主动“入贡”以谋求经济利益,北方民族留在汉地融合于汉族,这说明汉族强大,北方民族委屈靠拢甚至合聚。

7、C几千年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或战争或和平,实质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这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D中华大地各民族相互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超越世界其他民族。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温造,字简舆。性嗜书,不喜为吏,隐王屋山。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造欣然曰:“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及节度徐州,造谢归下邳,慨然有高世心。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

8、,佐其必。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驷入奏。天子爱其才,问造家世及年,对曰:“臣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李,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复去,隐东都。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日:“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卿为我行喻意,毋多让。”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橐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还,迁殿中侍御史。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

9、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帝虑其劳费,造曰:“臣计诸道戍蛮之兵方还,愿得密诏受约束,用此足矣。”许之。命神策将董仲质、河中将温德彝、邰阳将刘士和从造。而兴元将卫志忠、张丕、李少直自蜀还,造喻以意,皆曰:“不敢二。”乃用八百人自从,五百人为前军。既入,前军呵护诸门。造至,欲大宴,视听事,曰:“此隘狭,不足飨士。”更徙牙门。坐定,将卒罗拜,徐曰:“吾欲闻新军去主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劳问毕,就坐,酒行,从兵合,卒有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即问军中杀绛状,志忠、张丕夹阶立,拔剑传呼曰:“悉杀之!”围兵争奋,皆斩首,凡八百余人。亲杀绛者,醢之;号令者,殊死。取百级祭

10、绛,三十级祭死事官王景延等,余悉投之汉江。监军杨叔元拥造靴祈哀,造以兵卫出之。诏流康州。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以功加检校礼部尚书,赐万缣赏其兵。后入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东都留守。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注】驲r:驿马。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不敢縻以职事 縻:束缚B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 患:以为担忧C恐四方易朝廷 易:轻视D卒有觉者,欲引去 觉:睡觉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B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C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

11、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D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造尽管自幼喜好学习,不喜欢做官,过着隐居的生活,却心甘情愿到寿州刺史张建封身边做了官。B唐德宗面对李希烈等人的叛乱,密诏张建封挑选纵横士劝说表达效忠的刘济,温造被选中,并很好地完成了任务。C长庆初年,温造以太原幽镇宣谕使的身份,为刘总分析了他的处境,让刘总幡然顿悟,归顺了朝廷。D节度使李绛被杀,温造前往军队处理事务,他利用智谋查找出了凶手,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

12、期,乃不报。 (5分)_ (2) 臣计诸道戍蛮之兵方还,愿得密诏受约束,用此足矣。(5分)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回答89题。早 行 (元)耶律楚材马驼残梦过寒塘,低转银河夜已央。雁迹印开沙岸月,马蹄踏破板桥霜。汤寒卯酒两三盏,引睡新诗四五章。古道迟迟四十里,千山清晓日苍凉。注 汤寒卯酒:早晨喝酒抵挡寒冷。8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哪些地方能表现出题目中的“早”?请简要分析。(6分)_9诗歌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早行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千岩万转路不定, 。(2) ,猿猱欲度愁攀援。(3)连峰去天不盈尺, 。(4)边庭流血成海水, 。(5) ,渚清沙白鸟飞回。(6)别有幽愁暗恨生, 。乙 选考题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