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高中语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234309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宜春高中语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西宜春高中语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西宜春高中语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西宜春高中语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宜春高中语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宜春高中语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语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2、通过阅读课文人物的几件事件,把握人物形象。一、知人论世1、认识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世人称其为“ ”。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 并称 ;诗与 并称“苏黄”;词与 并称“

2、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二、自主学习1.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正音,诵读课文,并完成下列各题。(文章翻译附后)2.(1)筼筜( ) (2)偃竹( ) (3)少纵则逝( ) (4)砍斫( ) (5)箨龙( ) (6)缣素( ) (7)蹑足( ) (8)兔起鹘落( ) (9)蛇蚹( ) (10)轮扁( )3.解释下列加点字。(1)初不自贵重( ) (2)发函得诗( )(3)废卷而哭失声( ) (4)余因而实之( )(5)近语士大夫( )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振笔直遂( ) (8)而余为徐州( )4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捕蜩(

3、) 稍()纵则逝 偃()竹B砍斫() 庖(p)丁解牛 赦()免C沦丧() 兔起鹘()落 蹑()足D缣()素 亲密无间() 曝(b)晒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事前充分准备,事发才能胸有成竹,不会慌乱。B画竹高手文与可兔起鹘落,转眼间就把一幅翠竹图呈现给大家。C他无意间看到一个扒手得心应手地将乘客的钱包偷了去,惊得嘴张了老大,却未敢出声。D我们这位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6与例句中“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寻之无所得C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D(马)蹄间三寻7与例句中“然”的

4、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A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B沛公然其计,从之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器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8与例句中“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A(诸葛)亮亲率诸军攻祁山 B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投诸渤海之尾9下列句中“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与可以书遗余 B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C齐桓公饭酒醉,遗其冠 D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二段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

5、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第三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B.选文通过记述文与可与作者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C.苏轼详写了自己和文与可的诗画交往,尤其对于当时二人开玩笑的诗句记述得完整有趣,表明了对朋友文与可的怀念。D. 选文第三段在叙写写作情景的同时,含蓄的表达了和文与可有着深厚的情谊。11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B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极富生活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实感。 C选文第二段记述文与可“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是为了与下文苏轼“废卷而哭失声”形成映衬,这是以喜写悲以乐衬哀的写法。 D选文第三段借用曹操和桥玄的典故,侧面衬托了自己和文与可情谊的深厚。12.概括每自然段的大意。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三、合作探究,把握课文结构1、研习第一段这一段又包括哪三个层次? 2、研习第二段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哪几件趣事? 3、研习第三段 4、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四、检测练习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