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修水一中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无答案新人教.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233335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九江修水一中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无答案新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西九江修水一中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无答案新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西九江修水一中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无答案新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西九江修水一中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无答案新人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西九江修水一中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无答案新人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九江修水一中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无答案新人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九江修水一中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无答案新人教.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修水一中2010-2011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二卷两部分,共8页,题,满分150分,考试限定时间150分钟.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第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百舸(g)廖廓(gu)颓圮(p)引吭高歌(hng).巷道(hng)悄然(qio)慰藉(j)屏息以待(bng).伺候(s)蛮横(hng)创伤(chung)退避三舍(sh).叱咤(zh)莅临(l)蓟北(j)夜缒而出(zhu)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寂寥

2、隽永桀骜苍海桑田黯然屠戮光谍言简意骇作揖愀然装潢甘之如饴脉搏乘凉煎熬委屈求全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听他讲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泪而不能自已。C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县委县政府今年6月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召开了全县教育改革动员大会。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安全教育和管理。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C。这个

3、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 导的表彰。D先生侃侃而谈,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2000多年的历史。.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 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

4、完成68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萧放中国的人文节日大多依托着一定的自然时序,在岁时节俗中,人们融入了较多的时季意识,因自然物候的变化,而兴起对社会人生的感怀。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秋季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座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

5、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宜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民国乌青镇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晋人葛洪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正值暮秋时节,处在寒露与霜降之间,此时在蒙古形成的冬季风开始自北南侵,气候明显转

6、凉,寒风乍起,草木黄落,人们明显感受到了九月的秋寒,江苏常熟白茆等地农民将重阳视作寒气新到的节点,名为“重阳信”,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寒信;南京人有这样的俗谚:“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入室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登高野宴,是重阳节俗的中心内容。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重阳为何登高,登高何以能避祸,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重阳时节,天气初寒,人们不仅在肃杀秋风中感受到季节的冷暖变化,而且

7、在夏冬时气的升降中,难于适应,人们容易感染时疾。这样,重阳时节在古代被视为危险的季节。在神秘的阴阳观念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九九重阳意味着阳数的极盛,凡事盛极必衰(在古人心目中,“大火”的隐没可能作如是想)。因此,九九重阳之日,有如五月五日是令人生畏的灾日。人们为了避开这一不吉之日,就采用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行为,以出外登高野游的方式,脱离有可能发生灾祸的日常时空。在具有原始信仰的古人那里,由室内到室外的空间移动,即能禳解生存的危机,这种登高避祸的方式在古代节俗中常常出现,有人日登高、正月十五日登高等。登高习俗可能最初起源于平地居民,异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

8、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这种登高习俗后来随着文化的移动,播布全国.重阳登高大概萌芽于汉代,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注文中说:九月九日宴会,不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引证了一则传说,解释重阳登高习俗的起源。汝南人桓景跟随方士费长房游学。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降临,赶快通知家人缝制布囊,在布囊里装上茱萸,然后将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听信了费氏之言,举家登山。傍晚,桓景一家归来,见鸡犬牛羊全都暴死。费长房得之此事后说:“这些家畜已经代人受灾了。”吴均接着这个故事说,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6 下列对“

9、重阳节”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千百年来,我国各地的重阳节俗是完全一致的,人们都要登高避祸,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祭祀灶神。B、 重阳节的习俗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C、 重阳节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D、 重阳节起源于古人祭祀大火的仪式,人们祭祀大火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避免在节日更替的时节感染时疫。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汉代到梁代,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男女老幼都要外出登高、饮酒、佩戴茱萸囊。B、 古人在大火星出现时要举行迎火仪式,在大火

10、星退隐时要举行送行仪式,这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C、 长江流域的人们把重阳节看成了寒气新到的节点,是寒暑交接的时间界标。D、 在古人的观念中,登高意味着接近天神,易于获得神的福佑,因此登高的习俗播布全国。8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这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B、 在农历即太阴历通行之前,曾流行过以大火星即心宿二的运行为依据的“火历”。C、 登高避忌的习俗在九月祭祀大火的仪式盛行的时候就已经在民间流行了。D、 根据民国年间的乌青镇志重阳祭灶习俗的记载可以推断,古代九月有用赤豆饭祭祀“大火”的习俗。三、

11、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齐桓公求管仲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以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

12、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选自语文读本1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宥:原谅是以滨于死滨:通“濒”,接近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令:美好治国家不失其柄柄:把柄10 下列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 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

13、,犹未得请也,请生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樊於期乃前曰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11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君加惠于臣得复见将军于此桓公使请诸鲁投诸渤海之尾君若宥而反之倚柱而笑则其管夷吾乎吾其还也12下面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仲更有治国才华, 因而向齐桓公推荐了,表现了他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管夷吾有一次曾差一点暗杀了齐桓公,但齐桓公襟怀广阔,求贤若渴,不计前嫌,没有追究他的过错。施伯是鲁庄公的重要谋臣,他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仲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其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

14、将管夷吾给了齐桓公。管夷吾即历史上有名的管仲,他最终辅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第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译文:2臣之所以不若夷吾者五。译文:3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译文:14阅读下面诗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浪淘沙北戴河 作者: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注释】: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魏武、碣(ji)石: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北伐乌桓,路过碣石山。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第二首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1 上阙描绘了一幅什么的画面?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2 下阙主旨句是哪一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感?3分15名篇名句默写8分1,问苍茫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