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二)

上传人:x**** 文档编号:127224895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4.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学(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中医养生学(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中医养生学(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中医养生学(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中医养生学(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学(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学(二)(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养生学 老子 清静无为 保养精气 顺乎 自然 气功修炼 孔子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 仁者寿 智者寿 欲而不贪 传统养生理论 天人相应 形神合一 人体之三宝 精 气 神 黄帝内经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神与形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中国养生的传统方法 精神养生法 饮食养生法 睡眠养生法 起居养生法 四时养生法 养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养生方法贵在专精 养生生活化 生活养生化 认识你自己 生命的蜕变 一 10岁生命周期 10岁 走 20岁 趋 30岁 步 40岁 好坐 50岁 眼花 肝 60岁 好卧 心 70岁 脾气虚弱 80

2、岁 肺气 衰落 90岁 肾气衰竭 100岁 五脏气血全都衰竭 二 女子7岁 男子8岁生命周期 衰老 情绪失调 生活无规律 禀赋差异与体质强弱 物质亏耗 脏腑虚衰 第一讲 概述 历代名中医寿星谱 名中医与同时代人平 均寿命比较 秦汉至近代414名中医78岁 同时代人40岁左右 孙思邈 出生于西魏时代 生于581年 而卒 于682年 是个百岁老人 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 最小的101 岁 第二种说法是120岁 第三种说法是131 岁 第四种说法是141岁 第五种说法是165 岁 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 不过反正年龄不 小 为唐代著名道士 医药学家 被人称 为 药王 一 阴阳学说 二 五行学说

3、三 藏象学说 中医理论常识 气一元论 气是构成万物 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气的特征 万物本原 运动不息 中介感应 至微不可察 中医养生基础 一 阴阳学说 易传 曰 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阳 活动的 外在的 上升的 温热的 明 亮的 阴 静止的 内在的 下降的 寒冷的 晦暗的 阴阳者 有名而无形 中医理论常识 阴阳学说 扩展延伸后 日 天 昼 暑 火 雄 南 东 红 属于阳 月 地 夜 寒 水 雌 北 西 白 属于阴 人体中具有兴奋 功能性的属于阳 而 具有抑制 物质性的属于阴 人就是阴和阳的统一体 两者保持动态 的平衡方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4、阴阳学说 事 物 水 火 气 候 季 节 方 向 位 置 运 动 人动 物 昼 夜 阳 火温 热 夏东 南 上动男雄昼 阴 水寒 冷 冬西 北 下静女雌夜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阴阳的相互对立 二 阴阳的相互依存 三 阴阳的相互消长 四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内容 对立制约 因属性相反故相互抑制 生理 故有消长转化和生命运动 病理 阳盛则阴病 阴盛则阳病 治疗 用药物阴阳属性来消弱或补充过盛或衰 弱的一方 互根互用 相互依存相互资生 内脏实体及精 血 津液是生理功能的基础 各种生理功又是吸收 转化和形成精 血 津 液等内脏物质保证 阴阳太极图 周易 系辞传 中讲 易 有太 极 是生两仪 两

5、仪生四象 四象生 八卦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 这是我们祖先对宇宙万物的高度概括 和认识 就现代来看 颇像近代天文 学所倡导的宇宙产生的 大爆炸 理论 那个原始的一点就是太极 八卦产生图解 阴阳学说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五脏属阴 六腑属阳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阳盛伤阴 阴盛伤阳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阳学说的应用 4 指导疾病的诊断 色泽 声息 症状 脉象 5 指导疾病的治疗 阴阳偏盛 实者泻之 阴阳偏衰 虚者补之 6 指导疾病的预防 顺应四时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调节阴阳 二 五行学说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木 火 土 金

6、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自然界的五音 五味 五色等与人体的五脏 五官 五志等通过五行而相联系 生克关系反常 则产生相 乘 相侮 21 中医理论常识 五行学说 木 生升 舒畅 肝属木 火 温热 升腾 心属火 土 生化 养育 脾属土 金 清洁 收敛 肺属金 水 寒凉 滋润 肾属水 五行学说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五行的特性 木为 曲直 生长 升发 调达 舒畅的特性 火为 炎上 温热 升腾 明亮 化物的特性 土为 稼穑 生化 承载 受纳的特性 金为 从革 收敛 肃杀 下降 清洁的特性 水为 润下 寒凉 滋润 下行的特性 二 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自然界五 人体 五味 五色 五气 五季 五化五方

7、行 五脏五官五体五情 五液五声 酸 青风春生东木 肝目筋怒 泪呼 苦 赤暑夏长南火 心舌脉喜 汗笑 甘 黄湿长 夏 化中土 脾口肉思 涎歌 辛 白燥秋收西金 肺鼻皮悲 涕哭 咸 黑寒冬藏北水 肾耳骨恐 唾呻 五行学说 三 五行的生克乘侮 相生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母子关系 相克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所胜 所不胜 制化 相互制约 生化 相乘 与相克次序一致 相克太过 相侮 与相克次序相反 即反克 正常 生 相互促进 滋生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克 相互制约 克服 木 土 水 火 金 木 异常 乘 过克 侮 反克 木 肝 火 心 土 脾 金 肺 水 肾 五

8、行学说应用 一 类比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属木 心属火 脾属土 肺属金 肾属水 阐述脏腑的相互关系 相生 相克 如肾水之精以养肝 二 表述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肝病传脾 木乘土 传心 母病及子 传肺 木侮 金 传肾 子病及母 三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 培土生金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等 中医理论常识 藏象学说 象 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藏 藏于内的脏腑及经络等组织 功能活动 藏象 以象测藏 司外揣内 心 主神志 主血脉 肺 主气 司呼吸 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 脾 主运化 主统血 肝 主疏泄 藏血 肾 主藏精 主生长发育生殖 主水 主纳气 发病 正气与邪气 正气存

9、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病因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内伤七情劳逸 五脏养生 藏象 藏 藏于体内的脏 象 是指表现于 外的生理 病理现象 一 五脏 心 肺 脾 肝 肾 共同生理功能 化生和贮藏精气 生理特点 藏而不泻 满而不实 二 六腑 小肠 大肠 胃 胆 膀胱 三焦 共同生理功能 传化物 生理特点 泻而不藏 实而不满 一 心 生理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1 主血脉 1 主血 血液依赖心脏的搏动 2 主脉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2 主神志 广义之神 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 精神 意识 思维 3 与舌 脉 面 汗液 在志的关系 开窍于舌 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在液为汗 在志为喜 养 心

10、 一 养神 二 按摩 劳宫 涌泉 三 食补 心气不足 人参 黄芪 心阴不足 桂圆 大枣 莲子 黑木耳 银 耳 灵芝 茯苓 心血不足 菠菜 阿胶 当归 松子仁 何 首乌 四 注意午时休息 二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肺朝百脉 主宣发肃降 主行水 主治节 二 肺 1 主气 生理 A 呼吸之气 肺的呼吸作用 B 一身之气 1 气的生成 宗气 2 调节全身气机 肺为气 之主 肾为气之根 病理 呼吸功能异常 失去呼吸功能 人的 生命终结 2 肺朝百脉 生理 全身血脉汇聚于肺 通过肺的呼吸 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 助心行血 病理 肺气虚衰就会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 二 肺 3 主宣发肃降 主宣发 A 排除体内的

11、浊气 B 将脾所转输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布 散到全身 外达皮毛 C 宣发卫气 调节腠理开合 病理 肺失宣散 呼吸不利 胸闷 咳嗽 鼻塞 喷嚏 无汗 二 肺 主肃降 A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B 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的水谷精微 向下布散 C 肃降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 保持洁净 病理 肺失肃降 咳 喘 咳痰 呼吸短促 4 肺主行水 通调水道 肺气宣发 水液向上向外布散全身 废水通过呼气 汗液排出 肺气肃降 水液向下输布 废水下输于肾 生成尿液 病理 肺失宣肃 水道不通 水液输布和 排泄障碍 痰饮 水肿 5 肺主治节 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 血 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 体现 肺司呼吸 调节气机 助心行血

12、 调节水液代谢 二 肺 6 与鼻 皮毛 涕的关系 开窍 在体 其华 在液 在志 鼻 皮 毛 涕 忧 肺卫之气充盈 肌表固密 皮肤润泽 养 肺 一 情绪要开朗 二 注意呼吸 闭气法 三 注意饮食调养 养肺 玉米 番茄 黄豆 大豆 梨 秋季最易伤肺 少辛增酸 蜂蜜 核桃 乳品 百合 银耳 萝卜 秋梨 香蕉 藕 三 脾 生理功能 主运化 主生血统血 主升清 1 主运化 1 运化水谷 饮食物 脾胃 水谷精微 脾的运输布散 上输于 肺 2 运化水液 对水液的吸收 转输 布散 维持水液代谢平衡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病理 脾虚失运 腹胀 纳差 便溏 疲倦 三 脾 生理功能 主运化 主生血统血 主升清

13、 1 主运化 1 运化水谷 饮食物 脾胃 水谷精微 脾的运输布散 上输于 肺 2 运化水液 对水液的吸收 转输 布散 维持水液代谢平衡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病理 脾虚失运 腹胀 纳差 便溏 疲倦 三 脾 2 脾主生血统血 脾主生血 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 脾主统血 控制血液运行于脉内 不溢于脉外 三 脾 3 脾主升清 1 上输水谷精微于心 肺 头面 2 保持内脏的正常位置 病理 脾不升清 神疲乏力 头晕目眩 脾气下陷 久泄脱肛 内脏下垂 三 脾 4 与口 肌肉 四肢 唇 涎 思的关系 开窍 在体 其华 在液 在志 口 肉 唇 涎 思 脾气健旺 营养充足 肌肉丰满壮实 脾失健运 四

14、肢肌肉瘦削 痿废不用 脾气健运 食欲旺盛 口味正常 口唇红润 脾失健运 食欲减退 口淡乏味 口唇淡白 养 脾 一 养脾与养胃结合起来 二 运动 按摩 中丹田 下丹田 三 饮食 利脾胃 助消化 莲子粥 山药茯苓粥 夏天要注意养脾 四 肝 生理功能 主疏泄 肝藏血 1 主疏泄 即肝有疏通宣泄 疏散畅达作用 肝为刚脏 性喜条达 主升主动 主要体现在 协调气血运行 调畅情志 促进消化 协调水液代谢 调理生殖功能 四 肝 2 主藏血 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的作用 调节女子月经胎产 肝主血海 病理 肝不藏血 血虚或出血 肝血不足 目 两目干涩昏花 筋 筋脉拘急 肢体麻木 月经 量少 闭经 四 肝 3

15、 开窍 在体 其华 在液 在志 目 筋 爪 泪 怒 肝血充盈 筋得所养 运动灵活 指甲荣润 肝血不足 不能养筋 筋痛 麻木 屈伸困 难 指甲枯槁 养 肝 一 情志 莫生气 二 睡眠 亥时入睡 三 饮食 少吃或不吃辛辣 刺激性食物 养肝血 枸杞子 当归 阿胶 春节养肝 枸杞红枣鸡蛋汤 猪肝枸杞汤 多饮水 少喝酒 四 不要过度疲劳 五 肾 生理功能 藏精 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化生 血液 肾主水 肾主纳气 藏精 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阴 阴液根本 滋养润泽 肾阳 阳之根本 温煦推动 肾精 促进人体生长 发育 促进性机能成熟 五 肾 病理 肾精 不足 影响生长发育 肾阴虚 内热 眩晕 耳鸣 腰膝 酸软 舌

16、红少津 肾阳虚 形寒肢冷 腰膝冷痛 尿 频 遗尿 舌淡 五 肾 2 肾主水 通过肾的气化作用 调节水液代谢 清者吸收 并输布周身 发挥滋润作用 浊者化为汗和尿 液排出体外 3 肾主纳气 肾对肺吸入之清气 具有吸纳作用 从而维持 呼吸的深沉平稳 病理 肾不纳气 呼吸不利 气喘 端坐呼吸 五 肾 4 开窍 在体 其华 在液 在志 耳及二阴 骨与髓 发 唾 恐 生理 肾精充足 骨骼坚固 思维敏捷 牙 齿坚固 头发光泽 病理 肾精不足 骨骼松脆 思维迟钝 牙 齿松动 头发无泽易脱 养 肾 一 节欲保精 二 按摩 下丹田 后丹田 三 食补 核桃 枸杞 大豆 黑豆 芝 麻 叩齿 二 六腑 胃 胆 膀胱 大肠 小肠 三焦 共同生理功能 传化物 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 吸收 转输和废物 的排泄 生理特点 泻而不藏 实而不满 故有 六腑以降为顺 以通为用 之说 六腑 胆 贮藏和排泄胆汁 助消化 胆汁由肝脏分泌 有促进消化食物的作用 主决断 影响精神情志 生理特性 胆气主升 性喜宁谧 胃 受纳与腐熟水谷 被称为 水谷之海 主降浊 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小肠 大肠 人以胃气为本 生理特性 胃主通降 喜润恶燥 六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